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将至,拿高价地的西安房企怎么办?

撰文=徐三刀

凛冬将至,拿高价地的西安房企怎么办?


前言 | Preface

在撰文之前,必须要声明一点,这属于一份行业分析,讨论仅限于地产行业之内。

房地产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如何通过资金高周转,降低企业运营压力,成为所有大型房企攻坚克难的唯一选择。

楼市过冬,现金流管理,成为房企管理之核心。如何从拿地、运营、销售一些列操作保障现金流,成为房企最重要的逻辑。但现实情况是,楼市下行,销售周期变长,回款速度变慢,现金流严重不足。

除此之外,尽管融资对于大型房企略有宽松,但对于行业而言,还是微乎其微,融资跟不上,对于究竟能否拿地,房企也在持币观望。

—壹—

目前,房地产市场“转凉”已经愈演愈烈,没有必要再去掩盖或者否认,面对市场的压力,房企主要应对的有两大难点:

其一,面对投资退潮,改善透支,刚需接盘无疑,如何抓销售、促进回款、保现金流;其二,面对融资困难,渠道多头围堵,巨额债券到期,如何找到便宜钱。

房企进行“高周转”,不仅仅是施工快,还要销售快、回款快、融资快,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房企就会自缚手脚。不少一线房企大量债务到期,没有新钱补上,压力十分巨大。

下面引用一条上海证券时报的报道:天风证券的数据显示,2018年下半年,房企债券到期金额1052亿元,考虑进入回售期的债券按照50%本金偿还进入回售期债券,下半年房企债券到期金额就高达2542亿元,高于2018年上半年到期偿还的851.3亿元。

“偿债小高峰”即将到来,红极一时的地产领域也会遭到挑战,行业融资难成为普遍现象。既有好处,也有弊端,一定要拆分来看。

—贰—

近年来,行业发展一路坦途,大型房企力争“千亿级”,更有房企矢志不渝打造万亿级企业,其成功秘诀就是:高周转+高杠杆+高负债!

正常的周转,正常的杠杆,正常的负债,会促进企业发展,扩张行业规模。但规模一旦过度,这个资本游戏就会烂掉。例如奥宸地产、中弘股份,很难说这些企业遭遇危机和重创与这个游戏无关。(请自行检索:每日经济新闻+奥宸地产/中弘股份,信息都有披露)

当然,这些在行业内都司空见惯,既然有企业一夜之间崛起,也就有企业轰然倒塌。但有一点大家不能忽视,某领导在4000字喊话之中提到:


凛冬将至,拿高价地的西安房企怎么办?



换而言之,金融机构发展也收敛了“扩张的冲动”,过去,不等下雨就送伞;现在,不等天晴就收伞。金融方对于资金风险判断非常敏感,及时收手,也要避免烂账。

—叁—

此前,某金融机构泄露出一份“金融机构房企白名单-客户分类”,因为多个版本不同,我们采用米宅公布(图片来源于网络,非米宅原创)的版本作为依据:


凛冬将至,拿高价地的西安房企怎么办?


①房企白名单A类:

凛冬将至,拿高价地的西安房企怎么办?


②房企白名单B类:

凛冬将至,拿高价地的西安房企怎么办?


③房企白名单C类:

凛冬将至,拿高价地的西安房企怎么办?


以上为网络材料整理,仅供各方参考,不足以作为投资和购房依据。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情况:其一,融资授信A>B>C,越靠后融资难度越大;其二,这六十家房企之中,A类授信,除了金地,龙湖,绿城之外,清一色央企&国企。

而这个参考的依据是中国房地产协会、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共同主持的“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测评结果为主。从流出名单来看,这家金融机构白名单竟然只有60家,不足房地产领域千分之一。


凛冬将至,拿高价地的西安房企怎么办?


这份名单里,金融机构不仅有房企分类,还有城市分类投资白名单,西安位于第二梯队,排名于环京、环沪县级市场之外,与昆明、南宁相当。

—叁—

当然,这些信息加深了我们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担忧,但虱多不痒,债多不愁,房地产作为经济“压舱石”,即便是风雨交替,也能强撑过去。

众所周知,房地产融资渠道被掐着,想要借钱千难万难,但十月份还是有两个破碎信息,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凛冬将至,拿高价地的西安房企怎么办?


