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如果可以,請叫我一聲將軍

辛棄疾:如果可以,請叫我一聲將軍

歷史記住的辛棄疾是“著名詞人”。他的詞“橫絕六合,掃空萬古”,既有氣吞千古的宏放氣度,又不失含蓄委婉的細膩情懷。不少學者認為,辛棄疾的詞超越蘇軾,位居宋詞第一。

但是,如果你當著辛棄疾的面誇他“大詞人”,他多半會不高興,甚至還會甩你一臉不屑——你才是詞人,你全家都是詞人。

沒錯,辛棄疾一生的理想都不在詞上,馳騁沙場、收復山河、統一祖國,才是他畢生的夢想。直至晚年,他還念念不忘“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疆場,是他一生的魂牽夢繞。

辛棄疾:如果可以,請叫我一聲將軍

1140年,辛棄疾出生于山東濟南,此時,他的故鄉已經淪陷十多年了。

當年宋室南渡,爺爺辛贊因為拖家帶口未能南下,後來被迫在金朝做了官。但他“身在曹營心在漢”,無時不在懷念故國,帶著年幼的辛棄疾登高望遠時,還要指畫山河,分析軍事形勢,希望辛棄疾將來能報家國大仇。

在爺爺的眼裡,濟南辛氏是武將後代。辛棄疾從小不僅飽讀詩書,還勤習兵法,苦練功夫,成為一個文武全才。

當時,淪陷區的漢族人民備受壓迫,處處揭竿而起。21歲時,辛棄疾組織了一支的抗金義軍,不久又率眾加入耿京領導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一職。

他還遊說了另一義軍首領義端歸順耿京。這個義端是個和尚,意志很不堅定,一天晚上,偷走耿京的軍印,準備投降金人。耿京大怒。辛棄疾當即說:“給我三天,追拿回來!”

他沒用三天時間,就追上了義端,將他打下馬來。義端跪地求饒說:“我知道你的真身,是一頭勇猛的青犀牛,你就放過我吧!”辛棄疾怎會吃這一套,手起刀落,砍下義端的腦袋。

此時,他才22歲。

耿京一看辛棄疾這麼厲害,喜歡!於是派他南下,聯絡南宋朝廷。就在他懷揣朝廷的任命書,星夜馳歸之時,義軍內部出了叛徒——將領張安國殺死耿京,投降金國,義軍潰散。

辛棄疾怒不可遏,當即躍馬橫刀,帶領五十名騎兵,殺入五萬兵馬的金營中,活捉了張安國。辛棄疾押著叛徒,帶著兵馬,衝出金營,日夜不停一路向南,成功抵達南宋臨安,將張安國交給朝廷,斬首於市。

武將辛棄疾,一時名震天下!但他哪裡想到,這一戰竟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後一戰。

辛棄疾:如果可以,請叫我一聲將軍

剛抵達南宋時,辛棄疾勇闖金營、生擒叛徒、迴歸南宋的傳奇事蹟,在朝野上下引起了轟動,連宋高宗都連聲讚歎(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

他就像一顆政壇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很快,辛棄疾就給朝廷遞交了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對敵我雙方都進行了全面深刻的剖析,甚至還提出了具體作戰方案:先從關陝、西京、淮北、海上四路佯攻,分散敵人兵力,然後出奇兵突襲敵人防守虛弱的地方,直取山東,等到金兵調來部隊,山東已被收復。把山東作為根據地,攻下金國就指日可待。

可以說,辛棄疾不僅是英勇善戰的戰士,更是戰略水平高超的軍事家。

然而,辛棄疾精闢獨到的軍事戰略,最後並未得到採用。從皇帝到北伐主帥,都未把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夥放在眼裡。

當時南宋朝廷的北伐計劃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與辛棄疾的“持久戰”戰略格格不入。後來南宋發動北伐,都因準備不足,用人不當,導致潰敗,更是畏金如虎。

不久後,這個不夠聽話的年輕人就被調走了。朝廷利用他的軍事才能,來處理各地出現的棘手難題,來鎮壓局部的農民起義。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辛棄疾輾轉於江西、湖北、湖南等地任地方官,治理荒政、整頓治安。

這樣一位能夠“補天裂”的豪傑,卻用來治理土匪強盜。他常常鬱悶不已。在建康賞心亭,遙對古秦淮河,他想起當年的沙場號角,不禁痛拍欄杆:

<strong>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在江西時,看到鬱孤臺下的江水,他又想起尚未收復的北方故土,不由悲從中來:

<strong>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辛棄疾:如果可以,請叫我一聲將軍

雖然滿懷失落,但在地方任職的辛棄疾,仍不忘統一大業,不停地上書。只要在官職位上,他必定真抓實幹,練兵、籌款、整飭政務,時刻準備好衝上前線。

擔任湖南安撫使時,辛棄疾一手創建了地方精銳部隊——飛虎軍

建軍之初,造營房,恰逢連日雨,無法燒製屋瓦。他就動員長沙百姓,每戶送瓦20片,立付現銀,兩天內便全部湊足;

