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三新”經濟增長應以技術進步為引擎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以及創新創業活動的廣泛開展,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代表的“三新”經濟蓬勃發展。從統計局日前公佈的數據來看,2017年全國“三新”經濟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15.7%,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現價增速比同期GDP高出2.9個百分點,“三新”經濟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加快培育新動能是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行穩致遠的重要途徑,“三新”經濟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過去十多年來,中國的互聯網經濟飛速發展,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互聯網+”創造出無限商機,圍繞互聯網所衍生出的產業鏈條和生態體系,深刻地改變了原有的商業邏輯,也重塑了商業版圖和格局。除了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外,網絡和科技所帶來的商業模式上的改變,也被冠以“創新”之名,有些新經濟領域的模式被推廣到海外。

模式創新能夠極大激發市場主體的參與度和積極性,產生巨大的財富效應。但如果深究“三新”經濟的實質,最核心的要素毫無疑問是技術,或者說技術進步。新業態和新模式,是圍繞用戶個性化、多元化的產品或服務需求,依託技術創新和應用,從現有產業和領域中衍生出的新環節、新鏈條、新活動形態,或對企業經營的各種內外要素進行整合和重組。新產業,更需要有新技術或新科技成果來進行轉化。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沒有新技術的產生、突破、創新,沒有科技成果的轉化,“三新”經濟很難保持長久的活力和競爭力。

“三新”經濟在過去十多年裡蓬勃發展,主要依靠的就是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通過紓解信息不對稱問題,新經濟以信息流引導要素流動、打破市場扭曲,進而優化資源配置。並且,該階段人口紅利充分釋放,宏觀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種種利好因素疊加帶來一個新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但經過十多年發展,“互聯網下半場”已開啟,種種紅利的邊際效應開始遞減,如何尋找新的突破口是亟待解決的命題。目前一個普遍的嘗試是下沉渠道,開拓新市場,將在一二線城市行之有效的模式向四五線城市推廣。但顯而易見,從長遠來看這只是在做大存量。

要使“三新”經濟保持長久的活力,僅依靠產業、業態、模式的創新是遠遠不夠的,在充分發揮經驗優勢的同時,要謹防落入“路徑依賴”的陷阱。應該充分認識到技術進步是推動“三新”經濟發展最核心的要素。要做大規模,需要更多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來實現;要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更需要技術的進步和革新來推動全要素生產力的提高。對於企業來說,要加強研發投入,將科技成果與製造業、服務業、農業等更多的領域結合起來,實現科技進步對全產業鏈的正向溢出,通過創新驅動來擴大自身發展空間。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