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專訪丨智聯招聘CEO郭盛:退市才能做“不敢做的事”

2010年夏天,正在夜跑中的郭盛接到一通朋友電話。

頗意外的是,這些來電詢問他是否願意接手智聯招聘。當時智聯招聘內憂外患,一度陷入業績虧損、工資發放困難的困局。

經過深層考量後,郭盛於2010年加入智聯招聘出任CEO,帶領公司進行一場戰略轉型。

……

“貝殼會隨著海浪衝得很高,會很美麗,但是浪退的時候,也會摔在沙灘上,被別人撿起來,而礁石則不然。”

“我們做大海里的礁石,市場不管怎麼潮漲潮落,我們永遠專注著業務、注視著大海。”

這句話,郭盛時常掛在嘴邊。8年的歷練與故事,智聯招聘經歷了從紐交所上市到退市的坎坷經歷。

被問及是否懷念上市的這段時光,郭盛毫不猶豫地說“絕對不懷念”。不過他認為,資本市場是為企業服務的,沒有必要糾結過去。

在郭盛看來,退市能做很多以前不敢做的事情。2017年,智聯招聘先後投資猿圈、脈脈、51社保等多個項目。儘管這一系列投資是為了建立朋友圈,但郭盛告訴36氪,他更喜歡弱關係,不太喜歡強關係;只做戰略投資,不作財務投資。

實際上,郭盛更注重內生能力,併購不是智聯的首要任務。他說,“某種程度上,沒有能力的公司才會想辦法做很多收購。”

退市:短暫焦慮後有更多思考

  • 眼光如果盯著競爭對手,每天感到焦慮,那就活不了了。

  • 以中國人口的體量,多出幾個拉勾和前程無憂都不是問題。

  • 退市後能夠做很多以前不太敢做的事情。

  • 投資、融資、A股、港股或者美股都不是智聯的核心。

2017年9月26日,智聯最大股東SEEK International、高瓴資本以及方源資本組成買方團,以每股18.20美元的價格現金收購智聯招聘所有已發行流通股,智聯自此正式從紐交所退市成為一傢俬人控股公司,其在紐交所上市的美國存托股也全部停止交易。

談及退市的細節,郭盛告訴36氪,自2016年初以來,智聯招聘曾先後三次收到私有化邀約,收購價格一路看漲,紅杉資本、鼎暉投資等明星投資公司都在其中。

“很幸運,我們最後找到了高瓴和方源,整個過程還是蠻曲折的。”

郭盛鐘意高瓴資本和方源資本,或許有一些個人情懷在裡面。當被問及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人時,郭盛從眾多圈內好友中,挑出了高瓴資本的張磊,以及方源資本的George。

選擇了合適的合作伙伴,智聯的退市之路走得更有底氣了,但這並不意味著這條路從此一帆風順。

恰逢智聯退市,同為互聯網招聘市場二巨頭之一的前程無憂,完成對拉勾網1.2億美元(約為8億人民幣)的D輪戰略投資,並獲得60%的股權。郭盛坦言當時有過短暫的焦慮,這是前程無憂的大動作,他們資金充足,能拿到這樣的股權相當不容易。但“眼光如果盯著競爭對手,每天感到焦慮,那就活不了了”。

“當時有幾個想法,第一市場足夠大,就看我們自己怎麼做。我覺得以中國人口的體量,多出幾個拉勾和前程無憂都不是問題,大家都有各自的賽道,我們是以非常開放的心態看待這個事情;第二從自身角度來看,還是做好自己的轉型、把自己的朋友圈建立起來更重要。”

對於具體措施,郭盛表示,智聯會對IT行業特別關注,想辦法在IT行業逐步建立自己的服務壁壘。既然看準了賽道,就要在賽道上跑下去。

當被問及是否懷念在紐交所上市的3年時光,郭盛連說幾個“絕對不懷念”,沒有絲毫猶豫。在他看來,資本市場是為業務服務的,沒有必要糾結過去。智聯退市不是為了賺A股的差價,更多是給業務轉型打下更好基礎。

“退市我們能夠做很多以前不太敢做的事情,所以我覺得這是好事情。”在36氪的追問下,郭盛只以發佈免費效果付費項目作為例證,沒有更多透露。“(退市後)我們就能做更大的投入,做巨大的轉型”,郭盛總結道。

至於退市後是否會迴歸A股,對智聯來說仍是一件不確定的事。智聯迴歸中國市場,主要還是基於業務考慮。

“我們會考慮A股,每個公司退市後都會考慮,但它並不是決策因素。對於我們公司來說,投資不是核心、融資不是核心、A股不是核心、港股或者美股都不是核心,最核心的是我們業務的運營。”

