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或許,就算科技再發展,人類比起古代根本沒有長壽!

全球人口預期壽命在過去幾十年裡有了顯著增長。1960年聯合國第一次統計人口預期壽命,彼時全球人均壽命為52.5歲。時至今日,這個數字已經飆升到了72歲。而在英國這個統計預期壽命歷史源遠流長的國家,增長率更為驚人:1841年,女性平均壽命為42年,男性為40年。到了2016年,女性平均壽命有望達到83歲;而男性則大約是79歲。

不難推斷,人們的壽命增加得益於現代醫學的奇蹟,以及出色的衛生保健措施——甚至有人說,我們可能用盡了所有能夠延長壽命的手段。2018年9月,英國國家統計局表示,國民壽命已經停止增長。而在全球範圍內,人類壽命增長也在放緩。

英媒:或許,就算科技再發展,人類比起古代根本沒有長壽!

人類平均壽命已經達到頂峰——這一觀點甚至能從神話裡找到細節佐證:例如古希臘羅馬時代,五六十歲的人出街可能會引得路人側目連連。

醫學的進步確實使得醫療保健在諸多方面得以改善,但這並不足以說明人類壽命在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內急劇增加。

上述報告中提到的總體預期壽命其實並沒有增加太多。我們之所以能看到數據的增長,不是因為每一個人都活得久了,而是能活得久的人變多了。

斯坦福大學歷史學家謝德爾(Walter Scheidel)是古羅馬人口學的領軍人物,他說:"預期壽命和實際壽命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區別。預期壽命是一種統計學概念,實際人口壽命與之不同,實際上也沒增加多少。"

英媒:或許,就算科技再發展,人類比起古代根本沒有長壽!

預期壽命反應的是人口的平均值。如果你有兩個孩子,一個孩子剛出生就不幸夭折,另一個孩子活到了70歲,那麼他們的平均預期壽命就是35歲。

站在數學角度說,這個數據是對的——我們還能從一定程度上分析這對孩子的家庭背景如何。但只看數據畢竟是管中窺豹。尤其在嬰兒死亡率高的時期和地區,這個數據就變得十分不可靠了。歷史上人類曾飽受嬰兒早夭之苦,而不少國家至今仍沒解決這個問題。

單看平均值,人們很容易就會認為古希臘羅馬人只能活到30或35歲。但平均值真的能證明,逃過夭折、倖存下來的人只要活過35個年頭,就能被歸為"長者"了嗎?

假如人過三十就已到了風燭殘年,那麼古代的作家和政治家一定是有豁免權了。公元前7世紀初期,希臘詩人赫西奧德(Hesiod)寫道,一個男人的結婚時間"應當在30歲,不多不少"。再者,古羅馬時期的政治官晉升體系"榮耀之路(cursus honorum)"規定,年滿30歲者才能夠成為財務官,也就是體系內的第一個正式職位。(按照奧古斯都皇帝的規定,後來降到了25歲;奧古斯都享年75歲。) 如果要擔任體系內的領事一職,則必須要熬到43歲——比競選美國總統的最低年齡要求整整多了8歲。

公元1世紀,普林尼(Pliny)在寫《自然歷史》(The Natural History)一書時,用了整整一章描述了當時的壽星。領事科維努斯(M Valerius Corvinos)享年100歲,西塞羅(Cicero)的妻子特倫西婭(Terentia)享年103歲,克羅地亞(Clodia)享年115歲,有15個孩子;而女演員盧卡西亞(Lucceia)到了期頤之年還登臺表演。

英媒:或許,就算科技再發展,人類比起古代根本沒有長壽!

各種墓碑銘文和雋語也能夠作證這一點。例如,這塊墓碑下面埋葬的女人死於公元前3世紀的亞歷山大港。她的銘文上刻著"她年過八旬,但能用最尖的梭子編織出最細的紗",讀起來十分讓人欽佩。

但這並不足以證明,當時的人們即使老去,依舊能夠行動自若。普林尼曾說過:"萬物朝生暮死,而上天讓人長壽,並不算庇佑。有時人還活著,但知覺已經遲鈍,四肢早已麻木,視線、聽覺模糊,腿、牙齒、消化器官,都已經早早進入墳墓......"能夠安享晚年的,他只認識一個人,那人是個音樂家,活到105歲壽終正寢。(普林尼死於56歲,只活到了別人一半的歲數。有學者認為,他死於維蘇威火山爆發時噴射出的火山氣體)。

因此,古代人能活到今天現代人的歲數並不是難事。但是,能活到這個歲數的到底有多少人?

