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这句话?

新农资360


我也说件事,就是我们当地发生的。

这老太太如果还在世估计90多了,老人去世有十几年了。老人3个儿子,没有女儿,3个儿子都是医生。老太太在家里据说是“飞扬跋扈”,说一不二,对3个儿子动辄打骂。儿子结婚以后,就开始收拾儿媳妇,没几年,逼的3个儿子全部离婚再婚,甚至后来骂的3个新儿媳都哭哭啼啼。

老太太年岁大了以后,身体也不行了,3个儿子儿媳不离床前,就这样老太太还是骂不绝口,3个儿子却无比孝顺,生怕老娘生气,每天去看老娘,都是小心翼翼,轻声细语。

老太太卧床几年后,还是去世了。

我们这里的人都知道,做她家儿媳不容易,都是受了苦的。

所以,我的结论是,儿女是否孝顺,与儿女多少无关,而是一个很微妙、很现实的心理学问题。


V雨露和风


看到这个问题,我不禁想到了邻居婶婶。她生了三个儿子。在生第三个儿子的时候,叔叔说,你要是给我生个女儿,我给你杀七个老母鸡。当得知又生了个儿子后,婶婶抱头痛哭,叔叔在一旁闷闷不乐的抽着烟。

一想到三个儿子,负担那么重,叔叔不是更加努力干活挣钱,相反却经常唉声叹气,借酒浇愁。而且还经常告诫婶婶,你没有女儿,老了连个鸡蛋碗都没人给你端,还是得指望我,你可得什么都听我的。


婶婶是一个很勤劳的农村妇女,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回到家还要忙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叔叔却很少帮忙,而且他的脾气也日渐暴戾,动辄对婶婶非打即骂。

我们一个村的人经常在背后议论,儿子多了有什么好,婶婶过的日子那叫一个身心俱疲!后来叔叔酒瘾渐大,也日渐懒惰起来,家里家外的事都由婶婶一人承担。


在大儿子和二儿子结婚之后,婶婶又多了一项任务就是带孩子。两个媳妇比着懒,都不愿洗衣做饭,可怜的婶婶像一个陀螺一样,为了那个家日日旋转不停歇。终于在一个夏天的午后,婶婶因疲劳过度累死在地里。

彼时,婶婶还未满五十岁,她的三儿子还未婚。村里人都说,婶婶走了也是好事,她再也不用那么辛苦了。她走后,儿子媳妇外出打工,叔叔无人照料,经常一个人喝醉酒后,睡在猪圈里。如今几年过去了,三儿子也快三十岁了,还没找到对象。

由此可见,多子并非多福。正如这句俗话说的,养两个儿子轮官马,养三个儿子没有家!


女孩长成记


这个问题我可以用一个亲身经历的事实作答。这个故事要从我小时候讲起。
我姥姥家是农村的,我有个三姥爷和三姥姥,我小时候也常去他们家玩,对我蛮好的。三姥姥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是最大的,早早结婚走了,年轻时候三姥爷还蛮能干的,脾气也不小,三个儿子没结婚之前,在家也是说一不二。
后来,儿子逐渐结婚了,三姥爷也就老了,但是,脾气却不改,儿子也就离开老家单独过,农村结婚后都分宅基地,三姥爷晚年还染上了酗酒,儿子更是不给来往了,后来,得了感冒,去村里医务室挂吊瓶,不知道怎么的,第二天就死了,儿子们没有伤心,也没有追责,听口气,反而是松了口气,因为没有人折腾他们给他们要钱了!