备注:图片来源-恒大官方网站

其一,恒大发行了2018年地产领域最大规模美元债:

10月31日,恒大公告称,景程有限公司(恒大旗下公司)将在新交所发行三笔优先票据,合计金额18亿美元,最高利率达13.75%.

三笔优先票据分别为:5.65亿美元2020年到期的票据(2年期),利率为11.0%;6.45亿美元2022年到期的票据(4年期),利率为13%;5.90亿美元2023年到期的票据(5年期),利率为13.75%


凛冬将至,拿高价地的西安房企怎么办?


备注:图片来源-中海官方网站

其二,中海发行了35亿元地产领域最便宜公司债:

10月22日,中海地产成功发行35亿元公司债,发行利率4.00%,获得2.13倍超额认购,创2017年以来房地产企业发行国内公司债最低利率,也创下2018年至今AAA级别房地产企业公司债单一品种最大发行规模。

据中海地产官网称《中海地产成功发行35亿元公司债,利率4%,全行业最低》:“在房地产信贷收紧的形势下,稳健的财务管控、充裕的现金、低成本融资优势将持续提升中海地产的竞争力”。

关于这一次融资,中海的总结是:融资成本高低最终的落足点在“竞争力”。确实如此,一个高达13.75%,一个低至4%,利差达到了9.75%。一般房企盈利能力能够在8-10%,恒大2017年净利润11.9%,已经是行业标杆企业(备注:1、同比2016年上升3.6个百分点,2、据悉,五年平均负荷增长率达到了41%,被称之为“利润之王”)。

相比而下,即便是排名第一的地产大鳄,高周转+高杠杆+高负债,最终都难免割肉饲鹰,便宜了金融机构。

—肆—

市场竞争压力巨大,能够借到资金全凭实力,很多房企为了筹钱,不断传出发债失败,这些信息网上都可以检索到,例如:“房企+发行+失败”。

究竟哪些房企融资会被“限制”?一位做融资的朋友给出了这些话术:扩张势头太大、负债率太高、屡次出现高价拿地的,实际控制权变更过的,土地有闲置、改变土地用途、拖延工期被处罚的,被官方公布囤积房源、拖欠土地出让金、农民工款项的,三四线商业或者五六线住宅开发......

这些几乎是网络上公开的“黑名单”,只要涉及多条,就很难进行融资。但问题是究竟哪些房企能避免在四五线城市,又能够在土地市场一身干净?

反而是龙头性质房企(比如前30)+资金实力强+开发经验丰富+经营规范,资金链保持基本通畅的,金融机构还是乐意继续合作的。特别是国有开发商公司,只要有三级开发资质就可以考虑,相对宽松一些。

我们反复强调了一个事实,金融机构在判断房企偿债能力的时候,利润率和负债率是“两个硬性”要求。利润率前十(例如中海)和负债率前十,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判若云泥。

必须要提醒一点,在2016年之后,西安东西南北爆发高价地,有不少土地都是被私企斩获,很多还是中小型房企,多年不拿地,突然之间高价拿地,项目本身就是单价地王。可能直接被金融机构否掉,这种情况怎么办?

楼市进入凛冬,已经到了比拼元气的时候,如果母公司能够有充足资金,无惧风险,自然是高枕无忧;耽如果是高速扩张,资金已经见底,发债又被叫停,可能就比较危险了。这些中小型民营房企抗风险能力差,右手握高价地,又该何去何从。

万科高呼“活下去”,不是为自己喊,更像是为地产行业呼喊。只有实力强劲,别人的冬天才会是你的春天,逆周期抄底拿地。但如果没有实力,又想弯道超车,建议还是歇一歇。

在这场行业绞杀之中,民营房企手握活蛇,又要回避政策暗礁,又要避免成本蚀空利润,不得不熬干自己。但这一切还只是前戏,未来路长,谁来给中小型房企输入一罐“便宜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