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亿院士再谈付林案:别让钱把科技界毁了!

江亿院士再谈付林案:别让钱把科技界毁了!

摩斯要跟大家说声抱歉,这是一篇迟到的报道。

两月前的9月21日,摩斯从2017年持续报道的清华大学付林案有了最终结果: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对付林案撤诉,在经历了23个月羁押、取保候审7个月之后,付林教授终于恢复清白之身,告别了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

当天,摩斯在清华大学节能楼见到了付林教授和一直为他呼吁奔走的江亿院士,摩斯赶到时,付林教授和江院士正在研讨新的课题——被无妄之灾重创的付林教授,没有怨言,不发牢骚,早已投身热爱的科研事业,希望用更好的技术为这个世界带来改变。

真正的科学家就是这个样子!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付林教授依然有赤子之心,对科研事业有着强大的责任感,希望能造福国家和社会。在这个以金钱衡量成功的世界,什么叫“赤子之心”、什么叫“强大的责任感”,什么叫“造福国家社会”,可能很多人觉得都是瞎扯吧。

接触到付林教授、江亿院士,还有摩斯曾经写过的褚健案主角、褚健教授,摩斯发现那些词在他们身上是具体而生动的——你们在努力赚钱,他们在努力为这个国家补上一块科技短板。

江亿院士再谈付林案:别让钱把科技界毁了!

2014年1月10日,付林在人民大会堂参加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领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江亿院士、付林教授从事的研究,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对节能减排都有重大意义。付林教授作为总设计师的山西太原古交电厂远距离输热工程,为全球独创,每年能为太原节约近百万吨煤,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但这个总投资100亿的巨大工程,付林课题组的报酬只有100万!

你没有看错,就是100万,一个事关民生与生态的重要原创思想只值100万,怎么看都觉得荒诞。中国原创科技为什么不行,这100万里藏着答案。但这对付林没什么影响,他觉得好技术在现实中用起来就很欣慰了。为了研发、推广这项技术,付林冒了极大的风险,甚至最后被人诬告被捕。关于他的故事,请参见一年前摩斯写的阅读量500万+的报道《致命的合同:击退雾霾的顶尖科学家,怎样倒在了科研成果转化的路上》。(点击查看)

江亿院士再谈付林案:别让钱把科技界毁了!

眼中都是钱的人,不可能成为顶尖科学家。这次访问,江亿院士说了一句戳中灵魂的话:别让钱把科技界毁了!对于付林案,以及该案折射的科研成果转化中的普遍问题,乃至中国科技界生态问题,江亿院士有了更深刻的阐述。

今年3月江院士曾经谈过一次付林案,摩斯写的《重磅独家|付林已于春节前取保候审;江亿院士:付林案折射了科技界非常严重的问题》(点击查看)引发广泛关注,丽尔摩斯公号阅读量30万+,转发累计阅读量过百万。这篇专业类文章阅读量如此之高,出乎摩斯意外。但也由此可见,科技成果转化已经成为当下创新中国的一大痛点,不仅高层关注,也屡屡在民间引发共鸣。摩斯非常希望这些共鸣能变成一种改变的力量,让科学家们能有更大更广阔的舞台,而不是让英雄流汗流泪甚至还要流血。

江亿院士再谈付林案:别让钱把科技界毁了!

2014年8月,付林出席瑞典国际学术会议

最后讲一个摩斯特别难忘的小故事。为了让一些新技术更好应用,江院士周末常去给几百公里外的一些机构上课,不收取一分钱报酬。而且他不让对方派车接,自己和老伴开车过去,原因是他觉得让人接太浪费了,路上得放一趟空车。两个年近70岁的老人,为了科技事业还这么拼!为了节约能源,不惜劳累自己!为国为民,造福国家和社会的赤子之心,你懂了吗?

以下为9月21日摩斯与江亿院士的谈话实录,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什么那么难,原创科技到底为什么不行,答案都在其中。

江亿院士再谈付林案:别让钱把科技界毁了!

江亿院士参加会议图片

摩:付林案的出现是个偶然吗?

江:不是偶然,付林案在科研成果转化上非常有代表性。总的来说,就是越愿意做真东西、越想做实事的人,可能越容易出问题。根源在于,科研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严重缺乏支撑,付林的研究成果最终能成功落地,几乎是他凭一己之力、透支自己的所有资源才把这些中间环节搭建起来,但风险也潜藏在其中了。后面他多次被人举报,就是因为这些中间环节。

摩:您所说的“严重缺乏支撑的中间环节”指的是什么?是资本,还是转化平台之类的?

江:我所说的中间环节,是一个系统的东西,还以付林案为例来说。付林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基于吸收式换热的集中供热技术”,早在2000年我就跟远大空调的总裁张跃说过多次。我跟他说可以把吸收式制冷的一些原理用在供热上,但没有回应。2007年付林正式开始这项研究,他把这个行业主要的公司都找了一遍,希望得到支持,但没有人相信他。也就是说,中国最好的公司都看不懂。

在找这些公司之前,付林写了论文,出了书,美国教授做研究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但不同的是,美国大企业的科研实力很强,一旦发现有价值的论文,会主动进行成果转化。美国的大学主要做基础研究,应用型研究主要由大企业承担,中国的国情很不一样,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大量应用型科技还在学校里面。这几年中国企业的技术实力有所提升,但还总体没有能力把创新这块接起来,首先就是没有人,企业里得有像付林一样懂技术的人,才有眼界看得到付林技术的价值。如果这些企业有足够的眼界,也有创新精神,付林的技术在这些企业的平台上转化,就会相对顺畅,不会有后面那么多事。

