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告状”,该支持吗?了解背后的动机很关键!

孩子“爱告状”,该支持吗?了解背后的动机很关键!

孩子上了幼儿园以后,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爸爸妈妈就会发现,TA竟然开始学会告状了!他们热衷于去老师、家长那里告状,说其他小朋友的“坏话”,并且乐此不疲。

在幼儿园里,向老师告小朋友的状:

“老师!牛牛刚才抢我玩具了!”

“老师!刚才小朵上完厕所没洗手!”

在外面和小朋友一起玩时,向大人告状:

“阿姨,刚才文文推了我一下!”

“妈妈,刚才小轩把我的球踢到沟里去了!”

“妈妈,那个叔叔没有排队,他不对!”

在家里,告家人的状:

“妈妈,爸爸又在看手机!”

“爸爸,奶奶给我擦屁股没洗手!”

一次两次还好,告状的次数多了,老师和爸爸妈妈都有点头疼,怎么这孩子这么爱告状?是心眼太小还是喜欢挑是非?要是以后上了学还这么爱打小报告,同学们会不会不喜欢他?可要是阻止他告状,又担心破坏他的正义感,还真是不好办呢!

其实,这几乎是所有小朋友都会出现的问题,是由年龄所决定的。3到6岁的小朋友尤其爱告状,这是心理发育阶段的正常现象,也是他们在学习人际交往时开始沟通、处理问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孩子加以正确的引导,待到孩子长大一些,爱告状的“小毛病”就会慢慢消失。

孩子“爱告状”,该支持吗?了解背后的动机很关键!

“告状”心理一:受了委屈求保护

这是最常见的“告状”原因。在10岁之前,孩子处于“前习俗水平”阶段,以自我为中心,这让他们常常与小伙伴产生争执;并且孩子们将大人作为权威,这就让大人成为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这个时候,让孩子学会自己化解与伙伴之间的分歧,不要让孩子光依靠家长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要让孩子学会自己选择,何时需要大胆表态、勇敢回击,何时只需要默默走开、不予理会。

如果孩子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不敢走过去,那就陪他一起过去,握住他的手、告诉他:我跟你一起去,但是需要你来开口。平时也可以训练孩子看着镜子,教他练习说:“把球还给我!”

“告状”心理二:逃避与推卸责任

孩子的“告状”有时候说的并不是实话,而是做错了什么事情,怕受到责骂或惩罚,先推卸到别人身上,转移注意力。

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扮演好一个“仲裁者”的角色,你此时的举动会给孩子建立起是非观。如果你不分黑白,直接去为孩子“出头”,那么孩子尝到甜头,会更容易逃避责任。

“告状”心理三:寻求表扬

这种心理类似“打小报告”。在孩子10-13岁时,已经进入了“习俗水平”阶段。在这一阶段,家长与老师作为个人权威减弱,而学校、社会规范的权威性增强。

孩子们发现,“告状”之后,告状者都会被表扬,尤其是向老师、家长提供“秘密情报”时就会得到肯定,变成“好孩子”。我们不能鼓励孩子这种目的性的“告状”,对于孩子的“陷害型告状”,更要旗帜鲜明地予以纠正。

孩子“爱告状”,该支持吗?了解背后的动机很关键!

总的来说,面对孩子的“告状”,我们可以用这几种态度来对待:

1、接纳孩子的全部情绪

相比大人而言,孩子是更为敏感和脆弱的,在孩子寻求大人的帮助时,爸爸妈妈要蹲下来,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接纳孩子全部的情绪,不要不耐烦,更加不要打断孩子,否则会让孩子本来就委屈的心情更加不知所措,无法处理。

2、保持积极的言辞

当我们不失权威的、用积极的语言传递信息给孩子时,他们不会感到被责备;相反,消积的言辞会让孩子觉得被贴上了坏的标签,并导致他们以后更加隐藏自己不好的行为。

3、鼓励孩子说真话

当孩子承认他弄坏了DVD机,他应该因为诚实而得到表扬:“你不该自己去弄DVD机,我希望你以后再别这样了。但是我很高兴你能告诉我真相。“当然同时你也要让他明白,说实话并不意味着他所犯的错误是被允许的。

4、帮孩子改正错误

当孩子撒了谎,如果事情是可以解决的,那么帮他一起改正和弥补这个错误。例如让他去拿一块抹布,把洒在桌上的水擦干。这是在向孩子展示,对于他们犯的错误,可以很容易的修复,而并不需要说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