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儿子叫扶苏和胡亥?

入戏太深深了情


说到问题,必然离不开要说姓与氏的区别。在先秦时期,姓与氏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

姓,其实是从母系氏族社会演变而来,上古八大姓:姬、姜、姚、嬴、姒、妘、妫、姞,都带有一个女字。说白了,最开始的时候,同姓之人就是从同一个母系衍生而来。只是后来到了父系社会,姓才从母系演变成了父系。

氏,则是姓的分支,也就是说某一家族(同姓)繁衍到一定程度 往往会分成不同的分支,每一个分支都会有一个代号 ,这个代号便是氏。

换句话说,同姓是一个大家族,同氏,则是一个大家族内部的某分支。一个姓下面,往往会对应这很多氏。比如说嬴姓14氏。我们现在所说的百家姓,其实就是百家氏。

先秦时期,称呼都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贵族男性一般以氏+名来称呼,比如说屈原,便是姓芈氏屈名原,但我们不会称其为芈原。


此外,还有封地+名,国号+名,官职+名等几种称呼。比如说商鞅,姬姓公孙氏,也可以称之为公孙鞅,又因为是卫国国君后裔,又称之为卫鞅,后来在秦国被封在商地,也叫商鞅,但不叫做姬鞅。


秦国的统治者,属于嬴姓赵氏(赵国也属于嬴姓赵氏)。秦始皇,他的名字叫政,姓是嬴,氏是赵,国号是秦。所以说秦始皇的称呼可以是赵政,也可以是秦政,在他当秦王之后,也可以叫做秦王政。但是一般情况下,不会称呼他为嬴政。而嬴政则是在姓氏混合之后才会有的称呼。

而秦始皇的儿子扶苏和胡亥,他们的姓都是嬴,氏都是赵,而扶苏和胡亥都只是名。

如果要完整的称呼的话,可以叫赵扶苏/赵胡亥,或者叫做公子扶苏/公子胡亥,而扶苏和胡亥其实是简称。并不是说扶苏就姓扶,胡亥就姓胡。


胡史乱翔


秦始皇并不叫嬴政,嬴政这种称呼,是比较晚才有的。

古代只有几个很大的贵族集团,各有姓来表示血缘。比如

商朝的王室姓“子”,周朝的王室姓“姬”,楚国的王室姓“芈”,秦国的王室姓“嬴”,齐国的王室早期姓“姜”,陈国的公室姓“妫”。这些都是比较有名的,所有的姓基本都是从“女”旁,因为妇女负责生子繁衍(其实楚国的王室姓“妳”,“芈”这种写法是秦国人的记载,因为“妳”和“芈”是同音字,或者说,“芈”是“妳”的通假字。商朝王室也有认为应该姓“好”,和现在“好坏”的“好”不是一回事)。

不过,姓只是表面血缘所自,这些贵族后来繁衍壮大后各自分家,都是重新给自己换一个“姓”,不过不叫“姓”,而叫“氏”。所以

楚国有三大贵族,一个氏昭,一个氏屈,一个氏景,其实他们的祖先都是楚国王室的分支,都应该姓“芈”。古书上说屈原是“楚之同姓也”,就是这个意思。不过当时各个分支贵族纷纷给自己立氏名,反而王室不立。

所以,王室的各代君主,基本都不称氏,也不称姓,只称名。秦王室本来出自赵氏,所以秦始皇古书上顶多称他为赵政,从来不称他为嬴政,究其实,对于王室来说,有点像日本天皇,是无需在名字前冠上姓氏的。所以秦始皇的儿子扶苏和胡亥,都是名字,没有冠上姓氏。


梁惠王


秦始皇嬴政有很多儿子,但最出名的莫过于公子扶苏和秦二世胡亥。作为嬴政的儿子,扶苏和胡亥自然都姓嬴,即嬴扶苏、嬴胡亥。



扶苏是秦始皇嬴政的长子,当时有句成语叫“山有扶苏”,即指树木枝叶茂盛的样子。嬴政用这个词给此子命名,由此可见他对扶苏的喜爱,同时也是寄予厚望的。后来扶苏多次劝谏秦始皇,引起了他的不满,被发配到边疆协助蒙恬守长城。