老头走了,三个儿子就把剩下的一点家产给分了,老宅给了三儿子,三儿子做生意,过得比两个哥哥都好,所以很快就翻新了老宅,只给我三姥姥留了一间很小的屋子让她居住,虽然跟老三住一起,但是,儿媳妇却不让她一起吃饭,估计是三个儿子每个月会给点生活费,三姥姥跟艰难得活着,据说,三姥姥晚上凑过去看两眼电视,儿媳妇都要指桑骂槐,她女儿听说此事,就把自己家里退休下来的电视搬来,可是儿媳妇说会用她家的电,不得已又给搬走了,后来,一个很冷很冷的冬夜,三姥姥就悄无声息地走了,据说,有人看了她住的屋子,炉子口仅可以容得下半个拳头大的,屋里跟冰窖似的,老太太是活活冻死的。

而我姥姥家,就我舅舅一个儿子,我姥姥活到92岁,直到90岁那年,才卧床不起,我妗子一直都伺候的很好,当然,我们也经常去探望照顾,最后,我姥姥是无疾而终,也算没留什么遗憾。
所以,儿子养多了,除非都讲究,比着孝顺,当然好,如果,都比着自私,真还不如一个儿子好,至少没有攀比!


和合家欢


看到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远房伯伯的情况,很现实的应证了这句话的含义。



伯伯婶婶有两个儿子,简称大叔和二叔吧。我真实的讲讲他俩是怎么样对待自己父母的吧。

一、情况描述

1、伯伯婶婶当时的情况:伯伯已确诊为皮肤癌,婶婶有些老毛病,但尚不致命,两人在老家,自给自足,平时由大儿子一家照料着。

2、两个叔的情况:大叔和二叔都是农民,大叔夫妇年近60,二人常年在老家;二叔年近50,一家常年在外省务工。



二、事件描述

事件一:伯伯病重,不久去世。

因为之前伯伯已经确诊为皮肤癌,后来当伯伯病重的时候,大叔电话通知二叔赶快回家,但是二叔以厂里活儿多走不开为由(其实就是怕影响挣钱,再者想到反正家里有哥嫂在,可以靠边站),当时就没有回来。

结果谁知伯伯病情恶化很严重,过了半个月,医院就下了病危通知书,那时家里人再次打电话,催二叔马上回来见他父亲最后一面。

这种情况,怎么也得回来了吧?确实,二叔也安排了回程,但是却是买的一张汽车票(24小时到家,约300元),而不是机票(3小时到家,约1500元)或高铁(8小时到家,约800元)。这还不是最绝的。

结果后来,接到病危通知书没有几个小时,伯伯就走了,这个消息肯定第一时间传到了二叔那里,二叔再次做的事情让所有人寒心:他再次将汽车票退掉,换成了最慢的那种绿皮火车票(36小时,约100元)。当然,等他到家的时候,伯伯也已经入土为安了。



事件二:婶婶病重,撒手不管

伯伯去世的事情,让二叔的良心不安,但是却依然换不回二叔的孝心。

就在今年春节后不久,婶婶病重了,二叔正好春节回家过年,还没有出去,就给了他一个照顾自己母亲的机会。但是,二叔的表现再次让人寒了心。

婶婶病重后住了院,两个叔轮流照看,一周后出了院,但是生活已经不能像之前那样自理了,必须要有专人照看。但是二叔就动歪脑筋了,他要出去打工挣钱,自己照顾不了,说大叔反正常年在家,就让大叔照顾就行了。但是,婶婶那时候已经是卧床不起的状态了,大叔夫妇也已经是过60岁的人了。于是二叔的话搁那里之后没几天,就走了,不出钱,也不出力,实在让人寒心。

俗话说,养儿防老。还有话说,儿子多有福气。但是现实生活中,儿子、子女越多,仿佛老来越无依靠,因为他们都想着责任往外推,利益往家揽。

希望二叔以后能在婶婶弥留之际,好好做个儿子吧,不然也没有机会了。


两性学院


古有养儿为防老一说,可是现实的情况又是儿多了也不能防老,反而变成了无人养老的可悲境遇。


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养儿别养三,养三没了家,就是说了一个这样的事情。

孩子多了,互相推诿,认为养老人是一种负担。


特别在农村尤为明显,农村老人一般会和幼子一起生活,因为大一些的孩子结婚成家以后,都会搬出去自己单立门户,老人就会一直跟随着幼子,帮忙带孙子料理家务,尽其所能。


一旦失去自理能力,其他孩子会以老人偏向小的为借口,不愿意照顾老人,此时老小也抱怨,老人只是他一个人在照顾,不情不愿。所以也就有了,互相推诿,不尽心照顾老人的例子。



