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预告|叶子紫“如何激发高效学习力”大型学习分享会

活动详情

活动主题

高中三年,你的付出终将成就你的未来

活动地点

第十七届华中图书交易会

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四楼东湖厅

活动时间

10月27日下午15:40—16:40

活动嘉宾

活动预告|叶子紫“如何激发高效学习力”大型学习分享会
活动预告|叶子紫“如何激发高效学习力”大型学习分享会

叶子紫老师几年内接触近百名高考状元,并对他们进行长期跟踪,从令他们发生转变的细节上深入探讨,最终发现所谓的学霸其实就是有意无意地拿到了“学习力”这把神秘钥匙的人。

根据叶子紫老师的探讨研究撰写的《高中三年,你的付出终将成就你的未来》一书,帮助了很多孩子实践了他们的学霸梦。本次分享会上,叶子紫老师将向现场读者讲授学霸到底是如何炼成的,怎样才能获取“学习力”,期待广大学子及家长莅临。

活动流程

15:30—15:40 读者入场

15:40—16:20 作者分享

16:20—16:40 图书签售

活动报名

交通指引

地铁1号线,利济北路;

地铁2号线,中山公园;

京汉大道武商路站;

解放大道中山公园站。

先睹为快

活动预告|叶子紫“如何激发高效学习力”大型学习分享会

我的高中,我的逆袭攻略

很多年后的上海,在陆家嘴环球金融中心楼下的星巴克,喝一杯拿铁提提神成了非常自然而便捷的事。偶然看到周边放学的高中生,我和朋友笑谈,说起曾经喝咖啡像喝中药一样痛苦,一杯甚至有可能是过期的速溶咖啡随便冲一冲摇一摇,喝下去的表情像慷慨就义一般决绝。朋友惊讶地问,为什么呀?

我说,为了站在这里。

我来自吉林省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爸爸很早就下岗陪我读书,妈妈在另外一个城市做会计,家境算不得殷实。18岁之前,我一直生活在苍茫而闭塞的东北小城,没有护照,自然也没有想到会有出国读书的那一天。但是高考之后我被南京大学录取,在读期间,先后得到了香港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的交流机会。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励志的“知音”故事。高三之前的我,走的是宅路一条,颓丧、逃避,偶尔和老师呛声,玩游戏玩到手腕患上腱鞘炎。可能真正的高效学习时间,只有9个月,270天。我还记得我备考时的卧室,像是电影里常常看到的战争时期的指挥所,房间的四壁贴满了A4纸以及大大小小的便签,像是一场以少胜多战役的征战图,又像是一个浩大工程的精密图纸。

后来,我开始学着自我成长,学着和自己抗争,学着有目标,并且,完成它。我很神奇地发现,在命运面前,知识编成了绳索,带我脱身。

18岁的生日,我终于算是明白一个有点“鸡汤”的道理:所有的努力都值得,最终让你喜极而泣。读书读到倦,学习学到痛,这些都不是高考最深刻的记忆,最难忘的,是你自己终于懂得不断自我成长的奥义:

永不止步,永远走在最厉害的路上!

一、关于学校,你怎么看

如果爱,请深爱;如果恨,请照耀它。

学校总有些地方会让学生不满意,比如不那么好吃的饭菜,比如永远赶不完的作业,比如一直看上去凶巴巴的老师。

整个高二,我都非常梦幻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我其实从心里厌恶这里的一切。我觉得这里的同学靠背书才拿到名次,老师靠不断地重复、填鸭才获得成绩,而我,鄙视这样的所谓“成功”。所以高考之前,我有一部分心理建设源于我对学校的不喜欢。我相信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自己的学校,那么:

——如果爱,请深爱

如果你真的在一所自己喜欢的高中,那里的老师让你觉得如沐春风,你欣赏学校所举办的各项课余活动,你为身处在这样一所学校读书而感到欣喜和骄傲,请珍惜它,珍惜在这里度过的每一分每一秒。论学习,这里会让你觉得不断进步与成长;论友情,你可能会在这里遇到今生最赤诚的朋友,你们一起同甘共苦,一起走向心仪的大学。

——如果恨,请照耀它

如果你讨厌这里,请不要把“我不喜欢”当作自我沉沦与堕落的借口。去照耀它,去让自己发光,去让自己的潜力迸发,去让那些并不喜欢你的老师,变成瞠目于你的进步的模样。

二、“逆袭”成功的三大秘笈

在很多个“自我折磨——放弃——自我折磨”的循环中,我发现,最重要的是自我成长。

我其实从来就不是一个“公认”的好学生,仗着有点小聪明,成绩总不至于太难看。只是高中生活实在无聊透顶,每天充满了机械与重复。早上地理老师画好了背斜向斜,紧接着,物理老师又来讲一通热力计算,语文课今天又要考默写,然后英语课作业又是背单词。紧接着,便是考试、作业、考试。

