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城 辛棄疾故里

歷城 辛棄疾故里

辛棄疾故里位於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風閘村。原名叫四橫閘村,因地處趙王河建有四個閘口而得名,後沿稱四風閘。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宋高宗十年(1140)出生於歷城區遙牆鎮四風閘村。這時離"靖康之變"已有13年,歷城早已踐踏在金兵的鐵蹄之下。辛棄疾的祖父辛贊未能脫身南下,曾出仕於金。辛棄疾的父親早亡,幼年隨祖父在譙縣任所讀書。辛贊不忘家國,時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希望爭取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辛棄疾除學習文化外,還認真習武,時刻準備恢復江山。

歷城 辛棄疾故里

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大舉南犯,被統治下的山東人民紛紛起義,21歲的辛棄疾便加入了耿京起義軍,任掌書記。第二年勸耿京歸宋,並赴建康朝見趙構,接洽歸附事宜。哪知歸途之中,竟聞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血氣方剛的辛棄疾,竟率五十騎襲入五萬之眾的金營之中,將張安國劫出,押赴建康斬首。辛棄疾一時名重,趙構皇帝也大為驚異,"儒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朝野更為之一振。從此,辛棄疾留在了南宋。"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觮,漢箭朝飛金僕姑------"

歷城 辛棄疾故里

南歸之後,辛棄疾的道路並不平坦。起初,對恢復江山充滿信心,官職雖微,仍不斷上書獻策,卻一直也沒有機會奔向沙場,血濺戰袍,施展自己的才華抱負。辛棄疾本來是以身許國,把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繫在心頭,準備收復山河。現在,用武無地,報國無門,恢復無望,他只能將滿腔的愛國激情及南渡以來的無限感慨與義憤,化作靈感,化作領悟,寓寄於詩詞之中。"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抒發自己的情感,呼喚自己的心聲。

歷城 辛棄疾故里

淳熙十五年,辛棄疾的第一本詞集《稼軒詞甲集》問世。辛詞慷慨激揚,縱橫馳騁,繼承和發展了蘇軾豪放派的詞風,後人以蘇辛並稱。我也喜歡他的詞,特別是有關軍旅的詞,畢竟咱也是軍人出身,馳騁過祖國大地。"破敵金城雷過耳,談兵玉帳冰生頰","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更喜歡他的《青玉案·元夕》,經常借用他的最後幾句來形容戀人,"'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就是我的'白馬王子',這就是我的'白雪公主'",為年輕人作證婚詞。

歷城 辛棄疾故里

當然也喜歡他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我曾到過贛州,攀登過鬱孤臺,望著東去的流水看著辛棄疾的詞句感懷特別深,不由吟道:"鬱孤臺上望江流,歷代文人筆未休。最數辛詞'東流去',道出哲理最高由。"歷史的長河也是一樣,任何人也阻擋不住,"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這就是歷史,這就是自然,這就是江河,"天人合一",融化著整個世界,催生著整個步伐,前進、前進、再前進!人類社會是永遠向前發展的。我突然笑了,怎麼寫到這兒,跟《國歌》歌詞似的,真是話兒趕話兒,趕到了一起。

歷城 辛棄疾故里

正因為如此,我來到了歷城四風閘村,尋訪、拜謁辛棄疾故里。雖是郊區,但也是農村,田園風光,綠木青苗,鄉間路上,老遠看見壯觀的石坊。上額是武中奇書寫的"辛棄疾故里"五個大字。穿過石坊是六角亭,正面是"稼軒公遺像",背面撰刻著辛棄疾的經歷。亭後,是辛棄疾頭戴儒巾,身披戰袍,內穿護甲,腰挎寶劍,胸懷壯志,馳騁沙場的英勇雕像。

歷城 辛棄疾故里

二進院落,石欄高臺,簇擁著"稼軒故里"碑聳立中間,系歐陽中石所書。武中奇、歐陽中石都是山東籍著名的書法家,雖都在外地,看來有家鄉情結。背後是"辛棄疾紀念祠",楹聯:"鐵板琵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均系郭沫若所書。在濟南市裡大明湖,我曾參觀過"辛棄疾紀念祠",匾額楹聯也均是郭沫若所書,看來是移植過來的。

歷城 辛棄疾故里

進入展廳,西武東文,分列介紹著辛棄疾民族英雄、文學巨匠的一生。西武"義膽忠魂",展示著辛棄疾抗擊金兵,英武風采。東文"一代宗祠",展示著辛棄疾愛國詞人,赤子之心。在歷史的長河中,像辛棄疾這樣既是戰將,又是詞家,既有武功,又有文采的不多。岳飛算是一個,但他流傳的詞並不多。而辛棄疾則是宋代現存詞作最多的一位。他的風格竟與蘇東坡媲美,在豪放派中,並稱蘇辛。

歷城 辛棄疾故里

可見他的詞,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特殊的位置。既有"慷慨悲歌""奮發激越"之作,又有"委婉清麗""穠纖綿密"之作,還有"諧謔、遊戲、助興"之作。辛棄疾"以文為詞",在平常景物中見情趣,在酬贈往來中見諧趣,在抑鬱苦悶中見超脫,巧妙地運用散文的語言來敘述不同時空裡的人和事。"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這是英雄失志的怨恨,這是英雄末路的悲鳴。憤怒出詩人,難道憤怒就不行出詞人?不知對否。

九口 2018-11-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