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便便无小事!当宝宝的便便出现这种样子,请及时就医

初为父母,面对家里这个小家伙,“吃喝拉撒”四字成了最艰巨的任务。不少新爸爸妈妈对于宝宝的便便问题拿捏不准,在儿科门诊常常会有家长问起关于宝宝便便的问题:这样正常吗?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宝宝的便便无小事!当宝宝的便便出现这种样子,请及时就医

便便是肠道的镜子

我们知道,大便主要是由食物残渣、肠道分泌物以及细菌等组成。它的形状、颜色、气味与人的年龄、食物的种类以及消化吸收功能有密切关系。

新生儿的胎便通常是黏稠的,呈墨绿色,一般没有臭味,在出生的3天内可能可以见到。所以很多助产士或接生的医生常常能碰上,大家会会心一笑:“小家伙拉粑粑啦!”

喝母乳的宝宝,大便的颜色多呈金黄色,质软均匀细糊状,可以有少量细颗粒奶块,发酸臭味,多为碱性或中性,量多,较臭,每天3~6次,满月后略减少,可能为每天1~2次。

喝牛奶的婴儿,大便呈浅黄色、较干、量较多,含皂块样颗粒较多、较大,臭味重,量相对母乳喂养的宝宝要少一些,每天1~2次,有时易发生便秘。

宝宝的便便无小事!当宝宝的便便出现这种样子,请及时就医

混合喂养的宝宝粪便黄软。

添加辅食后,例如添加了谷物、蛋类、肉类、蔬菜水果类的辅食后,便便就向成人粪便靠拢了,每天1~2次。普通饮食的孩子,其新鲜粪便通常呈棕黄色,每日1次或隔日1次,大便成形。

消化科的医生通常将便便视为反映肠道功能的镜子,因为出现状况,便便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如果孩子进食淀粉类食物过多,可使肠道中食物增加发酵,大便呈棕黄色的水样便,带有泡沫。如果进食肉类等含蛋白质的食物过多,大便常常会奇臭无比。进食脂肪类的食物过多时,会在肠道内产生过多的脂肪酸刺激肠黏膜,使肠蠕动增加,产生黄色液体和量较多的大便,俗称“吃得太油拉肚子”。

宝宝的便便无小事!当宝宝的便便出现这种样子,请及时就医

看+闻:便便性状、颜色、气味

如果大便臭味很重,这是蛋白质消化不好的表现,家长要考虑一下是否给予蛋白类食物过多。

如果大便发散,不成形,就要考虑是否辅食量加多了或辅食不够软烂,影响了消化吸收。

人工喂养的婴儿,如果发现粪便呈深绿色黏液状,表示供奶不足,婴儿处于半饥饿状态,须加喂米汤、牛奶、代乳品。

如果大便很干,可以适当再加些菜泥,或者多喂一些蔬菜水、水果汁。

宝宝消化功能不良,大便可能呈蛋花样,并且有酸臭味,有时还含有较多奶瓣(由未消化完全的脂肪与钙或镁化合而成的皂块)。患有病毒性肠炎以及致病性大肠杆菌性肠炎时,大便呈蛋花汤样。食物中毒或急性肠炎时,大便往往为水样。如果有暗红色果酱样的粪便,要警惕肠套叠等。

总之,记住一条:当大便中出现黏液、脓血,大便的次数增多,大便稀薄如水,说明宝宝肠道出了状况,需及时看医生。

宝宝的便便无小事!当宝宝的便便出现这种样子,请及时就医

正确留取宝宝大便标本

大便常规检查对肠道疾病的诊断、了解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功能有重要参考价值。家长要学会正确留取宝宝大便标本的方法。

对于成形的大便,可以用棉签或小木条挑取拇指大小的粪便放入纸盒子中,两小时内送检。对于粪便太稀无法挑取的,可以用一次性塑料杯装取送检。如果宝宝还在使用尿不湿,家长可带尿不湿直接送检。

选取大便时,应该选择颜色、形状不正常的部分,例如带有血丝、黏液、果冻样的粪便等。

有时候,为了检查结果全面有效,医生可能会要求家长多次留取大便样本送检。

了解了以上知识,心里掌握宝宝的便便经。注意多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求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