指望外面的公司不行,那就只能自己干。做研究得有钱、有人。现在连我想跨学科招个人都难极了,其他老师就更难,现有体制没法安排。把招来的人放在哪儿呢?没有清华编制,研究所也不能随便放人,只能成立个公司。这些挖来的人都是有能力的,你为了实现想法把房子卖了也行,但是人家图啥呢?那些大公司都不信能做成,人家凭啥信你呢。所以招人就很难,钱还是第二位的。

所以说100个小组都可能提出类似付林这样的想法,但是99个都落在纸面上写篇文章就完了,因为干起来太累了。但恰恰就有这么个想干活的付林,不甘心让论文最后成废纸,恁是拗着把这些中间环节一点点打通了,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把这事整成的!但是,麻烦也就来了!付林案对科技界最不好的影响也在这里,不干事没事,想干点实事还这么危险,那么就都写写论文算了吧!

摩:高校体制对科研成果转化确实有很大的制约,那么当时有没有想一些跳脱出体制的办法来做成果转化,比如引入风投。

江:来找我们的风投并不少,软银的人都来找过我,当时我跟他们介绍了付林的技术,还有另外一个技术。最后他们投了另外那个,没有投付林的技术,他们也听不懂。在中国做原创技术很难,要是美国有的大家都呼呼砸钱上,美国没有的就不敢投。

那中国公司对新技术到底有没有渴求?当然有,但只是对成熟的新技术有渴求,对创新、探险不鼓励也不支持。

当初付林到处求人没人理,后来在大同的示范工程做出来之后,很多公司都像狼一样地扑出来抢了。付林后来出事,跟这些商业力量的角力有关,知识产权不仅不能保护付林,还把他变成了牺牲品。2012、2013这个市场特别火爆,不少公司只学了一半都以为自己会了,做不好也要自己做,结果很多工程出了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又出了一堆解决方案,虽然不是最佳方案但也能干成,于是那些反而成主流了,而付林原创的效率最高的模式反而被边缘化。

这就是中国科技生态的一个缩影,求人支持原创没人理,做好了一哄而上地抢——一种无规则的、无序的恶狼般的争抢,最后生生把一个好技术做烂了。以至于还有人来问我:付林的这项技术靠谱吗?所以,你看到的结果就是,这个技术做好了跟付林关系不大,但做歪了他却要承担责任。这对一个科技工作者来说,确实太不公平了!如果不是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付林这个技术不可能做成功!注意,我说的这段话很重要,现在做科研有多少人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呢?很多人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年就能写好几篇SCI论文呢,但是有多少是真东西呢?

摩:这几年国家不断地出台鼓励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今年两会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谈这个事,但科研成果转化一直是个老大难。您认为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江:我觉得根源是中国的科技评价体系出了问题。科研成果要转化,首先要有真东西,没有真东西你怎么做转化?我认为2000年之前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比现在要高,那时科研费不高但都做实事、做真活儿,以真东西考核科研人员,而不是以论文;现在科研费不少,但都奔着SCI论文去了。我参与过无数的评审,经常开玩笑说根本不用我们评审,找个三岁孩子数数论文就行了。

2001年我当的院士,你查查我写过几篇洋文章?数得出数的不超过10篇,但现在业内还在谈那几篇。我们有个博士读博期间就写了12篇SCI论文,恨不得1年写的都比我这20年多。现在我们的科技评价体系就是看论文,所以大家的精力都往论文那儿使,有多少精力研究真问题、真东西?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SCI论文不重要。基础性研究看论文没问题,但是应用型科研也用全用论文考核就很奇怪了。还以付林“基于吸收式换热的集中供热技术”为例,在工程上是非常重要的创新,但在基础研究、在SCI论文的层面它算不上很创新,因为没有本质的变化。付林这项技术里面有一个重要的机器,也叫吸收机,但是它的参数跟空调吸收机完全不同,之前世界上没有这个东西,谁也不知道它什么样。工科领域有很多类似的东西,把真东西做出来很重要,但是现在评价都变成SCI论文了,有用吗?你就是一篇论文也不写,但提出概念并且把真东西做出来不也挺重要吗。科技评价体系的根歪了,科技界的创造力就削弱了。

另外,现在整个社会的导向都是奔着钱走,那么科技人员到底奔什么呢?你要嚷嚷发多少篇SCI论文,再拿多少个奖,当个大教授,那大家都奔着写论文当教授;但你要说大家要像付林这样,真正解决重大问题、为国家做贡献,给做实事的人以崇高的荣誉,大家往这儿奔不就好了吗。有一次开会,一个校长说,现在长江学者年薪都有100万,当校长还不如长江学者挣的多。这对年轻人的冲击力有多大!年轻人都拼命写论文奔那儿去了,还有谁踏实做事呢。

并不是全社会都奔钱走,各有各的奔头,但是你非摇旗奔着钱去,那我也要挣点钱,就把路给引歪了。

现在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各方面还以为给钱少了,但我看到的是大量的科研经费都白白浪费了,做真东西的很少!如果把所有的事都建立在钱的基础上,很多事反而都做不好。所以,别让钱把科技界给毁了!

PS: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付林教授50岁的生日,祝福付老师生日快乐!去年的这一天,摩斯公号发表了10万+文章《今天,清华大学对付林案表态了!》(点击查看),欢迎点击收看。付林案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清华大学对付林的支持也是该案的一抹暖色。祝愿回归学校的付林教授做出更好的研究成果,也希望各界的关注能汇集成一股改变的力量,改变当下科技生态中不合理的地方,让科研人员在科学的天空中自由舒展地翱翔!

  • 点击以下文章回顾"付林案"始末: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