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社交产品的本质

社交的本质是用户关系链的连接,当用户在产品里边的连接点越多,它对产品的忠诚度也就越高,甚至在圈内有一种说法“5个好友变忠诚”

社交产品们,为了能够增加用户的连接点,通常会采用如下4种方式。

1)兴趣连接

拥有某种共同兴趣的用户天然容易连接,而且兴趣切的越细,用户连接难道越小,对宠物感兴趣的人不一定能够连接起来,但是那些养英短(一种猫的品种)一定是可以聊的很嗨,这也是为什么像百度贴吧过了这么多年还没依然坚挺。

2)地域连接

在PC时代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小区可以产生连接,也就有了人人网、开心网、19楼这样的社交产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因为智能手机本身自带GPS,就出现出了LBS(基于地理位置的分享)的产品,比如陌陌和探探,都是给你推荐1km以内的好友。

3)关系连接

有些连接点是天然存在的而且非常的强,同学、同事、亲人、子女,甚至已经在社交产品上沉淀的连接也算是一种关系连接。基于已有连接关系来做社交产品也是最猛的,微信用户指数型爆发的时间点,也是允许用户导入QQ好友之后,将已经存在的连接快速的迁移到自己的平台。

以上3种连接方式是用户是为了沟通产生的连接,不过它们终究是是非常慢的。对于社交产品来说,不能在用户注册的前3天将它的关系链建立起来,用户就会流失,于是很多产品就用到了关系链建立的终极杀器——供需关系。

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的陌生人交友软件,都是基于男女性别相反的连接,可以说都是不太纯。当然,市面上还是有一些社交产品利用拿得上台面的供需关系,实现了用户的快速增长。Linkin的是企业招聘需求与人才求职需求的连接,百合网是剩男和剩女连接的连接,微博是粉丝和明星的建立以「关注」为核心的关系链。

至于,滴滴,从打车逻辑上来说只是一个事件驱动的关系链接,本身是属于非常弱的连接,它为了强型往社交上去做,动用了最猛的连接方式,这种在双方信息一致,且安全得不到保证的线下社交,出事情是也就成了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