攝影必須要後期嗎?為什麼?

海納百川萬一是我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說:

無後期,不攝影。

原因很簡單,後期是作品的進一步完善的關鍵步驟。

先說一下原來傳統的膠捲時代。很久前,我也是曾經自己沖洗黑白照片。在衝卷時,根據拍攝時和後期的要求,有可能會增加或減少顯影或定影時間;在洗照片的時候,也有可能增加或減少顯影或定影時間,還有可能在曝光時進行局部遮擋,還有可能在照片出來後,對照片進行二次剪裁……這,算不算是後期?

現在數碼時代,膠捲改CMOS了,不顯影不定影了,不用進暗房了,所有的後期手段都挪進了電腦,包括現在的智能手機,並且,這些後期手段越來越強大,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實用。而後期,是對所謂前期的校正、修正、補充、強化,是對攝影作品的再昇華!數碼時代,不會或者是不用後期,基本是少了一條腿。

有很多老師講究、推崇照片直出,而實際上,除了RAW外,其它格式的照片相機已經進行了調整,包括壓縮、色溫、對比等,就連相機上所謂清晰、鮮豔、自然等模式,實際上就是一種相機內置的後期,你沒有在電腦的後期,不等於這照片沒有進行後期處理。

所謂後期……

所謂後期,我們是不是需要對水平線或垂直線進行下校正……

所謂後期,我們是不是需要進行下對比度的調整……

所謂後期,我們是不是需要對色溫進行下調整,強化下清晨的暖調調……

所謂後期,我們是不是需要壓暗下亮部、提亮下暗部……

所謂後期,我們是不是有時候也需要對曝光度進行有限的提高或降低……

………………

後期是不可或缺的,只是有一個度的問題,不能過了。比如調的飽和度過高,高的“辣”眼睛,讓人看著不舒服;比如給人像磨皮,磨的跟瓷娃娃一樣……還有就是無中生有、添枝加葉,這一類後期,也不是一棒子打死,只要不是新聞、紀實攝影,也是可以“添油加醋”的,關鍵是有個度。

有相當一部分老師是不屑於後期的,所以估計本小文又會引起些大討論,本人期待中……哈哈。


南方之南


您好,是的,攝影必須要後期的,其實從膠片的暗房時代就已經有了後期技術,那陣是在暗房中進行,而現在是數碼攝影時代,不再需要實體的暗房,我們會在數字暗房——PS中進行後期調整,下面我來給您說明一下後期的重要性~


矯正基本瑕疵

這可以說是後期最基本的一個作用了,就是彌補一些前期拍攝的不太完美的地方,比如處理一些CMOS上的髒點,刪除色差,矯正一下透視帶來的歪斜等等。


進行美化潤飾

這是後期最主流也是最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對你的照片進行美化潤飾,可以進行真實性還原性的適當美化,也可以進行一些藝術化處理,能夠讓照片變得更加好看~

比如下圖就是對照片進行了一個最基礎的調整。(注:上圖為後期前原片,下圖我後期後成片。


拯救廢片

後期其實還有一個作用,能夠一定程度上拯救一些廢片,比如下圖這張上海打卡照,當時拍攝的時候沒有什麼光影變化,又沒有趕到樓體亮燈,所以就進行了一個明度後期,進行光影重塑打造建築質感。(注:上圖為原片,下圖為成片)


以上就是我的一點回答,希望對您能夠有幫助~


Bearie


後期,會讓攝影更加完美。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吧。利用的是飛思Capture One軟件。

Capture One後期處理,冰島草帽山大變身!

Capture One 是處理RAW文件的有力工具。這是我在冰島拍攝的草帽山。飛思IQ260拍攝,35MM鏡頭。當時天下著小雨,矇矇亮。ISO140,F11光圈,使用百諾大師ND256濾鏡,曝光時間60秒。

原片比較灰。不要拍,寬容度越高的相機,拍出來的RAW格式越灰。我們後期的過程,就是要把藏在raw格式內部的顏色,細節,層次給展現出來。

按照飛俠分析的流程,首先是自動A,畫面好看了一些。

繼續調整"顏色工具條"中ICC預設、色溫。

調整"曝光工具條"中的整體曝光,飽和度、高光、陰影等調整。

鏡頭校正

現在畫面變成了這個樣子,越來約有大片範兒來吧。

接下來,進行局部曝光和局部顏色的調整。這個是後期調整的核心內容。

首先看天空,我打算讓天空層次變得更加豐富。通過本地調整,對天空部分增加一個圖層,用“坡度遮罩”對天空進行選取,對天空進行減少曝光操作。

對水面增加一個圖層,通過“繪製遮罩”,把水面部分選區,提亮操作。

畫面中,山坡上和天邊的黃色,是我打算表現的色彩,通過色輪“色彩編輯器“的高級部分,用畫筆點擊畫面中的黃色,進行黃色進行單獨調整。

整個畫面的調整差不多了。先看看對比圖吧!