胡亥是秦始皇最小的、也是最宠爱的儿子。据史料推测,胡亥的母亲很可能是羌人,被称为胡姬,胡亥出生于亥时,故被取名为胡亥。

嬴政很宠爱胡亥,几乎每次东巡都将他带在身边。同时,胡亥又师从嬴政身边的宦官赵高,在秦始皇病逝后,赵高怂恿胡亥,勾结丞相李斯,阴谋篡改秦始皇立扶苏为继承人的遗诏,私自立胡亥为太子,并逼扶苏自杀。



就这样,胡亥登上了皇帝宝座,是为秦二世。在他的折腾下,秦朝没几年就灭亡了。

我们都喜欢历史,欢迎关注我,一起分享有料、有趣、有用的历史故事!


桅子花香


最近只要涉及到秦始皇的问题,基本上都绕不过身世问题与姓名问题,今天我们暂且不讨论秦始皇究竟是秦庄襄王之子还是吕不韦之子,只对先秦时期的姓名问题做一下介绍。

图:嫪毐与秦始皇母亲赵姬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先要分清“姓”与“氏”的区别,远古时期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道其母,不知其父,为了防止同宗结婚,于是就产生了八大姓:姬、姜、姚、妫、姒、嬴、妘、姞。

但是随着子孙繁衍人口增多,只用姓已经满足不了要求,很多人只用姓已经区别不出了,于是就出现了“姓”下面的分支,也就是“氏”,而在先秦时期每个人的称呼都是有三种叫法的,也就是姓+氏+名,但古人的称谓和记述多数用名。

而至于名前加什么就看语境的需要了,秦始皇是嬴姓,赵氏,名政,在秦始皇活着的年代,别人都是称呼他赵政而不是嬴政,秦始皇的儿子扶苏与胡亥,自然就叫赵扶苏和赵胡亥了。并不像有的人说的那样叫嬴扶苏、嬴胡亥。而起名扶苏是因为当时有“山有扶苏”的说法,意思就是茂盛生长;取名胡亥应该跟他的生母所在的民族习惯有关。

其实,在先秦时期称呼一个人未必是用姓或者氏,有时候这个人的国家、氏族、地位、封地哪个比较有存在感或者比较重要就用哪个,并不一定在名前就是氏。

比如商鞅,名叫鞅,后来的文史资料习惯叫他商鞅,是因为他的封地在“商”地,号商君,但他是姬姓,卫氏,可以叫卫鞅,而他又是卫国公孙氏的后裔,因此也可以叫公孙鞅。

而先秦时期,因为地位、经历不同,到底名前面放什么来标识人与人的不同,并不是一概而论的称“女称姓,男讲名”,比如对地位高的人就一般不称氏而称姓,比如齐桓公姜小白,就没有叫他吕小白,在成为国君之前,人们都称他公子小白。而有的人可以直接称呼名,比如晋文公重耳。


另外,屈原姓芈,而以氏称屈原。吕不韦姓姜,而以氏称吕不韦。管仲姓姬,用的也是氏。

而对于一般平民,有很多直接用职业加名称呼的,在先秦时期“师”是指乐手,因此很多乐手都被称“师某”。

总之,在先秦时期,称呼是不固定使用某一种组合的。

事实上,我们今天使用的统统都是氏+名的模式,只不过以前的“氏”后来叫成了“姓”而已。这也就是为什么上古八大姓,流传至今的只有姜和姚比较多,而芈、风等华夏集团之外的诸侯姓就更少了。


小小嬴政


秦始皇确实姓嬴名政,但是并不能称呼为嬴政,而是叫秦政、秦王政、赵政。在周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大约姓是表示血缘出身,氏是表示社会集团。当时一般人的标记就是氏,而姓只在辨婚姻的时使用,因为有同姓不婚的原则,所以一般女性才称姓,而男性不称。所以芈月可以叫芈月,但屈原不会叫芈原,同理秦始皇也不能叫嬴政。

