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城 辛弃疾故里

历城 辛弃疾故里

辛弃疾故里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原名叫四横闸村,因地处赵王河建有四个闸口而得名,后沿称四风闸。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高宗十年(1140)出生于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这时离"靖康之变"已有13年,历城早已践踏在金兵的铁蹄之下。辛弃疾的祖父辛赞未能脱身南下,曾出仕于金。辛弃疾的父亲早亡,幼年随祖父在谯县任所读书。辛赞不忘家国,时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希望争取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辛弃疾除学习文化外,还认真习武,时刻准备恢复江山。

历城 辛弃疾故里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犯,被统治下的山东人民纷纷起义,21岁的辛弃疾便加入了耿京起义军,任掌书记。第二年劝耿京归宋,并赴建康朝见赵构,接洽归附事宜。哪知归途之中,竟闻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血气方刚的辛弃疾,竟率五十骑袭入五万之众的金营之中,将张安国劫出,押赴建康斩首。辛弃疾一时名重,赵构皇帝也大为惊异,"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朝野更为之一振。从此,辛弃疾留在了南宋。"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历城 辛弃疾故里

南归之后,辛弃疾的道路并不平坦。起初,对恢复江山充满信心,官职虽微,仍不断上书献策,却一直也没有机会奔向沙场,血溅战袍,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辛弃疾本来是以身许国,把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系在心头,准备收复山河。现在,用武无地,报国无门,恢复无望,他只能将满腔的爱国激情及南渡以来的无限感慨与义愤,化作灵感,化作领悟,寓寄于诗词之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抒发自己的情感,呼唤自己的心声。

历城 辛弃疾故里

淳熙十五年,辛弃疾的第一本词集《稼轩词甲集》问世。辛词慷慨激扬,纵横驰骋,继承和发展了苏轼豪放派的词风,后人以苏辛并称。我也喜欢他的词,特别是有关军旅的词,毕竟咱也是军人出身,驰骋过祖国大地。"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更喜欢他的《青玉案·元夕》,经常借用他的最后几句来形容恋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我的'白马王子',这就是我的'白雪公主'",为年轻人作证婚词。

历城 辛弃疾故里

当然也喜欢他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我曾到过赣州,攀登过郁孤台,望着东去的流水看着辛弃疾的词句感怀特别深,不由吟道:"郁孤台上望江流,历代文人笔未休。最数辛词'东流去',道出哲理最高由。"历史的长河也是一样,任何人也阻挡不住,"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就是历史,这就是自然,这就是江河,"天人合一",融化着整个世界,催生着整个步伐,前进、前进、再前进!人类社会是永远向前发展的。我突然笑了,怎么写到这儿,跟《国歌》歌词似的,真是话儿赶话儿,赶到了一起。

历城 辛弃疾故里

正因为如此,我来到了历城四风闸村,寻访、拜谒辛弃疾故里。虽是郊区,但也是农村,田园风光,绿木青苗,乡间路上,老远看见壮观的石坊。上额是武中奇书写的"辛弃疾故里"五个大字。穿过石坊是六角亭,正面是"稼轩公遗像",背面撰刻着辛弃疾的经历。亭后,是辛弃疾头戴儒巾,身披战袍,内穿护甲,腰挎宝剑,胸怀壮志,驰骋沙场的英勇雕像。

历城 辛弃疾故里

二进院落,石栏高台,簇拥着"稼轩故里"碑耸立中间,系欧阳中石所书。武中奇、欧阳中石都是山东籍著名的书法家,虽都在外地,看来有家乡情结。背后是"辛弃疾纪念祠",楹联:"铁板琵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均系郭沫若所书。在济南市里大明湖,我曾参观过"辛弃疾纪念祠",匾额楹联也均是郭沫若所书,看来是移植过来的。

历城 辛弃疾故里

进入展厅,西武东文,分列介绍着辛弃疾民族英雄、文学巨匠的一生。西武"义胆忠魂",展示着辛弃疾抗击金兵,英武风采。东文"一代宗祠",展示着辛弃疾爱国词人,赤子之心。在历史的长河中,像辛弃疾这样既是战将,又是词家,既有武功,又有文采的不多。岳飞算是一个,但他流传的词并不多。而辛弃疾则是宋代现存词作最多的一位。他的风格竟与苏东坡媲美,在豪放派中,并称苏辛。

历城 辛弃疾故里

可见他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位置。既有"慷慨悲歌""奋发激越"之作,又有"委婉清丽""秾纤绵密"之作,还有"谐谑、游戏、助兴"之作。辛弃疾"以文为词",在平常景物中见情趣,在酬赠往来中见谐趣,在抑郁苦闷中见超脱,巧妙地运用散文的语言来叙述不同时空里的人和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这是英雄失志的怨恨,这是英雄末路的悲鸣。愤怒出诗人,难道愤怒就不行出词人?不知对否。

九口 2018-11-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