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經濟增加值11.37萬億,專家稱市場存在盲目追捧現象

“三新”經濟增加值11.37萬億,專家稱市場存在盲目追捧現象

自從2016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寫入“新經濟”,發展新經濟已經越來越成為國內各地區和各主要城市競爭的焦點。

7月6日,在中新經緯舉辦的“新經濟品牌發展論壇”上,外交部原副部長、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原副主任何亞非稱,當前形勢下繼續推進改革開放,要重視對新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已經到了必須、也有條件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

新動能正在不斷增強

之所以要重視新經濟的發展,需要從國內外環境進行分析。

何亞非提到,從國內來看,中國面臨的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前,中國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持續上升,還有資源和能源的約束,要素低成本的吸引力明顯減弱,中高端製造業向發達國家迴流,低端或中低端製造業向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轉移。

從國際環境來看,整個世界經濟的形勢非常複雜,國際金融危機爆發10年來,經濟復甦確實出現,但不夠穩定。國際貿易多年來,始終低於世界經濟的平均增長率。當前,最大的困難是來自於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或狹隘的民族主義,主要經濟體之間貿易摩擦或貿易戰有可能成為今後這些年的常態,而非個別現象。

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副會長李小軍稱,新經濟是指依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形成的經濟現象。隨著新技術的突飛猛進,我國許多領域已經孕育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比如基於移動互聯、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產生的共享經濟、零工經濟、循環經濟等,正全方位地影響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同時也催生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力量”。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三新”為核心的新動能正在不斷增強。2016年,“三新”經濟增加值約11.37萬億元,相當於GDP的15.3%。新動能還推動了產業結構優化,投資結構優化,特別是帶動了與互聯網技術相通、與互聯網融合的企業和服務業的發展。2013-2017年,中國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年均貢獻率為52.8%,比第二產業高出10%。

在北京,新經濟產業已經逐漸成為一些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力量之一。根據北京市統計局近期公佈的數據,2017年,北京GDP同比增長6.7%,其中新經濟增長9.8%,在全市經濟中的佔比達32.4%。這意味著,當傳統經濟動能發展到一定階段,新動能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正在顯著增強,在經濟發展中所佔的分量比例也越來越大。

與此同時,我國在發展新經濟過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也值得引起關注。

李小軍認為,新經濟基礎仍然薄弱,產業規模相對較小。一些地區發展新經濟的理念存在滯後性,以傳統產業為主的地區,可能忽視了新經濟對傳統經濟的重要促進作用,部分企業對新經濟的理解侷限在互聯網金融、共享經濟、金融科技等領域。此外,市場存在一定的盲目追捧和跟風現象。

他表示,發展新經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制度、市場、人才的配合,需要國家、企業、民眾的積極應對。中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加快形成,要渡過結構調整的關口,要靠改革,靠創新。

如何培育新動能?

在經濟向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新經濟、新動能時,企業作為重要的市場主體之一,應該怎麼做?如何順勢而為、大有作為呢?

何亞非建議,一方面,政府要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步伐,積極參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另一方面,要注重品牌建設,推進“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升級。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品牌是產業或企業邁向中高端的主要標誌,也是企業和國家競爭力的衡量指標。

根據OECD分析:全球知名品牌在全球商標總量中僅佔3%,卻擁有全球40%的市場份額和50%的銷售額。當前,在世界五百強品牌中,中國只有37個品牌是入榜,美國有233個。因此,需要在體制機制上下功夫,進一步加快新市場開放,鼓勵新市場競爭,完善新市場監管,也要營造有利於品牌發展的社會環境,進一步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保護力度,為品牌建設營造良好環境。

同時,還要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品牌培育,強化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發,加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企業的商標保護;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帶動社會資本投入。

如今,國內各地區和各主要城市為了發展新經濟,也積極出臺政策,佈局新經濟產業。比如,西安成立新經濟產業發展局和大數據產業發展局;武漢設立500億未來光谷發展產業基金;貴陽成立大數據發展管理委員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