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被神化了嗎?

區塊鏈被神化了嗎?


區塊鏈被神化了嗎?


區塊鏈被神化了嗎?

關於區塊鏈有一些非常誇張的說法。

每天,都有新聞聲稱,區塊鏈將徹底改變現有的商業格局,重構行業運行規則,等等;

佈道者們甚至宣稱,區塊鏈可以解決邊境衝突,促進種族和諧,幫助人們找到真愛,終結貧困。

但究竟,現實如何?

讓我們從區塊鏈的基礎概念開始,釐清這件事情。


區塊鏈被神化了嗎?


什麼是區塊鏈?

區塊鏈是一個獨特的技術,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功能,並且,這個功能無法用現有技術的組合來實現。

區塊鏈的核心技術價值在於,在業務全部信息可形式化的範疇內,這個計算系統可以自證清白。

以 Fomo3D 為例,這個遊戲運行在以太坊上。區塊鏈技術實現了:規則一旦被制定、被部署,就無法修改,連開發者都沒有修改權限。

只要以太坊沒有因為遭到51%算力攻擊而奔潰,這些預設的規則就會被嚴格執行,不受任何人的干擾和控制。

規則以開源形式部署,任何人都可以查看並確認細節。即使最初的開發者人間蒸發,也不會影響遊戲的正常運行。

如果信息服務系統可以自證清白,那麼其所承載的業務就可以贏得所有人的信賴。

本質上,這個情形其實並不是建立了信任,而是業務的運行不需要信任了(trustless)。

大家可以很簡單地認同這樣的業務所傳遞的價值,不需要任何前置的信任建立過程,省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就是共識的價值。

但是,區塊鏈不是萬能的,能夠自證清白地運行是有前提的:

  • 相關業務的信息必須能夠被形式化,並體現在系統內部。所以 BTC 的儲值、支付、發行過程是有保障的,不需要信任的。但是 BTC 對法幣的價格不在系統內部,系統本身無法保障這個事情。
  • 系統的物理計算設備必須是去中心化的。參與系統的過程可以有壁壘,但是必須沒有授權控制方。較之傳統的支付接入,BTC 作為支付系統,任何接入方無需申請,不需要和任何人簽訂協議,也不會遭到費率歧視或者擔心執照問題。
  • 承載系統業務邏輯的代碼必須開源,並且可以證明實際運行的代碼就是源碼公開的那一份。這意味著,系統的運營不再屬於任何一方。所有人在這個系統中都沒有既定規則以外凌駕於他人之上的特殊優勢,包括開發者。


區塊鏈被神化了嗎?


區塊鏈的理論模型:

脫離特定物理計算設備的圖靈機

1936年,艾倫·圖靈提出了高度抽象的計算模型“圖靈機”,開啟了計算機科學時代的篇章。

1945年,馮·諾伊曼在圖靈機的基礎上給出了工程上的實現架構。直到現在,大多數的計算機從 CPU 到 GPU,從 Intel 到 ARM 都遵從這一架構。


區塊鏈被神化了嗎?


圖:馮·諾伊曼架構

如果我們用計算機體系結構的視角去看待區塊鏈,它是一個馮·諾伊曼架構的延伸。

在區塊鏈中,“輸入”是未定序、未確認的交易,“輸出”是有序的、經過確認的交易,而“內存”中則是賬簿的狀態。中央處理器執行的是硬編碼在區塊鏈節點中的交易邏輯,或者第三方部署的智能合約。

馮·諾伊曼架構最初是在一個完全中心化的設定下給出的,現在的計算機單機、大型機乃至集群和雲服務,本質上都是這樣的一個模型。他們關心的是高效地完成計算,是狀態被正確更新,得出預期的輸出。整個系統的輸入、執行邏輯和原始狀態都被可信的單一方控制。

而區塊鏈是在一個去中心化的設定下給出的,整個計算系統不被任何一方長期控制。區塊鏈關心的是這個計算是如何完成的,系統的輸入是否合法,執行邏輯是不是被篡改。至於其承載的實際計算量,用一臺單機就可以分分鐘計算完這十年的所有歷史交易。

現有的馮·諾伊曼架構的計算系統,其計算過程始終在一個固定的物理計算設備上完成。系統控制者只要防好黑客,他是可以相信這個計算系統的,而其他人則沒有信任依據。

這正是區塊鏈所攻克的問題。區塊鏈將馮·諾伊曼架構的計算架構進一步拓展,使其同特定的物理計算設備分離,才能從根本上避免計算過程被單一的控制方掌控,讓所有人都可以信賴這個計算系統。

無論是工作量證明(PoW)、權益證明(PoS)或者拜占庭容錯(BFT)等共識機制,上述計算過程的實際步驟在全球不同的物理基礎節點上完成。

不同共識算法的本質就是給出一個依次選擇這些物理基礎的方案,保證其公允,保證其安全。同時在數據傳遞層面(提交輸入,獲取輸出),

為了脫離特定的物理計算設備,區塊鏈在性能上付出了重大的代價。在不同的節點上間歇完成計算步驟,需要每個節點都準備好計算所需要的上下文和輸入數據。在一個計算步驟完成之後,需要每一個節點都獲取到最新的輸出數據,並更新上下文。期間涉及到大量的冗餘的信息傳遞和存儲以及相應的計算。

當然有非常多的優秀團隊致力於改進這一設計,提升其性能和容量。但無論設計如何優化,這些冗餘的通訊、存儲和計算是不可能徹底避免的。

不過,這些代價是值得的。它給馮·諾伊曼架構賦予了全新的計算本質:一個可以脫離特定物理基礎的計算方式,一個可被任一第三方信賴的計算過程。


區塊鏈被神化了嗎?