因为秦始皇是属于“秦”这个氏族集团的,所以叫秦政、秦王政都没问题。至于赵政,和他出生在赵国有关,当时并没有归入“秦”这个氏族集团,所以就从母的“赵”这个氏族集团。那么秦始皇的儿子,都是秦国出生,所以应该也都是秦氏。至于扶苏和胡亥,这两个都是名,不存在“扶”“胡”是姓。扶苏明显是个词语,《诗经·郑风·有女同车》就有“山有扶苏,隰有荷华”的句子。

汉人还称秦始皇为“吕政”,这个明显是根据《史记·吕不韦列传》黑材料而来的称呼,不能作数的。


林屋公子


秦始皇不能叫嬴政,只能叫秦王政,秦始皇政,或者秦政。


嬴姓是母系氏族的标志,当人类进入父系氏族后,开始用“氏”来表示尊卑贵贱。

作为千古一帝秦始皇,能发明“皇帝”这么尊贵的称号,没理由和其他贱民共用“嬴”姓。

1,黄帝叫轩辕氏,你说他是姬某,他会砍死你!

2,赵武灵王叫赵雍,你要叫他嬴雍,他会给你吃一下狼牙棒!

3,孔子叫孔丘,你要叫他子丘,他会带领3000弟子骂死你!

4,屈原叫屈平,你要叫她芈原,他会用离骚是诗句讽刺你!

秦始皇为什么也不能叫赵政?

秦国公族是一个悲催的贵族。这个贵族的祖上有个很厉害的人叫造父,擅长造车。一次造父在征讨徐偃王(也是嬴姓,远亲)氏,立下大功,被周穆王封在赵城(今天山西洪洞赵城镇),于是后世以“赵”为氏。

然而,秦国公族并不是造父后人。秦国公族的祖先是秦非子,秦非子是造父的侄孙。

也许,一开始,秦国公族自称赵氏,就是想攀高枝,想自认为“赵家的穷亲戚”。

当秦非子封于秦地,甚至后来秦国成为东周的大国强国,你再说他是赵家的穷亲戚,这不是揭老底骂人吗?

战国和秦朝,人们取名字还没有后世那么讲究。

扶苏,也许是一种在母亲梦境中的植物,于是就成了孩子的名字。

胡亥,也许是秦始皇刚刚打败胡人,就得到第十二个儿子,就叫胡亥了!(亥是地支十二,也许就是排行)。

名字虽然只是一个代号,虽然,有时这个代号中故意存留了不友好的含义。

很多史书中,故意说秦始皇是赵政,也许表明了对秦始皇的鄙视和仇恨。毕竟,焚书坑儒的历史影响太大了!


历史知事


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扶苏和胡亥都是名。

题主问这个问题,是没有弄清楚古人的姓、氏和名。

现代人姓氏合一,但古人的姓和氏是分开的。简单说,姓是指老祖宗血统传下来那一支的一个标记字。而同一个姓的大家族中,根据后来的际遇不同,又获得了不同的“氏”。同一个家族的父子,一般具有相同的姓氏。“名”则是属于个人的标志。家族中,如果某个人取得了特别成就,开创了家族中的一支,他的后人可能以这个人的名、官爵或者封号来作为新的氏。

那么我们看看秦始皇家族。秦始皇家族,也就是秦国的王室。他们的姓是在五帝时代获得的。当时是帝舜时代,秦的祖先伯益辅佐大禹治水,立下很大功劳,被舜封为赢姓。因此,伯益的后人都用赢为姓。

