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社交產品的本質

社交的本質是用戶關係鏈的連接,當用戶在產品裡邊的連接點越多,它對產品的忠誠度也就越高,甚至在圈內有一種說法“5個好友變忠誠”

社交產品們,為了能夠增加用戶的連接點,通常會採用如下4種方式。

1)興趣連接

擁有某種共同興趣的用戶天然容易連接,而且興趣切的越細,用戶連接難道越小,對寵物感興趣的人不一定能夠連接起來,但是那些養英短(一種貓的品種)一定是可以聊的很嗨,這也是為什麼像百度貼吧過了這麼多年還沒依然堅挺。

2)地域連接

在PC時代同一個城市,同一個學校,同一個小區可以產生連接,也就有了人人網、開心網、19樓這樣的社交產品,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因為智能手機本身自帶GPS,就出現出了LBS(基於地理位置的分享)的產品,比如陌陌和探探,都是給你推薦1km以內的好友。

3)關係連接

有些連接點是天然存在的而且非常的強,同學、同事、親人、子女,甚至已經在社交產品上沉澱的連接也算是一種關係連接。基於已有連接關係來做社交產品也是最猛的,微信用戶指數型爆發的時間點,也是允許用戶導入QQ好友之後,將已經存在的連接快速的遷移到自己的平臺。

以上3種連接方式是用戶是為了溝通產生的連接,不過它們終究是是非常慢的。對於社交產品來說,不能在用戶註冊的前3天將它的關係鏈建立起來,用戶就會流失,於是很多產品就用到了關係鏈建立的終極殺器——供需關係。

目前市場上絕大部分的陌生人交友軟件,都是基於男女性別相反的連接,可以說都是不太純。當然,市面上還是有一些社交產品利用拿得上臺面的供需關係,實現了用戶的快速增長。Linkin的是企業招聘需求與人才求職需求的連接,百合網是剩男和剩女連接的連接,微博是粉絲和明星的建立以「關注」為核心的關係鏈。

至於,滴滴,從打車邏輯上來說只是一個事件驅動的關係鏈接,本身是屬於非常弱的連接,它為了強型往社交上去做,動用了最猛的連接方式,這種在雙方信息一致,且安全得不到保證的線下社交,出事情是也就成了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