鋪路需要大量石塊,他就下令調集全城囚犯,到城北的駝嘴山去開採,並規定根據每人的數量作為減刑的依據。於是,個個囚犯爭先恐後,所需石塊也很快備齊;

同時,他還抓緊招兵買馬,十幾天功夫,籠絡了2500名壯士,還派人到廣西買回了500匹戰馬,並請廣西安撫使每年代買戰馬30匹,以補軍需。

全部準備就緒,辛棄疾親自坐鎮,對士兵嚴苛訓練,打造出一支軍紀嚴明的虎狼之師。

但是打造軍隊是要花錢的。朝廷有人看他花錢如流水,眼紅了,就上奏皇上,說辛棄疾“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於是辛棄疾在長沙幹了不到兩年,就被彈劾調走了。但是,他親手打造的“飛虎軍”,卻成了南宋中後期湖南地區的軍事支柱力量,後來被金人稱為“虎兒軍”。

辛棄疾:如果可以,請叫我一聲將軍

他不僅整飭軍隊,還是一個父母官。

在江西任安撫使時當地大饑荒,他拿出官家的公錢,又向富商籌借,去外地購糧救濟饑荒。他鎮壓地方農民暴動時,又為暴動的農民請命:農民之所以暴動,都是因為被貪官汙吏逼得走投無路,整治貪官汙吏才是平亂的根本。(《論盜賊札子》)

在南渡後的四十五年中,辛棄疾輾轉各地,不畏強暴,觸犯了不少地方豪強的利益,加上他矢志不渝的抗金決心,招來了朝中議和派的敵視,他多次遭到政敵彈劾,甚至多次被罷官削職。

這麼一位足以扭轉乾坤的棟樑之才,從42歲起就被迫退隱江湖,這不只是個人的不幸,更是時代和民族的悲劇。

退隱期間,他徜徉山水、嘯傲林泉,以“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的田園生活聊以自慰。

辛棄疾:如果可以,請叫我一聲將軍

直到六十四歲,他等來了一個機會。

1203年,韓侂冑主政,想通過北伐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想到了被廢棄多年的北伐積極分子辛棄疾,於是起用他出任鎮安知府。

年邁的辛棄疾精神為之一振。他不計前嫌,慷慨赴任。為了北伐,他專門定製了一萬套新軍裝,招募了一萬名士兵,開始對他們進行訓練。他還派人去刺探敵情,為抗金大業做著全方位的準備。同時,他還為朝廷獻上了四條北伐策略。

然而此時,辛棄疾又與韓侂冑發生了分歧,辛棄疾認為金國軍事實力仍然強大,北伐不可操之過急,而韓侂冑則認為金國內憂外患,北伐刻不容緩。

辛棄疾既振奮又憂慮,他登上鎮江北固亭,寫下了那首千古名作:

<strong>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鎮江自古就是軍事要地,詞人望著千古江山,無限感慨。想當年,孫權、劉裕叱吒風雲,氣吞萬里如虎,如今都已湮沒在歷史深處。而當年的宋文帝北伐由於準備不足,被鮮卑族大敗逃回鎮江,只能流涕痛哭。眼下的北伐又是勝是敗呢?

詞人自比廉頗,懇切期望得到重用:如今我南下已經四十三年了,回首當年,金兵打到揚州的烽火依然歷歷在目。我是老了,但不知道還能否讓我再試一下呢?

正當辛棄疾摩拳擦掌之時,他卻收到一紙調令,被調到了遠離戰場的大後方。就這樣,當戰爭打響時,辛棄疾只能眼睜睜地做一名觀眾。

最後等來的,是韓侂冑喪國辱師、一敗塗地的壞消息。後來事實證明,辛棄疾戰前獻上的四條策略,條條都是正確的,可惜韓侂冑一條都沒有采用。

難以想象辛棄疾心中的幽憤、哀傷。他做了一輩子的北伐夢,臨到暮年,好不容易有了機會,卻轉眼破滅了。

但辛棄疾終究老了,當朝廷再度起用他為國防部高官(樞密都承旨),真正委以軍事重任時,他已重病臥床,抱恨告別了人世,終年六十八歲。

回首辛棄疾的一生,恢復中原、統一祖國是他生命意義之所在,他為此而興奮、激動、呼號,也為此而痛苦、憂傷、憤懣。他始終放不下“醉裡挑燈看劍”的執念,放不下“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熱血,放不下“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的不甘……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躺在臥榻之上,臨終高呼:殺賊!殺賊!殺賊!

這一生喊打喊殺的山東漢子,最後愣是靠一支筆被歷史銘記了。這是南宋的不幸,卻是詞壇之大幸。

如今的我們,讀著他的詞,追思著他的故事,如果可以,請喊他一聲“將軍”。

因為,做一名將軍,是他一生的夢想。(完)

辛棄疾:如果可以,請叫我一聲將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