伯益原本被大禹立为继承人,但后来大禹的儿子夏启打败伯益,自立为王,建立了夏朝。

夏朝末年,伯益的后人费昌辅佐商汤,攻灭夏桀,建立商朝。

商朝末年,伯益的后人飞廉是商纣王的大将,为商朝殉难而死。飞廉有两个儿子,长子恶来在牧野之战战死,次子季胜投降了周朝。恶来是秦国的祖先,季胜是赵国的祖先。

后来,季胜的后人造父,为周穆王赶马,立下大功,被封在“赵”这个地方。从此以后,季胜的后人这一家族,以及季胜的哥哥恶来的后人,都用“赵”作为自己的氏。

由此可见,秦始皇,以及秦国王室,都是赢姓,赵氏。秦始皇名叫政,所以那时候一般称呼他为“秦王政”或者“政”,“嬴政”“赵政”这种称呼,是现代习惯,当时很少。

秦始皇的长子取名扶苏,幼子取名胡亥,都是指名,对应秦始皇的“政”。并不是说一个姓扶,一个姓胡。当时人们称呼他们为“公子扶苏”“公子胡亥”。如果按照现在规则,叫他们就是赢胡亥、赢扶苏或者赵胡亥、赵扶苏。


巴山夜雨涮锅


这种问题还问?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当然他的儿子也就姓嬴喽,这毫无质疑,子随父姓嘛。那么扶苏也就全称叫做嬴扶苏,胡亥全称叫做嬴胡亥。不过秦始皇不止这两个儿子,只不过扶苏和胡亥比较出名而已。

秦始皇嬴政

这就好比你家里人称呼你,只是你的名,表示亲昵的含义。

当然为什么取名扶苏和胡亥呢?

扶苏,因为他母亲郑妃是郑国人,喜欢吟唱当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苏》,于是秦始皇便将两人之子取名“扶苏”,表示树木枝叶繁盛的意思。

扶苏

至于胡亥,好像是说他母亲是“胡姬”,加上出生时间又是在亥时,所以叫做“胡亥”。


胡亥

其实那个时候人们还对姓氏并不是很在意,所以史书上对扶苏和胡亥都是直呼其名,这也就导致我们一个错觉,以为扶苏就姓扶,胡亥就姓胡。用脑子想想就知道不可能了,老爸姓嬴,儿子却不同姓,想想就知道不可能,除非始皇帝被戴绿帽子。


青史回声


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今天有书君给大家讲讲秦朝皇帝家的姓名问题,为什么同样是父子关系,老爸和大儿子、二儿子分别是三个姓氏呢?



其实这个原因很好解释,他们的名字代表了当时的国家状态。秦始皇因为打败其他六国统一了全国,在政治上他是个彻头彻尾的赢家,所以叫“嬴政”。


凡事达到顶点之后都会经历一些小低潮,然后再次苏醒,这种情况叫做复苏,所以嬴政的大儿子取谐音叫做“扶苏”。


后来嬴政的小儿子把秦朝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基业给胡搞乱搞,霍霍没了,害了整个国家和族人,所以叫做“胡亥”。


BOSS!我完美地解释了这爷仨的名字由来,拿钱吧。BOSS从兜里掏出一把菜刀,指着有书君:“看着我的刀!给你一次重新组织语言的机会!”


咳咳……其实呢,刚才说的都是民间小品里的段子(不能拿生命开玩笑)。


秦始皇确实姓赢,赵氏,名政。他是秦庄襄王之子。出生在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登基,三十九岁称帝(哎~我也差不多这个年纪了,还是个苦工),在位三十七年。


在秦始皇之前,所有的一国之主都称自己是“王”,而不是“皇帝”。秦始皇以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君主。皇帝对自己的称呼也从“本王”改为“朕”。

扶苏是秦始皇的大儿子,在文化产品“秦殇”之中,扶苏是男一号,主要讲他怎么通过自己的力量和一群小伙伴们把被自己亲弟弟和奸臣赵高即将搞砸的秦王朝拯救回来的故事。


但是这是不符合史实的。扶苏的母亲相传是楚国人,其名来源于《山有扶苏》,秦始皇便将二人之子取名“扶苏”。“扶苏”一词的真正含义其实是对树木茂盛、郁郁葱葱的形容,和“复苏”没啥关系(BOSS:刚才谁说就是同一个意思来着?!)。


咳咳…《诗经》中“扶苏”一词有香草佳木之意,始皇能以此为名,可见对大儿子的喜爱,对他寄托了无限的期望。可惜最后却成了悲剧人物。


胡亥的名字是因为他的生辰八字。因为他出生在亥时,所以叫了这个名字。


又因为他们三个是赵氏人,所以说“嬴扶苏”也可以叫做“赵扶苏”,和赵国王族是一个祖先,而“嬴”字是周朝天子所赐。先秦的男子和女子一样称氏不称姓,虽然姓名为“嬴扶苏”,但是却不这么叫。不过倒是可以叫“公子”。