一个邻家姥姥为例,姥姥88岁,三子一女,按理说应该是多子多福。


其实不然。姥姥能行能走的时候跟着小儿子搬到了镇上,照顾小儿子一家的饮食起居,还有两个孙子。生活也到乐此不疲的过着。孩子也大了,姥姥的身体也不如从前,还得了一种浑身颤抖的病,常年吃着药,姥姥也不喜欢喧闹的小镇,想回到幽静的老家,但是,此时的姥姥更需要人照顾。


二儿子和小儿子都在镇上居住,女儿远嫁千里,老家只有大儿子,经商量,老大出力,其他三子女每月出生活费也要经常回来看望老人,这样姥姥就搬回了老家,由老大照顾。


但是回到老家不到半年,听说姥姥服用过量的药剂导致的中毒,差点没了命,这却是姥姥的故意为之。那么又是什么事情导致了一个古稀老人这么决绝的,想要终结自己的生命。


原因便是,其他的两个儿子以工作忙为借口,不能经常回来看望,女儿又是远嫁,不能守在床前尽孝,在家的大儿媳妇,就会经常抱怨自己一个人照顾老人。老人无奈的接收着儿媳妇语言和行为的信息,节喻的思绪无处排解。这一日,姥姥口渴伸着颤颤巍巍的手,准备要拿一杯已经冰凉的水,不曾想,杯子掉到了地上,此时,身边无一人帮忙。姥姥感到了无助和绝望。


其实听到这样的一个故事,我们都觉得很悲凉,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老,当我们为孩子为家,含辛茹苦,无私付出的时候,不曾想过,老来回报你的却是孤独。


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书君认为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大家去深思:一是教养的问题,二是社会养老的问题。


首先是教养的问题,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孩子。不懂感恩的孩子,藏着父母失败的教养。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培养阳光心态,塑造健全人格,热爱生活,敬畏生命,懂得感恩感,是现代家庭教养最关键所在。


试想,一个自私自利不懂感恩的孩子你又怎么期望他来养你终老?


接下来是社会养老问题,面对老龄化的到来。老有所依,依靠的不光是子女,更多的是国家和社会带来的福利。例如,养老金补贴,让老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依靠。



未来养老院也是养老的一大需求,就像爸爸妈妈说:当他们有一个人先离开,另一个人就约朋友一起去养老院养老,这样既减轻孩子的负担,又能和老伙伴们一起聊天。虽然,我不太赞同,但似乎更符合现实。


老人的幸福,是家庭的幸福基础,是社会的和谐基石,有书君也祝愿所有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这话说得太对了,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啊!

    搁过去,养儿子是真的要养老用的,国家不会养着谁的,那些养一个儿子的,养老没得攀比,做好做坏都指他一个,自己的老爹老娘他不管就得饿死在大街上,作为独生儿子的很容易就有责任心了,就算不心疼养大自己的老人,他也怕儿女效仿,将来对他不孝顺,何况邻居亲友眼睛盯着会笑话呢。

    而那些养了二个儿子的,责任心就减半,儿子越多,责任心就分割的越多,谈及养老,不是攀比,他付出多了兄弟付出少了,就是他又吃啥亏了,责任心一淡,攀比心一起,老人死活他还放在心上吗?就算儿子不攀比,自家媳妇也容易去攀比,如果自己家付出多,媳妇肯定不愿意,为了不闹家庭茅盾,儿子们也只好眼睛盯着兄弟的举动了,导致老人像官家轮养的马一样受委屈就是必然了。

   那些儿子多于二个以上的,让老人轮流在各家住的,真的就是没有家了。

说个真实案例。我的一个亲戚,老太太已经90多岁了,以前身体特别好,完全能自理,直到85岁以后得了老年痴呆,逐渐失去自理能力,虽然认不清人了,但身体还行,喜欢挪着小脚走路,必须得专人看着,要不一不留神就走出去找不到了。老太太有五个儿子,原来五个儿子商量好了,每个儿子家住一年,照顾一年,你看,这样搬来搬去老太太哪儿能有家的感觉呢。大儿子二儿子还好,儿媳妇们也年纪比较大,性格温和,伺候的周到,一年到头老太太也不怎么生病。但轮到三儿子以后,儿媳妇们大概是年轻,不吃气,痴呆后的老太太常胡乱骂人,儿媳妇们不让她,老太太骂,她们急了也骂,儿子也懈怠,不怎么管她,虽然老太太一年到头生好多次病,但一年总也平安过得去。

