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日报》旗下杂志《新闻战线》总编辑胡欣跳楼一事中思考,该如何看待当代媒体人的压力?

马哲爱好者


虽然这个新闻说的是媒体人的压力,但其实哪个行业没有压力呢?媒体人有媒体人的压力,银行人有银行的压力,教师有教师的压力,商人也有商人的压力,自由职业也有自由职业的压力,甚至是无业人员都有压力,所以,并非某个行业的特例,我觉得现在很多行业都该关注一下从业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了,比如身体方面,很多单位也组织大家体检,但是那些员工福利式的体检更多也就是基本的常规的检查而已,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压根发现不了,而心理健康更不用说了,虽然现在很多公司专门建了员工情绪发泄室等,但是对于员工心理健康的关爱显然是杯水车薪,尤其是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基本上没有,加上我们很多人的传统思维,总觉得身心健康是自己的事儿,而且大家都是成年人,身心健康不需要别人过问,但其实,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成年人的崩溃,往往都是悄无声息的。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欢迎交流,更多职场精彩话题,点击关注职场问答达人九品职麻官,大家一起来聊聊职场上班那些事儿。


九品职麻官


为胡老师的离去深深痛惜。

看过胡老师的文章,文字严谨,逻辑严密,见解深刻独到,一位非常优秀的资深新闻人、报人。可惜竟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她深深热爱为之奋斗了大半生的事业和岗位。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胡老师在青春洋溢风华正茂的美好年华来到人民日报社工作,这是多少人梦昧以求的岗位,是多么高大上的职业,当时又有多少人羡慕啊!胡老师从报社理论部到记者部,从编辑、记者到部门领导到一级总编,几十年呕心沥血笔耕不辍一路走来多么不易。她政治成熟思想敏锐文笔干练,写过很多优秀的新闻稿件和理论文章,获得荣誉也很多。

胡老师的阅历相当丰厚,学问也很渊博,应该没有什么不懂的,也没有什么看不明白的,我们说什么似乎都是多余的,也无须作这样那样的猜测。说到底还是事业心重责任心强工作压力大日复一日造成精神抑郁。人一旦得了病,就失去了意志力和控制力,身不由己啊!

胡老师一路走好。


灯影雾语


一声叹息

又一个知名媒体人走上了绝路,以此种方式结束了工作、生活、生命,离开了亲人、朋友,太令人惋惜。她不是第一个,前有求是朱铁志,但愿她是最后一个。

朱铁志

做个和解

中央级这个层次的媒体人,早已实现了财务自由,她的离去应该不关乎“钱”的事,而关于其使命和理想。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当不能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时候,原谅时代,特别是要原谅自己,与自己的内心做个和解。

张载

选择出路

当“思考的不能说、说的不能写、写的不能发表”的时候,知识分子感到很痛苦,放下、离开是其中的一条路。当时代和环境不允许你说的时候,而你又不愿意说假话,那么你就保持沉默。

只要活着,就有能说的那一天。留着青山在,终究有柴烧。

有山有水,就有生命


注册消防考试那些事


今天,从多渠道、多信源获悉并证实人民日报《新闻战线》胡欣总编辑因抑郁症跳楼身亡,顿感无比悲痛和深深惋惜。

以前,曾在北京学习时,与胡老师有过接触,听过她讲的新闻课,感觉她是个睿智理性,温婉知性的知识女性,在授课中,她把新闻和哲学理论糅合的非常贴切,大家都很喜欢听她讲课。

应该说,胡老师是个事业心极强的女人,从大学毕业就一直在党报做采编工作,从理论部编辑,一直做到杂志总编辑,是个耕耘了40多年的资深媒体人。

媒体行业属于高压行业,与其他行业有诸多不同,它非常容易引发职业焦虑,比如,舆论方向的把握和引导,编辑思想的定调,传播效果的调研,稿件质量的衡量,这种职业焦虑,由于新闻与政治密不可分,所以,总编辑如果把握不到位,传播效果就会出问题,如果偏离了方向,就会犯错,所以,媒体人每天都要把炫绷的紧紧的,稍不留神,就会出错,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和社会影响,因而,媒体人的职业紧张感和焦虑感显而易见,也特别容易引发各种抑郁症。

做了40多年的新闻编辑工作,胡老师从来都是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地做人做事,而且,她在业界获奖无数,获奖的层次,基本上都是业界的最高荣誉。

她是个非常理性的人,这次跳楼,也许,是她思考后的最终选择,别人无可说三道四,但愿她在天堂里能彻底摆脱抑郁,活的快乐自由……

祝胡老师一路走好!