高一初始,我的名次还算稳定在班级前列;高二选了文科之后,成绩一日不如一日。班级里的女生大多勤奋刻苦,文科需要记忆和反复复习的部分,我逐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人年轻的时候总是会倾向于享乐,因为手里握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我当时疯狂喜欢玩各类PSP游戏。上课睡觉、晚上回家偷偷玩游戏,成了主要的生活节奏。但老师和家长看到的版本是,我每天晚上用功读书到深夜,受此影响,白天无法专注甚至时常打瞌睡。所以一切顺理成章,成绩下滑,究其原因,我也只好假装说是自己笨,学不会。

高二之前的我:叛逆、逃避、自以为是,成绩一落千丈,进而自暴自弃。当我有一天终于想要从头开始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有些吃力了。人生并不会给我们很多“从头开始”,更何况万事开头难。

我开始学着去努力,完成作业,认真听讲,却并没能一蹴而就。我开始反思,终于不得不承认自己一直在“假性努力”,而“征服”高考这件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任务分解,逐个击破。这就是第一条秘笈:

  1. 大任务=任务1+任务2+任务3+……

每一个子任务,需要科学有效的方法,加上不断坚持。就像是打游戏,需要不断练级,加上技巧的配合,才能通关。于是我得到了第二条秘笈:

2.升级过关=学习效率(行之有效的方法)X一定量的时间(不断重复)

然而高考毕竟不是砍瓜切菜般简单,还需要一定的策略和谋划。比方说有的人偏科,总是有一两个科目觉得吃力,就想到了木桶理论,拼命弥补自己的短板而不得其道,因此压力倍增。其实还有第三条秘笈:

3.好看的总分=优势科目的最高分+劣势科目的不低分

虽然谁都希望十项全能,但高考毕竟是个大工程,筹谋和策划是为了沉着应对。也就是说,优势科目要确保达到最棒,劣势科目也不要掉队。

三、解决三个问题,高分就是你的

于是,我带上并不好用的装备,开始征战高考。

1.克服拖延症

高考复习伊始,我压力就非常大,虽然我有心“逆袭”,但实力确实很难回归。我先后尝试了很多方法,最终的结果都是放弃。后来,我给每个科目都设立了短期目标,写在一张空白的A4纸上。如图所示:

月度逆袭表(10月)科目

MustOptional

语文文言文、语法过关、梳理总结成册、数学、立体几何、高考题总结、难点归类、英语单词关……综合……

这里有必须要做的事(Must)和希望做到的事(Optional),也就给自己一个做得更好的积极心理暗示。每个月时间一到,我就会把这个月的目标拿来总结分析,当然仅仅凭着这一张表是不够的。每一周,也有一张同样的表,我会把大目标细化,这样4个小任务,变成了一个大任务。

初始布置一切顺利。第一周就遇到了瓶颈,那就是——拖延症。看着一周似乎毫无进展,我一面自责,一面又有点萌动了放弃的心思。学习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讲都是有点苦的事情,外界的诱惑太多,总是无法专注。作为一个懒人,一个手机长在手上的人,我尝试过各种各样克服拖延症的方法,最终都失败了。这一次,我决心拼一次,我把“月计划表”+“周计划表”再次细化,每一天,我都做了如下的记录:

Keep on Going(不断进步) X月X日科目Must—必须Optional—更好Actual—实际Comments—评价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在Actual(实际)和Comments(评价)中,我把自己前一天设立的目标进行打分和总结,无论是完成得好或坏。我在心里的期许就是,无论如何要把记录的习惯坚持下去。这种记手账的习惯,我坚持了很久,受益良多。

有了第一个秘笈的顺利实施,作为一个经常走神和鄙视努力学习的“搞怪分子”,我开始追溯自己的短板并进行突破。于是,我来到了第二关:

2.稳定优势科目

我一直以数学作为骄傲的谈资,但到高三后期,数学成绩忽上忽下。这中间有一个小故事,要感谢我的数学老师徐老师,言传身教,教会了我专注的重复。

有一次,我们班级整体成绩很一般,徐老师被教学主任约谈。但她那次并没有对我们发火,她很平淡地说:“我觉得我所有努力都做了。一道题,我讲了整整一黑板。考试,你们不会,我再讲。

我擦黑板擦到肩周炎,我也不想说什么。”她停下来,回身看着黑板上的立体几何题目,低头沉默几许,问:“这道题会了吗?”没有人回答,回应她的是无限的沉静……

确实,之前班级比较散漫,没有人注意到老师每天擦黑板都要擦很多很多次。那天我在课堂上落泪了,老师的认真击碎了我所有的傲慢与不屑。课后,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找她问一道有点难度的立体几何题目。