最終的效果。咋樣?層次豐富,畫質完美。這就是Capture One軟件的魅力。簡單、實用、高效、畫質出眾。

用Capture One來處理一張圖片,就是這麼簡單。一分鐘,可以搞定。


網際飛俠


對於大部分攝影師來說,後期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因為它能很大程度上去讓你的作品更完整和豐富,在前期拍攝時出現的問題,有一些也可以通過後期來彌補。這裡我們先簡單說說比較常用的3個後期小技巧。

一片死黑救救我!

如果你在日落時拍照片,那你一定碰到過下面的苦惱:後面的風景曝光正常,但是人物卻一片漆黑。這是我們在逆光拍攝時最長碰到的問題,通常來說我們會通過閃光燈及漸變灰濾鏡來解決。

但是手邊沒有這些器材怎麼辦?我們用後期的方式一樣能得到解決。

打開Lightroom(下文簡稱LR)選擇“修改照片”模塊,在“基本”欄裡選擇“陰影”這一項,根據照片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調整即可。

怎麼樣,是不是很簡單?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通過後期陰影提亮的部分,畫質會有所損失,並伴有噪點。所以前期能解決的問題,咱可不能拖到後期呀。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樣的後期必須建立在拍攝raw格式的文件下,而非jpg文件,否則很難做到這樣的效果。

噪點太多怎麼破?

什麼是噪點?我們在拍攝時如果調高ISO感光度,噪點就會出現在你的照片上。ISO越高,噪點就越多,畫質也就越差。

可是弱光環境下拍攝,必須開高感光度拍攝,噪點又太多怎麼破?有兩種簡單的方法,可以輕鬆將噪點進行的抑制和減弱。分別是機內降噪和後期軟件中降噪。

機內降噪很簡單,在相機中有對應的設置,打開即可。對於不想後期的小白們來說很實用,不過機內降噪通常比較費時。

後期軟件中降噪其實也並不複雜,在LR中點開“修改照片”模塊,找到“細節”這麼一欄,根據噪點來調整“明亮度”即可。

霧霾?分分鐘一掃而空!

這一招看起來有些神奇,而且身在北京的童鞋或許更適用一些。

風景很美,卻又因為各種各樣的因素導致照片很“灰”,看起來死氣沉沉的,頓時就不想拿出來曬朋友圈了好嗎!好在貼心的adobe公司為我們量身打造了一個叫做“去朦朧”的功能。霧霾?分分鐘一掃而空!(需Lightroom CC 2015.1及以上版本)

整個步驟非常簡單,只需要找到“修改照片”中的“效果”欄,裡面有一個“去朦朧”滑塊,僅加大這一個數值,“霧霾”就能夠有效得以改善。而且你也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調整其他內容。

當然,這樣的後期同樣需要建立在raw格式文件的基礎上。否則臣妾實在是辦!不!到!啊!

後期雖然強大,但是都是建立在前期的基礎上的。後期可以讓一張好照片錦上添花,卻沒辦法把一張普通的照片變成好照片。還是那句話:能在前期解決的問題,不要留到後期。不要本末倒置呀~畢竟,咱是攝影師,不是修圖師對嗎?

左手plus


這才叫後期


攝影初級班


問:攝影必須要後期嗎?

我的回答是必須做後期。

這張照片想必大家都應該看過,我國名攝影師謝海龍拍攝的《大眼睛》,這是代表我國希望工程標誌性的一張作品。這種紀實類照片同樣需要後期,上圖左側的那張不是地圖,而是後期師傅的標註,這張照片是通過暗房調整出來的。

攝影后期不僅僅存在於數碼時代,膠片時代也是要做後期的。

攝影師通過通過一些暗房中的技術手段,去控制照片的對比度、影調和色彩等。這些都是後期。 所以說,別以為大師的照片就不後期,別那麼天真。

還有一個問題,即便是你後期不調整也未必就是真實。

為什麼?我們相機也好手機也罷,前期拍攝時都是能調整拍攝模式的,比如人像模式、風光模式、夜景模式等等。

同樣的一個場景,你用不同的模式拍出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區別就在於每一種模式有著不同的參數組合。哪些參數?無非是對比度、亮度、飽和度、銳化等等。那這個算不算後期呢?