   转眼到了小儿子家了。都说大孙子,老儿子是老太太的心头宝,但最让人伤心的就是这老儿子,也就是她的小儿子了。说好从老四家接老太太的日子还没到,小儿媳妇就离家去找自己的儿子去了。她儿子在上海上班,她去照顾还单身的儿子。小儿子呢,做生意,忙于赚钱,家里也有钱,就是没空照顾老太太。有钱他也不说雇个保姆,想起来了就给老太太买点东西吃,自己也是有一顿没一顿的出去吃,跟朋友们喝大酒,常常忘了给老太太吃喝。又怕老太太跑丢,他出去的时候就把老太太往家一锁。幸好老太太走动还行,卫生也讲的,不说床拉床尿的。没两个月,大儿子二儿子看不下去了,只好每天两人商量着谁有空去五弟家给老娘买菜做饭,虽然来回走动不方便,但也不能就接自己家去呀,儿媳妇不会愿意的,说好的一家一年呢。

   老大老二年纪也大了,来回跑也吃不消,只好五兄弟又坐下来商量。兄弟们也让着老五,说好该老五家的这一年再拆分,老太太以后一家养一周!老太太以后一家养一周!而且以后也不再换回一年一轮了,就一周一轮,将来在谁家没了就谁家为主料理后事,费用均摊。想想老太太万一生点病,还要来回搬腾,可不可怜?!真不知道老太太怎么吃得消一周搬一次家的!本来就迷糊,人都认不清,这下子更迷了,也搞不清自己没事就搬来搬去是为啥了。本来精干长寿的老太太也不知道还够折腾多久,这样子看,儿子多了哪里是福哟,儿子多了是折腾!是受罪!


挺疯的二姐


怎样理解这句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这种说法是反映儿多饿死爷的推脱责任没有孝道的一种表现!

今天是母亲节,愿天下的母亲无私奉献今天得到儿女们的祝福!养儿防老是人们一些旧观念影响下的养老办法,其实随着独生子女潮流的到来,这一观念在城市基本是养儿养女一个样,但在农村这种想法还是根基深种的。



我的前辈们在世时,也讲了很多儿子多而不养老人的很多故事。其实,以上所讲的养俩轮官马,就是说俩个儿子象轮流养官马地将老人住无定点的由两儿子轮着养,在电视剧中,我看过一老妇拖着病态的身体挑着床上用品从大儿子处挑到二儿子处,又从二儿子家挑回大儿子家,两个儿媳妇不像人样地赶老人,差一天时间差搞到老人饿肚子踢来踢去把老人饿晕在路边。好心酸、好心痛的一幕,是俩儿轮官马的最佳反面教材。


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养多一个儿子更惨,三兄弟推来推去,老二以为老大会养老人,而老大又以为老三会养老人,老三又以为老二会养老人。则之,一个儿子都不看老人,结果让老人沿街串门去乞讨,这就是养三没有家的故事。

我觉得,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很多,而且社会的物质水平比以前又胜了几倍,以上的不孝现象,应该受到人们的指责和舆论批评。一大部分老人现已过上受尊重养老的好日子,还有小部分人们的老人有待子女关爱和村规民约的道德制约,祝天下老人过上幸福的晚年。

答题完成。谢谢。


彩霞诗词对联集


话糙理不糙

养儿防老,这是咱们农村人很多年之前就有的老话,以前谁家孩子多,在村里没人敢欺负,所以越生越多,各家都比谁家生的多。

但怎么又出来个“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这句老话那?这句话啥意思那?