智聯的朋友圈更喜歡“弱關係”

  • 智聯不做財務投資,做的都是戰略投資。

  • 朋友圈很重要,但是智聯更喜歡弱關係,不太喜歡強關係。

  • 前程無憂投資拉勾網,脈脈或成招聘行業最大贏家?我覺得是小看了脈脈的潛力。

  • 某種程度上,沒有能力的公司才會想辦法做很多收購。

2017年,智聯招聘先後投資猿圈、脈脈、51社保等多個項目。

僅查閱公開資料,近幾年來幾乎看不到智聯的投資動作,唯有2014年併購Jobs BD這一較大舉動。這讓2017年的三起投資顯得頗為密集。

事實上,智聯往年的投資動作也很多,只是很多投資項目並未做公開披露。“比如說ATS(考試系統服務商)、match CV(內容精準投放)等,還是投了很多企業的。”

“我們不做財務投資,我們做的都是戰略投資”,郭盛告訴36氪。2017年連續出手是因為,私有化結束後是一個公司大發展的時刻,智聯要儘快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所以會不斷投資一些企業。

對於預期收益情況,郭盛笑稱:“當然是預期很高的收益回報,但是這個不是最重要的,其實它的戰略意義遠遠大於收益回報的經濟利益。”

多年的傳統招聘企業生涯,讓智聯有著根深蒂固的B端基因。近幾年來,智聯一直在尋求to C的互聯網化轉型。新生代職場社交平臺脈脈的C端社交非常活躍,這正是智聯所看重的地方。與脈脈達成戰略投資協議後,雙方將優勢互補,各取所長。

36氪很好奇,智聯有沒有收購脈脈的念頭?對此郭盛坦言,朋友圈固然重要,但智聯更喜歡弱關係,不太喜歡強關係。

“如果能夠在弱關係下激發他們的活力是最理想的,因為收購往往會讓一個企業領導人的創業激情被火澆滅。到一定程度他可能覺得孩子養大了,願意交給別人帶最好,但一開始母親很難願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給別人。”

2017年11月,脈脈完成由DCM領投,IDG資本、晨興資本跟投的C輪7500萬美元融資,並引入智聯招聘作為戰略投資方。脈脈計劃在2019年IPO上市,目標市值100億美元。

基於弱關係,郭盛很看好脈脈IPO上市,認定這是一家跑得很快的企業。“社交有個特點,會在某一個轉折點突然爆發”,郭盛希望脈脈的的爆發能更快一點,它的潛力不只是職場社交,更多是建立起一個信任機制。

前程無憂投資拉勾網以後,互聯網上出現這樣一種聲音——脈脈或成最大贏家。對此觀點,郭盛認為前程無憂投不投拉勾,對於行業本身的改變並不是特別大。“如果脈脈成了招聘行業的最大贏家,我覺得是小看了脈脈的潛力,招聘畢竟是一個小行業,還有很多更大的行業和更大的戰場。”

至於“更大的戰場”是什麼,郭盛僅表示有很多,因為脈脈要構建一個信用體系。

事實上,儘管智聯在2017年有相對頻繁的投資動作,但這並不意味著投資和併購會成為智聯新一年所關注的焦點。恰恰相反,郭盛對持續併購無太多意向。

“我的觀點可能和別人不太一樣,某種程度上,沒有能力的公司才會想辦法做很多收購。當然,併購還有一個不同的邏輯就是創新。”

但郭盛更加希望,智聯能夠內生出一些真正的創新項目,這是智聯未來半年到一年時間的重點。在非核心領域,智聯再去尋求和別人合作或是進行投資,建立自己的朋友圈。

競爭對手也可能是朋友

  • 智聯與前程無憂未來可能形成一種互補的關係,而非競爭關係。

  • 內生能力是綜合性的,千萬不要在資本運作過程當中破壞內生的能力。

  • 拉勾網和脈脈只是在新的起點上朝不同的方向走。

2010年以前,網絡招聘市場被前程無憂、中華英才網和智聯招聘三分天下。但當時的智聯招聘商業模式老舊,落後於前程無憂和中華英才網,屈居行業第三。

2015年5月8日,中華英才網被58同城收至麾下後,並沒有迎來預想中的大爆發,逐漸銷聲匿跡。經過市場多輪整合,中華英才網最終被擠出網絡招聘巨頭公司之列。

根據艾瑞研究報告顯示,網絡招聘市場目前是雙巨頭格局,按財報公佈的營收統計,前程無憂佔據31.8%的市場份額,而智聯招聘30.7%的份額與前程無憂僅相差不到一個百分點。