水晶珠宝100


如果你不是胡欣的同事同学、不是她的亲属邻居、不是与她有过交往接触,也就是说,你过去与她毫无关联,然后再去议论她的生死,那就有点冒失。如果单从她是媒体人这一点来看,就说她的死与工作压力有关,还说媒体人的工作压力更大,那她的死就是压力造成的了,这样得出的结论,就是不冒失也就仅仅只是一种推测。推测出的结论,未必准确无误。所以,回答这类问题时,大家只好根据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去猜测了。就这跟猜谜一样、就像是做了一道游戏一样。

其实,做这种游戏,未免有点无厘头。而对于逝者来说,这种游戏就有些冷酷无情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游戏不得不经常做。



陈年芝麻


忧郁症不背这个黑锅!社会真的出问题了连官媒主刊的编辑都不知何故自杀,近来高官頻频忧郁症自杀,忧郁症背了这么多黑锅!悲哀了,到底是什么造成的,敢说出真象嘛?国家病了,病的不轻!


林三江


作为从业接近20年的传统媒体人,我去年彻底从体制内脱身,虽说对那棵大树有很多的不舍,但现在回头看看,当初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我入行的时候,时间的年轮刚刚跨入新世纪,那时候网络极其不发达,可以说没有网络,我们记者写稿子都是奋笔疾书,然后把稿纸交给记者部主任,编辑们领到稿子后在稿签纸上修修改改,再拿着版纸、尺子、铅笔,根据稿子内容在版纸上画版。

那个时候吧,新闻发布渠道相对垄断,手机也是老式的按键机,压根没有智能机概念,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以报纸、电视台居多,所以记者们去哪里采访都会受到尊重,做表扬稿,对方极其热情的接待你,生怕把你照顾不周下笔有误;而批评报道呢,对对方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那时候职能部门都是定报纸的,一旦哪里发生什么负面新闻,当地主管领导总是如坐针毡。

那阵子媒体监管不是很严,因此时不时有关于职能部门的负面新闻曝光,我自己就曾曝光过警方、司法,甚至政俯的负面新闻,每个新闻的面世都会引起很大反响。

那时候媒体准入门槛极高,因为媒体都不缺广告,地产商、银行、汽车、金融机构排着队到媒体广告部交钱,只是希望自己的广告能早日刊发。

说白了那时候媒体真不差钱,记者们收入都很不错的,2000年初时,就有人能拿5-6000,甚至7-8000。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07-2008年左右,这时候各大门户网站开始持续发力,一些社会舆论热点,总是第一时间从这里发出,且因为网络的便利性,内容更新极其迅速,可谓是分秒必争。

以一场火灾事故为例,当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的采编人员,你还在编辑等待第二天发布新闻时,网络媒体搞不好结果都快出来了。

并且,此时一些广告客户开始将目光投向网络平台,门户网站开始蚕食这丰厚的广告大蛋糕。

之后,随着微博的崛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快捷、便利,然后就是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已经各类新闻、网络APP等。

整个内容市场此时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片繁荣景象,但身在其中的传统媒体日子可就不好过了,广告客户内容发布渠道会选择更加灵活的新媒体,要么自己建个公众号自己玩,传统媒体因为条件制约,广告内容不能太“跳”,刊发费用也贵于新媒体,更重要的是,很多传统媒体喜欢“吹糠见米”式的合作,他们更愿意一手交钱一手刊登,而新媒体,很多会选择战略合作,大家一起想办法创造内容,互赢互利。

加之传统媒体管理越来越严格,内容总是有种“老三篇”的感觉,与短平快、碎片化的新媒体似乎有着跨世纪的鸿沟,越来越不受大家喜欢,没落是必然的。

媒体没落就意味着广告收入低,广告收入低就意味着从业者收入下降,20年前很多记者能拿5-6000,到了今天,依然有很多成熟记者收入5-6000。真的是20年如一日,亘古不变。

在此情况下,媒体负责人不但要承担经营压力,还要承担上面安排的宣传任务,这两者看似关联性不大,其实导向决定出路,“老三篇”内容做不好,上面不喜欢,百姓不喜欢;若稍微“跳”一点,监管的力量会让你瞬间收手。

因此,老总们要学会在压力中生存,上面把你安排到那个位置,你既要搞好内容,又要抓创收,哪头做不好你的日子都不好过,压力之大可以想象。

人呐,有时候一旦上了某个高度就很难下来,明明压力大的快要把自己压垮也要拼命撑着,直到有一天那根救命稻草把自己压垮。

在压力面前,每个人选择放弃,过自己的小老百姓太平日子;有的人选择迎难而上,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有的人过不去那个坎,患上严重的抑郁症,导致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我个人觉得,人活一世不容易,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自己要学会放弃一些东西,眼光往前看,有什么能比开心活着、家庭幸福更重要呢?