这段话的意思是: 如果生养了两个儿子,父母老后,两个儿子赡养老人就会像以前养官家的马一样,轮流来。而假如养了三个或更多的儿子,那父母老后,这么多儿子儿媳明争暗斗,把父母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这时候就会连家都没有了。

老话说的属实有道理,这也是多少年来的经验教训。当父母有钱有利益可图时,大家都去孝敬父母,当父母没钱没利益可图的时候,孩子们就踢来踢去,像踢皮球一样,谁都不管,但这只是少数人的行为。

为啥有些老人,多子不一定多福那

假如老人家就一个孩子,那就不可能踢皮球了,因为他要做给邻居看,做给亲戚和老少爷们看,重要的是要当好自己孩子榜样的力量,万一自己的孩子也学自己留下框子当老了把自己扔山下那,哈哈。

对于子女多了不孝,有时也与老人家的教子方式有关,要是父母对个别孩子有偏向的,其他孩子攀比,也可能导致其他不孝。

现在人的观念

现在国家政策好了,孩子不养老国家养,不用再担心没人养老了。


龙拍天下


俗话讲: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大家怎么看?



这句长长的俗话是指为人父母者,千万别生养两个儿子,两个儿子在长大后赡养年老的父母时会象轮流养官家的马一样,被儿子儿媳们踢皮球,互相推诿……养儿子更别养三个,养了三个儿子后老了时连家都没有了,三个儿子儿媳更是互相明争暗斗,将父母们视为包袱……都不知道哪个儿子的家门是为自己敞开的!


这句俗语已产生了多年,流传了不知多少代……这句俗语产生于封建社会,时代背景是民众们吃不饱穿不暖的窘况!

然而,如今,几乎百分之七八十的家庭都已脱了贫,进入了小康时代……父母们一来自己还有点积蓄,不必过早投靠子女们,二来,父母们只有在丧失劳动能力了或有了病痛时才会给子女们添麻烦!

反观身边的老人,有两个儿子或三个儿子或女儿们的,都很幸福,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们几代同堂,众星捧月般被子孙们宠着,孝着,顺着,疼着……

为何如今的养了几个儿的老人与过去养了几个儿的老人命运截然不同?

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生活经济条件好了……温饱和住房已不成问题了!老人们的吃住花不了多少钱,儿子们负担得起,他们有这个经济能力……除了大病要花掉很多钱,是一种负担,必须兄弟们平摊……

二,老人自己手里还有一点点积蓄,房子也有住的,除非是大病或生活不能自理了才会跟儿子们过日子;



三,现在的人整体素质和情商提高了!妯娌们相处得比较愉快……儿子儿媳们和父母和兄弟们相处得更融洽了……以前的公婆喜欢端起架子能媳妇,儿媳心怀恨意,多年媳妇熬成婆后打击报复,挑拨家庭关系!如今的家庭中公婆将儿媳当女待,儿媳们也将公婆当成自己的爹妈……

四,如今的妯娌之间没有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不住在一起的多,也没有多少利益的冲突,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调节,大家庭的缩小,让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珍惜,彼此相互帮助!所以,兄弟之间的情谊更浓了……在面对父母养老时会互相合作,让父母的晚年更幸福地度过……



永远都是艳阳天


养儿别养三,养三没有家,是说养的儿子越多,父母年老体衰重病了,儿子们互相推诿,没有人赡养照料。这相当于“三个和尚没水喝”,事实是责任不落实造成推诿现象。

这是要分情况的:

1.用“百姓爱幺儿”方式落实责任。由幺儿继承老人家产,并负责老人生病和安葬。我老家农村普遍这样,责任是落实的,只是贫富有别。

2.与思想教育有关。如果三个儿子都被教育得有责任心、有孝心,有宽容大度的性格,三个儿子会都对父母很好。

3.与儿媳妇有关。农村俗话说“儿好不如媳妇好”,媳妇还在儿子尽孝父母中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如果每次儿子看望老人,出钱出力,媳妇都要责骂,儿子会畏手畏脚。

所以男孩要选心地善良有爱的女孩做老婆,要善待女方父母来换取女孩善待婆家父母;公公婆婆也要善待媳妇,以心换心。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不存在责任推诿。但是存在巨婴族、啃老族,养儿防老更不靠谱。还是自己多存点钱,多锻炼下身体靠谱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