帝國時代

1994年,有人專門開展了一項研究,把《牛津古代詞典》中提到的古希臘羅馬人,以及《錢伯斯傳記詞典》裡近代人的平均壽命做了一個對比。

兩本詞典中一共涉及的人數為397人,其中99人死於謀殺、自殺或戰爭。在剩餘的298人裡,出生於公元前100年的人,平均年齡達到了72歲;而近代人的平均年齡則只有66歲。(研究者推測,鉛工業的盛行可能導致壽命明顯縮短。)

1850年至1949年間,壽命的中位數是71歲,比公元前100年出生的人還要少一歲。

英媒:或許,就算科技再發展,人類比起古代根本沒有長壽!

當然,數據樣本存在明顯的問題。 第一,樣本里只有男性;第二,記錄在案的人都婦孺皆知。 所以研究的結論應該是這樣的:在名留青史的王公貴族中,只要是自然死亡,其古今平均年齡幾乎沒有變化。

謝爾德並沒有全盤推翻這一研究結果。他說:"我們能夠推測,一定存在比知名人士更長壽的普通人,人數也更多。"

但也有人持反對意見。加扎尼加(Valentina Gazzaniga)任教於羅馬第一大學,是一位醫學歷史學家。她說:"古代羅馬,窮人和精英階層的生活方式有著巨大差異。生活環境、醫療條件、甚至衛生狀況——一定是精英階層的更好。"

2016年,加扎尼加在研究2000多具古羅馬人的遺骨後,發表了一項科研結果。這些骨架都出土於尋常墳地,主人們生前都屬於工人階級。研究顯示,這些人的平均死亡年齡為30歲,不僅如此,大量遺骨的骨齡都在30歲前後。 大量遺骨上有勞動創傷的痕跡,還有如關節炎等現代人會得的"老年病"。

男性勞工的傷病大多源於生前的勞役或參軍。但值得注意的是,遺骨的分析顯示,女性也沒能倖免,她們也需要從事大量的體力勞動,如在田間做農活等。縱觀歷史,由於生產時衛生條件過差,產婦還面臨著特殊風險。 而懷孕本身也曾一度威脅女性性命。

牛津大學歷史學家漢弗里斯(Jane Humphries)說:"我們知道,懷孕的過程基本上是在肚子裡養活另外一個人,因此妊娠期的免疫能力會大打折扣,這就加大了產婦的患病風險。因此,肺結核等疾病極大威脅了產婦的健康,患肺結核的女性死亡率遠超男性。"

產婦生命安危也受其他因素的威脅。加扎尼加說,"女性的胃口通常更小。"而營養不良會導致盆骨結構發育不全,從而增加了分娩的困難和風險。

加扎尼加說:"生育率下降後,羅馬婦女的平均壽命增加了。女性越是多子,預期壽命就越低。"

消失的平民

由於缺乏數據,無論是古代還是史前的平民百姓,我們都無法得知其壽命。人類學家要確定古羅馬人的平均死亡年齡,往往要用到羅馬帝國下埃及行省的人口普查數據。埃及人把數據寫在莎草紙上,用以徵稅,因此經常出現漏報男丁的情況,大量婦女兒童也不在普查範圍內。

羅馬人擁有成千上萬的墓誌銘,給獲取數據提供了另外一個的途徑。但問題是,很少有人給夭折的孩子立碑,窮人則沒這個錢,甚至還有全家死於瘟疫,無人收屍的情況。

英媒:或許,就算科技再發展,人類比起古代根本沒有長壽!

除此之外,依靠墓誌銘統計數據還有另一個問題。

謝德爾說:"活在世上,我們需要各種身份文件,這樣才能證實一個人的年紀。但過去還沒有這種材料。所以,就算當時有人真的活到111歲,那個人自己也不一定清楚。"

因此,我們對古代羅馬人預期壽命的瞭解,大部分都源於貴族階級的壽命數據。數據顯示,一歲前夭折的新生兒大約佔到三分之一;剩下的孩子半數活不過十歲。但十年之後的倖存者,只要活到了60歲,再多活10年基本上不是問題。

總而言之,羅馬人的壽命和現代人可能沒什麼差距。 謝德爾說,可能就是稍微短了一點兒。"因為羅馬人沒有續命藥丸,在油盡燈枯的時候幫上點小忙。我們也可以說羅馬人平均壽命很短,因為產婦死亡率和新生兒夭折率確實沒法迴避。但同時,有的羅馬人也能夠活到八、九十歲。只是由於大批人沒熬過去,活到這個年紀的人沒現在多。"