祝这位媒体人在那边一切安好……🙏🙏🙏🙏


普了次法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不敢说真话,时间久了肯定抑郁。


梦回大唐166728659


还能怎么看呢?人已经没了。纵身一跳那该需要多大的勇气与绝望啊!愿天堂没有抑郁!也没有高楼!

抑郁症越来越成了一个时代病,明明一个在外人看来好端端的人,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却突然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让活着的亲人怎么想?

一个事业有成的人为什么会抑郁?压力太大了?谁给她的大压力?是社会环境还是单位领导或同事?还是自己做了太多言不由衷的亏心事……

一次次类似的悲剧重演,让我不得不认为释迦牟尼当初舍弃王子身份,抛开父母亲人,远离富贵荣华去过苦行僧的日子,是真正走上了离苦得乐的康庄大道啊!

人生红尘之中,重度抑郁症患者就如同走进了地狱,个中的滋味作为外人的我们难以想象!愿逝者安息!


山人的生活感悟


看到这个,作为在媒体内干了15年,如今还在这条战线上坚守的人来说,太深有体会了,太能感受这种压力了,真的是一如“媒门”深似海!

本人如今不到4张,已经开始不断掉头发,快要秃顶了。每天生活在高压焦虑状态下,这不,刚才又是领导微信留言说工作存在问题,把关不严、工作不仔细……虽然为下班时间,看到信息,更是心情糟糕到了极点。

讲讲本人的经历吧,也许,透过这种现象,可以看到媒体的生态环境。

2003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媒体(纸媒),那时候,是媒体刚起步阶段,媒体的真正辉煌,特别是都市类媒体的辉煌,大约在2005年到2012年期间,其中,又以2007年到2010年为媒体的最辉煌时期,可以毫不客气地说,那时候,因为辉煌,导致广告商(尤其是房地产、民营医院)用麻袋提着现金来排队打广告,我们只是一个全国不太知名的都市类媒体(如果说,全国都市类媒体如南都、新京、华商、成商、华西都市、大河、齐鲁晚、京华时等报纸为一流的话,我们最多也就是二流),但一年的广告收入也有3个多亿,这对于一家不太知名的纸媒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写,老百姓也喜欢看,有人看,有市场,自然就有广告啊,所以,用麻袋装现金来排队发广告,也不是啥稀奇的事情了。



那时候的收入,也说的过去,四五千,年底还有七八千的年终奖,每一次过节,都有过节费,记得有一年十一和中秋节在一块,单位直接发了3600元的过节费,这是工作15年来,第一次领取到这么多的过节费,年底年终奖最高的时候,拿到12000元,平常还有高温补贴、报销暖气费等,不管是工资、平常的过节费还是年终奖,在十年前,一个三线城市,有这些福利,收入还是不错的,毕竟,十年前的房价和消费,是非常低的。

然而,随着社会进步,信息的发达,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人,彻底从单一的报纸上获取信息解放出来后,看报纸的人越来越少了,我记得,单位最高的时候,报纸年发行量是28万份,如今,只有区区几万分了,且都是老年人在看,俨然成了老年报。



看报纸的人少了,订报纸的人也就少了,那么,必然影响到广告收入,如今,报纸一年的广告收入,有个3000多万,就很不错了,只是最辉煌时期的1/10。可以想象的到,收入自然是降低,又回到十年前的工资了。

如今,所有的过节费没了,暖气费也不报销了,高温补贴更是没了,年终奖?想都不要想,每个月与最害怕发工资那一天,因为,看到低低的工资,心情糟糕。

如今,十五年过去了,也混到个小领导,业务也算单位顶级,但收入却降低了,一个月拿着低收入,还要面临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还经常被领导训斥,不仅是工资收入低带来的焦虑和压力,更多的是整天忙忙碌碌,却面临上面领导给的压力,不仅是言语的压力,更多的是职业和精神压力,心累,疲惫不堪。

这一年来,媒体不断关门,即便是没有关门的,也是苟延残喘,还不知道能活几天,面临的是失业、中年重新就业等精神压力。

所以,本人最近掉头发特别厉害,有一天,才发现,开始秃顶了。由于工资低,虽然在行业里打拼了15年,也有萌生去意,或者找点兼职干干,弥补工资低带来的生活压力。

本人最近在学摸着去摆个地摊、开个便民车(黑车),挣点外快,以补贴家用。

活着不易,且行且珍惜吧,最后,要给胡欣说,家门,太傻了,好死不如懒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有啥想不开的呢?你都混到总编辑了,还如此想不开,让我们这些底层小蚂蚁,如何活呢?

不管怎的说,你走了,还是祝你一路走好,希望天堂里,没有那么大压力,希望来生,不做媒体,阿们。

另外,今天是记者节,祝所有同行们节日快乐,过好每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