另外,相同的場景、時間和機位,相同的拍攝模式,但不同的手機拍出的效果也是有差別的。因為不同廠家通過內部算法設定的色彩模式也是有差異的,有的手機拍出來色彩就很豔麗,而有的手機拍出來色彩就相對平淡。這相當於廠商們提前幫你做了後期。

所以說,即便你不做後期調整,你拍的照片也不是現實場景的真實記錄。

再有,作為拍攝者,我們對一個畫面往往有著自己主觀的一個理解和表達,而後期的技術有助於我們更好的實現這種表達。

攝影其實是一個系統工程,這裡有你拍之前的想象、你審美上的積累和器材的準備;在最佳時間按下快門;必要的後期處理;最後打印出片。

後期在其中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而不是可有可無的。如果只是按了下快門,那隻能叫拍照,算不得攝影。

所有的片子都是需要後期的,新聞紀實照片需要,人像照片需要需要,風光更需要。

只是新聞紀實照片你不能做像素的移動。就是說畫面中沒有的東西,你不能添進去。有的東西,你不能摳出去。另外色相也不能做太大調整,你不能把紅的調成綠的,把藍的調成紫的。

我是路偷攝,蜂鳥網、大美攝影網、京內網特邀手機攝影講師。歡迎關注我頭條號“手機攝影手冊”,您每一次的點贊、轉發和評論都是我繼續創作的無限動力。


手機攝影手冊


攝影必須要後期,這個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進入數碼時代,後期的成分和比重,對於攝影來說,和前期是一樣的。還是那句老話,老生常談,前期到位了,後期相對來說很簡單,前期不到位,那就需要更多的後期去彌補。前期和後期共生關係,缺一不可。

那麼說到後期,咱們就來講講後期裡面的色階,這是最常用,最基礎的工具。

色階是最基礎,也是最常用的調整工具。

很多入門修圖師都喜歡先用色階調整一下曝光和對比度,再用別的工具調整其他的地方。

色階工具可以通過三種方式調出:

1、圖像-調整-色階。

2、快捷鍵:CTRL+L

3、通過圖層面板調出

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小修是不建議使用1和2兩種調出的方式,理由嘛,就是不利於修改。

下面我們認識一下色階面板:


色階面板比較簡單,除了和曲線一樣,有不同的通道以外,就是圖上的12345了。

1、黑場。

2、灰場。

3、白場。

4、黑色輸出色階。

5、白色輸出色階。

如何使用色階工具

在使用色階工具之前,我們首先要懂直方圖

這裡我們大概說一下rgb通道下的直方圖:

這個直方圖中,我們知道畫面中沒有黑色和白色,對比較低,畫面中像素大部分集中在亮度大於128的地方。

而黑白場,則是重新定義圖片中像素的亮度。

比如,我們將上面這站圖的白場往左移動。

這就代表我們將畫面中原本亮度值為229的像素,調整為255,而所有原本亮度值大於229的像素也都變成了255。

同理,黑場也是一樣的。我們畫面中原本不是黑色的像素,將其調整為黑色。

所以,很多入門的同學在拿到一張圖的時候,會喜歡先打開色階,看一眼直方圖,再重新定義畫面的黑白場。

比如,我們打開下面這張圖:

從直方圖和畫面中,可以看出,圖片缺少黑場和白場,整個畫面非常的灰。

我們通過調整黑白場,來改變畫面中像素的亮度值。

我們將原本亮度值為190的地方定義為白場,將原本亮度值為38的地方定義為黑場。

我們發現畫面變得舒服了很多,也不灰了。

直方圖也變成了下面這個樣子:

畫面的像素平均分配在所有亮度值中。

而在RGB三個分通道中,效果是差不多的。

如果大家看過之前關於RGB通道的知識,瞭解過“三個燈泡”的原理的話,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沒看過的同學戳下方藍字跳轉閱讀:

敲黑板,這一章色彩原理,萌新和老司機都必須學的知識點!!

我們可以理解為,在直方圖中,以128為分界線,開始發紅綠光。


就是越往左,青色燈越亮(暗部),越往右,紅色燈越亮(亮部)

我們重新定義紅色通道的黑白場以後,就是將紅色燈不那麼亮的地方給提到了最亮。

而三個通道相結合,就會混合出不同的顏色效果。

原理大致是這樣,想要熟練運用的話,還要結合上面藍字裡的知識反覆咀嚼。

下面聊一下輸出色階。

輸出色階比較簡單,就是定義黑白場的亮度值。

默認的黑場數值是0,就是純黑色。

上面這張圖,是我們調整過黑白場以後的圖片,畫面中是有純黑色的,但是我們在輸出色階的地方,將0換成20看看。

照片暗部沒有了純黑色,畫面變灰了。

簡單點說,就是黑場原本定義的是黑色(亮度為0),但是通過改變輸出色階,黑場可以是任何亮度(1-255)。

這樣的意思就是我們在校正了一張圖片的黑白場以後,畫面中很容易出現大量的黑或者白,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讓畫面中缺少黑色,形成一種舒服的灰色調。



光影的光陰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現在已進入數碼時代,照片軟件的後期功能那麼強大,為什麼我們不使用呢?