胡亥同理,他是秦二世,嬴姓,赵氏,名胡亥。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扶苏与胡亥都是他们的名,并非姓名。他们完整的姓名应该叫赵扶苏,赵胡亥。因为他们都是嬴姓赵氏。另外补充一点,嬴政的叫法是有问题的,因为先秦时代,成年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比如孟姜女,就是姜姓女子。所以嬴政应该叫赵政。姜子牙,应该叫吕尚,应该他是姜姓吕氏的。秦国与赵国都很有意思,都是嬴姓赵氏,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祖先,造父,封于赵城,所以是嬴姓赵氏。

评论里面大家都在讨论这个嬴姓赵氏的来源,我这边也简单的说一下。

嬴姓是怎么来的呢?

嬴姓的来源于大费,也叫柏翳,也叫伯益,跟随大禹治水有功,还帮舜管畜牧,所以被舜赐姓为嬴。

赵氏又是怎么来的呢?

赵氏的来源于造父,他擅长为周朝周缪王驾车,当时有徐偃王作乱,就靠着造父的驾车,让周缪王及时回周地平定这场叛乱,所以周缪王就把赵城封给了造父,所以造父一族改称赵氏。不仅造父一族为赵氏,连同其他族人,也到赵城,也为赵氏。【以造父之宠,皆蒙趙城,姓趙氏。】

秦国这一支又是怎么来的呢?

这个跟非子有关,非子之父为大骆,也是擅长畜牧,为周孝王养马,周孝王想立非子为大骆的嫡子,但是大骆说,他已经有嫡子了,是成,这样改是不对的。周孝王说,你们的老祖先伯益也是很会养畜牲,所以被赐姓为嬴,我也要封个土地给你,那就把秦给你吧。

赵国那一支又是怎么来的呢?

造父的第七代孙为叔带,当时周幽王无道,所以叔带就离开了周王朝而到了晋国,为晋文侯,这个就是晋国的赵氏家族,再往后就是赵魏韩分晋,赵氏就成为了赵国的王室了。

综上所述,秦国与赵国的王室都是造父赵氏的后代。

另外,秦始皇有二十三个儿子,十个女儿,有名字的就是四个,除了扶苏,胡亥,还有就是公子高,公子将闾,当然这些人最后都被胡亥给杀了。

我们再来看看,扶苏的这个名字的来源。

有人说,公子扶苏的母亲是郑国人,因为诗经有个,《国风·郑风·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扶苏是什么呢?

扶苏是形容树叶茂密的意思,公子扶苏是嬴政的长子,嬴政肯定对他寄以很深的期望,所以就他的母亲的这个扶苏为其取名。

胡亥又是怎么来的呢?

而胡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名字,这个胡亥,有胡,亥两个字,胡呢,是胡人的意思,这个亥,有猪的意思,也是地干的最后一位,要么很有可能跟时间的关系,比如亥月,农历十月,比如亥时,晚上九点至十一点。

那我们总结一下,就有可能是胡姓女子所生,生于亥时,甚至可能当时有猪在叫,就给取了这个名字。古人取名字很多是从大自然获得灵感的。

另外说,因为古代是母氏社会,以氏族为主体的社会,所以开始的姓都有带个女的,比如上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另一说:姬、姜、姒、嬴、妘、妫、姚、妊。)

另外再说一下,司马迁在史记里面,确实说了秦始皇是吕不韦之子,就在史记吕不韦传里面,原文记载如下: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简要翻译一下,就是吕不韦从邯郸城找了个舞姬一起住,也就是赵姬了,后来有身孕了,有一次子楚(秦始皇之父)到吕不韦家喝酒,看上了赵姬,吕不韦本来不肯,但是一想自己身家都投给了子楚,就把赵姬给了子楚,后来就生下了秦始皇。


对于这段记载,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