熬不過去也是人之常情。2018年的嬰兒、育齡婦女和工人,生存條件要比2000年前要好的多得多。活到這個歲數的人多,並不意味著人類在生命極限上有了突破。

登記在案的百姓

後來,政府開始登記公民(首先肯定是貴族)的出生、婚姻和死亡狀況。數據收集難度也就大大下降了。

記錄中顯示的兒童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對於一個當時年滿21歲的男子來說,只要不出意外(事故致死、暴力致死或被毒殺),那他的壽命幾乎和現代人一樣:1200年到1745年,活過21歲的人基本上壽命在62到70歲之間——14世紀是一個例外,當時黑死病肆虐,壽命預期一度縮減至45歲。

有錢有權就能延年益壽嗎?也不盡然。有研究分析了11.5萬名歐洲貴族的情況,結果發現,國王的平均壽命竟比騎士和貴族少六年。而人口歷史學家在查看縣教區登記冊後發現,在17世紀的英格蘭,普通村民的預期壽命甚至比貴族長。

英媒:或許,就算科技再發展,人類比起古代根本沒有長壽!

研究中寫道:"儘管英國的貴族家庭物質條件優渥,又有專人服侍,但他們的壽命預期一直落後於人口平均水平。這個情況一直到十八世紀才得以改變。"這可能是因為王公貴族更傾向於生活在城市裡,而城市裡疾病肆虐,因此患病的風險更高。

有趣的是,率先享受醫學和公共衛生領域革命成果的,往往是精英階層。17世紀末,英國貴族與平民的平均壽命相差25歲之多——即使貴族往往生活在危機四伏的城市裡。

在狄更斯那個時代,菸灰霧霾籠罩了全英國。那麼當時是否所有人都疾病纏身、壽命短暫呢?也不盡然。美國普利茅斯大學的研究員羅博瑟姆(Judith Rowbotham)和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大學的克萊頓(Paul Clayton)在研究中寫道:"一旦度過了危險的童年時代......維多利亞時代中期的人口的預期壽命與如今沒有明顯差距"。五歲過後,女孩預計能活到73歲; 男孩則為75歲。

數據顯示,當年人口的平均壽命不僅能與今日一較高下,甚至可能略勝一籌。如今,工薪階層的(這樣對比更加精確)男性平均壽命約為72歲,女性約為76歲。

羅博瑟姆和克萊頓的研究顯示,"現代人的壽命並沒有增加,這個結果著實令人吃驚。特別是考慮到維多利亞中期的醫學水平:顯然,當時沒有發展起現代藥學,疾病排查和外科手術也難以實現。"

他們說,人們之所以認為壽命有所延長,可能是隻把數據追溯到了20世紀——這一時代人們的營養水平下降,又有很多人開始吸菸,數據極具誤導性。

史前人物

那麼假如換個角度來看——史前時代的人壽命如何呢?

英媒:或許,就算科技再發展,人類比起古代根本沒有長壽!

在數據收集上顯然有巨大的難度,但人類學家從現存的狩獵-採集部落裡找到了切入點,收集了巴拉圭阿切人(Ache)和坦桑尼亞哈扎人(Hadza)的數據作為替代。他們發現,雖然存活至15歲的新生兒比例有所不同(哈扎男子為55%,阿切男子則為71%),但只要熬過這個年紀,兩個部落的人都能活到51至58歲。當代部落原住民(modern-day forager)過著遠離現代食品藥品的生活,在對他們進行研究後,古爾文(Michael Gurven)和戈麥斯(Cristina Gomes)表示:"若以出生日期為基準,這些人的平均壽命為30至37歲;若考慮活到45歲的女性,平均壽命則增加了22至22歲。"也就是說,能活到65至67歲。

最近,澳洲國立大學的考古學家卡芙(Christine Cave)和奧克斯納姆(Marc Oxenham)也有類似的發現。通過研究1500年前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牙齒磨損,他們發現,這174具骨架,大多來自於65歲以下的人;65歲到74歲之間的有16人;超過75歲死亡的則有9人。

人類壽命的極限可能沒有太大變化,甚至根本沒變。這麼說,並不是否定了近幾十年來醫學的卓越進步,它在幫助我們過上健康生活之餘,也讓許多人達到了最高壽命。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當被問到想穿越去哪個年代時,牛津的漢弗萊斯(Humphries)不假思索地說道:"我哪也不會去的,當下的生活最好。因為就算僥倖能熬到老死,我也討厭過粗暴野蠻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