在膠片時代,因為後期製作並非那麼方便,所以攝影師們追求一次成片,這對前期技巧要求很高,很多大師即使不做後期也可以獲得很高質量的片子,比如佈列松先生


但並非現在並非所有人的技術都能達到一次成片的水平,並且,再厲害的大師也有失誤的時候,如果這種失誤出現在機會只有一次的場合,那麼就放棄這張片子了嗎?如果這張片子通過後期可以救回來,你還會輕易放棄嗎?

答案是當然不會,攝影本身就是為了記錄美好,前期和後期都是攝影的一部分,個人認為兩部分佔比七三開。

這是一位學員旅遊時所拍的照片

這張照片可能因為相機參數設置的問題,色彩昏暗,飽和較低,天空有一抹晚霞,但並不明顯,可這位學員通過自己的後期處理,讓自己的旅行照片變得意境十足


值得注意的是,本張照片被裁剪為16:9橫畫幅,適合展示風光。

裁剪又稱為二次構圖,通過材料操作,往往能把我們的廢片起死回生。

所以,我覺得,後期還是有必要的,當然我並非反對一些可以一次成片的高級老法師,但那畢竟是少數。


一輪明月亙古今


我想沒有任何一條規定說明攝影一定要有後期,我不是很明白樓主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不過今天還是想來分享下我自己的觀點。攝影是七分拍三分修,所以說拍攝的重要性還是顯而易見的。後期對於攝影來說無異於是錦上添花,但並非必須。


現在很多新入行的攝影師往往重視後期修圖,而忽視了攝影的基本功,這就好比說一個小孩還沒有學會走路就要開始跑,基礎不紮實是出不了好作品的。



在平時我也會去查閱一些好的攝影作品,其實我發現很多優秀作品並沒有過多的後期痕跡,反而是那些質樸真實的作品更能打動人,而有些了過多的後期還會掩蓋作品本身想要傳達的意義和真實性。



所以說攝影並不一定要有後期,還是應該提升自己的攝影水平,打好堅實的基礎才更重要,而後期若是沒有我不是不可以,但有的話可以更好,讓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同時可以彌補拍攝時由於外界環境造成的不足。


超奇Lee


在後期處理的過程中,創作的意味更濃,這個過程,可以融入你的情感和拍攝時對風景的感知,是自己風格的體現。

面對同樣的風景,不同的人,帶著不同的感情去看,所得到的感受和印記在心中的景色,是不一樣的。如果在原片中不融入自己的感覺,片子也就缺少了自己的個性。

顏色的對比與協調,創作屬於自己的情感風光攝影

膠片時代是否需要後期?

亞當斯有出神入化的暗房技術,隨著各式底片、新式相紙、化學藥劑的問世,亞當斯嘗試新式攝影工具所帶來的各種可能,在一次次失敗中摸索出經驗。

亞當斯說:“我把底片當成樂譜,而沖洗就如演奏,傳達攝影師在按下快門那一瞬間所感受到的情緒與美感。”

以前,我們要設備完善的暗房和多年的經驗積累才能“演奏”,現在我們只要一臺電腦就夠了。

學習後期技術,可以讓你看出新的影像可能性,從而在拍攝時更好運用你的技巧。

RAW色溫、局部曝光、顏色、調整+PS內容識別,作品大變身。

風光攝影,必須要用RAW格式,因為RAW裡面記錄的太多內容。後期的過程,就是展現那些“內容”的過程。

來看這樣一張圖片。RAW格式拍攝於斯里蘭卡。

這個照片好看嗎?只能說還行,是個照片,構圖不錯,曝光還可以,沒有死白和死黑。但只是照片,絕對不能稱之為“作品”。

RAW格式拍攝,往往都給人一種“灰頭土臉”的感覺。不要怕RAW格式灰,越好的相機,拍出來的RAW色彩越灰。因為它是一塊“璞玉”,裡面藏在寶貝,我們要把它“雕琢”出來。

針對這個案例的RAW階段,我主要調整的關鍵點就是:色溫-高光-陰影-清晰度-飽和度。

不要死記硬背參數,這些不重要。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啊。根據每個片子的特質來具體調整。30秒鐘,畫面煥然一新了。

現在大家是不是覺得畫面右邊的這個“木樁”比較突兀,不好看。進入PHOTOSHOP,用套索工具,選區,然後點擊右鍵,填充-內容識別,木樁瞬間沒有了!

到這裡,我們調整也完成了!很簡單,很迅速,但效果很好。一張精美的作品誕生了。

通過這個案例,飛俠需要強調的是:

  1. 前期的拍攝很重要,RAW格式是必須的

  2. 針對RAW格式的調整是必要的

  3. 能在RAW階段完成的調整,不留給JPEG

  4. 後期的調整過程,就是改善和昇華的過程,表現你心中色彩的過程

最後再來看看對比吧,天壤之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