“也有第三方報告說我們高10個百分點”,郭盛補充道。

前程無憂和智聯招聘兩家公司體量不相上下,郭盛也稱讚前程無憂“做得很好”,尤其是人力資源外包,智聯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服務。智聯的優勢是在城市下沉得更多,服務的中小企業更多,在B端和C端流量更大。

官方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第一季度,智聯招聘的企業僱主數增長到424382位,居行業第一;ARPU值(每用戶平均收入)提升,客戶續約率達81%。

“但未來我們可能會走向不一樣的道路,是一種互補的關係,而不是競爭關係”,智聯和前程無憂未來可能會有合作,因為“在中國競合永遠會發生的。”

談及當年的老對手中華英才網,郭盛更多的是遺憾。從郭盛的講述中,36氪瞭解到,智聯曾多次和中華英才網洽談合作、相互瞭解。中華英才網最終沉寂,主要是每次資本運作的時候,為了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嫁人,在業績上進行了一些非常規的運營動作,這對企業的損害很大,也給智聯一個深刻的教訓。

“你要和外面打仗、要做得好,關鍵還是要有內生能力,這個內生能力是綜合性的,千萬不要在資本運作過程當中破壞內生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前程無憂投資的拉勾網也將於2019年IPO上市,與脈脈“撞”到了一起。網絡招聘行業或將迎來新生代一戰?

郭盛並不這麼認為。首先,市場足夠大;其次,上市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從這個角度來看,拉勾網和脈脈只是在新的起點上朝不同的方向走。

“我確實不覺得會有(一戰),整個市場都不是一個競爭關係,更多是競合關係。”

作為一家老牌互聯網招聘企業,郭盛又如何看待Boss直聘、獵聘、內推網等一些垂直新興招聘企業的競爭?這些新生代力量是否會對智聯造成威脅?

“有沒有威脅我覺得不一定,比如Boss直聘開發了新的需求,這些都是良性的。反倒是一些在市場上形成壟斷的,我覺得這個行業就沒落了。”

在郭盛看來,招聘行業雖然是一個小行業,但是很活躍。“大家都在裡面玩,我覺得並不是一件壞事。不斷地激發新的需求,只要對用戶有用就是好事情。”

21歲的智聯已經不年輕了

  • 如果老意味著靠譜,那我很高興;但如果老意味著落後的產品和生產力,那就很悲傷了。

  • 這層關係就像零售行業裡的淘寶、京東之於拼多多一樣,傳統與創新之間並無根本性矛盾,本質上都是一種品牌形象。

  • 智聯每年都會投入億級體量的資金在廣告宣傳上,今年也不例外。

智聯的用戶畫像以1~5年的年輕求職者為主,但在這群人眼裡,智聯似乎一直是位老者形象。“年老”、“傳統”、“綜合”這樣的標籤,與智聯如影隨形。

的確,21歲的智聯已經不年輕了。

智聯的“老”,與用戶的“新”所形成的反差,是否會在面對脈脈、Boss直聘這些同樣定位年輕用戶的新型互聯網招聘企業時,喪失部分吸引力和影響力,顯得不夠性感?

“新不意味著好,老不意味著壞”,郭盛對“老”的解讀,並非停留在“不年輕”這一淺層含義上。

郭盛認為,智聯“老+傳統”是肯定的,招聘本身就是一件很傳統的事情。這層關係就像零售行業裡的淘寶、京東之於拼多多一樣,傳統與創新之間並無根本性矛盾,本質上都是一種品牌形象。

“我們的使命不是提供一個更性感的工具”,郭盛告訴36氪,“如果老意味著靠譜,那我很高興;但如果老意味著落後的產品和生產力,那就很悲傷了。”郭盛不在乎品牌形象究竟是傳統或是創新,他看重的是,用戶是否願意使用智聯這個渠道。

郭盛不想讓智聯成為一個娛樂化的工具。近幾年來,智聯都沒有找形象代言人來為自己做宣傳。“把1000萬、2000萬給明星,我還不如都花在用戶身上”,郭盛很耿直地表達了自己不喜歡請代言人。

郭盛告訴36氪,智聯每年都會投入億級體量的資金在廣告宣傳上,今年也不例外。智聯在用戶體驗這方面還沒有達到最愉悅的程度,因而在一直改進。

2017年,智聯招聘完成了向職業發展平臺轉型階段性目標,下一個目標是更開放、更智能的人力資本生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