徐老师拿出一张纸,开始写计算流程,字迹干净整洁,行云流水,没有一刻停顿思考。我问她:“老师,这道题并没有讲过,而且辅助线的做法很不同,我要怎样才能快速掌握呢?”徐老师笑笑说:“无他,唯手熟耳。你去记录每一道题,总有一些是一以贯之的。”

我当时虽然听到了很中肯的建议,却没有十分在意“每一道题”这四个字的意思,因为高三复习压力很大,很多时候,完成作业已经到深夜,完成的效果我根本不太放在心上。一段时间过后,我的分数飘忽不定,从130分左右忽然跌到了110。

徐老师找到我,说我不够专注,细枝末节仍旧有问题,要不断重复,才能精进。

她随便抽出了一份高考题,15道单选题,说打包票我没有办法全对。我不服,拿来就做。做题很快,结果错了1道。再来,又有错误。我不死心,继续这个挑战。反复到第5次,我反而淡然了,终于做出了一张全部正确的卷子。

这件事教会我精进,不断重复,直至卓越。在漫长的复习期之中,我学着专注,比如只做一道复杂的练习题,务必精准,甚至没有任何涂抹;比如只读一篇阅读,务必精准,没有一字错漏。这样的训练十分枯燥,因为只有量的积累到非常多的时候,才会达到质的突破。

我甚至养成了一个别人看上去有些“变态”的小习惯,就是在纸质文档上的书写,从高考到现在,都极少有修正的痕迹。这有点像新闻主播在直播时的新闻播报,没有一丝紧张和停顿,一气呵成,一骑绝尘。

无他,唯手熟耳。

3.承认但不放弃劣势科目

得益于不断的自我训练和提升,我的数学成绩并不差。可是问题来了,我依然没有一个漂亮的总分。那个时候我羡慕过我的同桌——一个微胖的乐天派,他的成绩各项都不十分好看,但总分竟然也不低,拼的是综合实力。他性格一向很好,让我在苦闷的高三中也有了些乐趣,我时常在无聊的时候开他玩笑:“小胖,可以啊,门门不高,总分高。”他说:“我每门都爱学啊,不像某人。”他说了一句天大的实话,那就是我有偏科的倾向,我不喜欢学的科目,虽然有两大秘笈加持,效果仍然不明显。加上之前两年有一些疏漏,难免成长得慢了些,颇有些“先天不足,后天乏力”的味道。比如英语,我的阅读很好,听力就很差。

应对这样的劣势,我的“心理建设”是:

首先,承认不足。高三的时候,家长和老师都拼命强调心态,事实上,心态在任何考试、任何抉择的时候都被无数遍地提起,但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什么是好心态。按我的理解,承认不足就是一个合适的心态,承认自己在某一个科目的不足,有助于舒缓压力,避免产生焦虑情绪。这样既不会因为进步不大而忧愁,反而可能会因意外来到的成长而欢欣鼓舞。

其次,重视知识缺漏。这点很好理解,例如我承认自己英语并不出众,但不代表放弃,而是“反向超越”,把注意力集中到知识细节上。听力差,我就采取浸润式的方法,上学的时候路上听,吃饭的时候听,休息的时候看看美剧也未尝不是一种方法。

最后,要积极寻求外界的帮助。除了寻求老师的帮助外,同学之间的帮助也是很重要的。我在高三后期的那个春节,大年初二,孤身一人来到另外的城市参加考前冲刺班。那是我为数不多的主动参加的学习班,大家来自不同的学校,彼此鼓励,相互陪伴,是另外一种成长。

9个月后,高考的时间到了。我走出自己的“战略室”,回头望望满墙的小纸条和记录,不再叛逆而慌张,告诉自己要淡定,把自己交给这场考试的每一道题目。终于,我拿到了数学148分、总分位列全省99名的成绩。

那一年我18岁。

现在回想起来,我真正喜欢的是那个淡定的自己,那个拥抱父母并告诉他们不要紧张的自己。那一年,很多个挣扎着起床的清晨,很多个东北凛冽的冬日,很多个想要放弃而最终坚持的白昼,很多个沉浸其中而不自知的深夜……

直至现在,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对不会因为一件小事情而有剧烈的起伏。时间缓缓流淌,你应当爱自己,投入在生命的每一秒、每一刻,努力让它变得精彩、有趣。你热爱每一刻的生命,义无反顾,你不后悔。

我感谢那一年,虽然辛苦,但并没有随波逐流。后来,我总是记得一段话,以此自勉:

你必坚固,无所惧怕。你必忘记你的苦楚,就是想起也如流过去的水一样。你在世的日子,要比正午更明,虽有黑暗,仍像早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