區塊鏈的計算本質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

  • 賬簿不是區塊鏈的本質;
  • 交易不可篡改不是區塊鏈的本質;
  • 有序鏈式區塊打包不是區塊鏈的本質;
  • 世界計算機不是區塊鏈的本質;

區塊鏈的核心訴求在於關注計算過程的可信,而不是為了獲得計算結果。這一點是與雲計算的本質區別。雲計算無法向第三方證明其計算過程是可信的;對於計算任務本身,區塊鏈也無法做到雲計算那樣的高效和低成本。

區塊鏈的計算本質是一個可以和特定計算設備分離的馮·諾伊曼架構,是可以向第三方證明的可信計算範式,目的是為了計算過程真實可信,支持上層應用實現業務邏輯的自證清白,為世界帶來可以計算的信任。


區塊鏈被神化了嗎?


炒作從何而來?

大衛·傑勒德是著名的懷疑論者,著有《50英尺區塊鏈的攻擊》一書。他將關於區塊鏈技術的炒作歸因於數字資產淘金熱。

目前已經有數十億美金湧入了市場,分佈在各類名目的數字貨幣上。

“數字資產之所以受到關注,是因為它們給了人們不勞而獲的希望。”他尖銳地指出。

“此外,BTC 挖礦造成了巨大的電力浪費。與其公共成本相比,收益只惠及了極少數人。”他不客氣地補充道。

BTC 挖礦甚至吞噬了冰島的能源供應,使其成為“挖礦天堂”。

技術供應商和諮詢公司們煽風點火,企圖從這種狂熱中獲利。

區塊鏈被炒作成了靈丹妙藥,但事實上,它並非包治百病。

所有賣長生不老藥的人,都知道長生不老並不存在,但他們都選擇了秘而不宣。

隸屬於美國商務部的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在最近公佈的一篇論文中指出:

“人們對區塊鏈技術應用過於神話。但現階段這種技術其實尚未被充分理解。”

“一直以來,人們有一種傾向,總是希望將新興技術應用於一切領域,期待它點石成金。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很容易走向民粹或者群氓。”


區塊鏈被神化了嗎?


區塊鏈技術的真正魅力

當然,在唱衰的聲音之下,仍有人看好它。

知名的 IT 研究與顧問諮詢公司高德納(Gartner)就表示:“儘管目前,區塊鏈被投機者們視為一種賺快錢的機器,但這並不意味著這項技術本身沒有價值”。

上世紀九十年代,Gartner 就總結出了一個經濟模型,我們可以稱之為:“技術循環曲線”(The Hype Cycle)。該曲線生動演繹了一項全新的科技如何在人們的希望與失望之中成熟演變的過程。


區塊鏈被神化了嗎?


圖:技術成熟度曲線

按照該理論,所有新科技的成熟演變都要經歷以下5個階段:

  • 科技誕生的促動期 (Technology Trigger)
  • 過高期望的峰值(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
  • 泡沫化的底谷期 (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
  • 穩步爬升的光明期 (Slope of Enlightenment)
  • 實質生產的高原期 (Plateau of Productivity)

就區塊鏈技術而言,眼下正在第二、第三階段徘徊,即:從“過高期望的峰值”步入“泡沫化的底谷期”。

在沒有中間人的情況下,使得兩個獨立的個體彼此信任,積極互動——這是區塊鏈真正的迷人之處。

基於共識,區塊鏈技術可以參與商業交易、合約締結、人際交往等各種場景。

去中心化的數字身份也非常迷人。這意味著用戶可以不必再依託於 Facebook、微信這樣的傳統巨頭,而可以利用分佈式網絡將個人的身份信息進行加密化存儲。

基於區塊鏈的應用有太多的可能性,我們目前觸及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區塊鏈被神化了嗎?


評估區塊鏈技術

產生的社會影響力尚需時日

人們質疑區塊鏈技術,在它尚處於萌芽狀態時,就對其大肆炒作,造成願景與現實脫節,從長遠來看,可能未必是一件好事。畢竟,事物發展自有其規律和邏輯。

評估一項技術本身的正確性是相對容易的,而要評估一項技術能產生的社會影響力以及經濟價值,卻是難上加難。

越是帶來根本性變化的技術,其發展軌跡就越是難以預料。區塊鏈就是一個例子。

區塊鏈技術一定有切實落地的場景,可以滿足之前無法滿足的需求,從前所未有的角度帶來效益的提升。但是,必須指出,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場景,極大概率上不是眼下看到的這些,也不是對現有解決方案的改進,而是全新的範式下新的業務模型、新的盈利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