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喜大悲說盡阿根廷

殖民者臆想的白銀地實乃糧肉倉,拉丁人跨洋尋夢百多年難圓滿,足球帶它在峰巔與深淵中輪迴,曠世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阿根廷共和國面積278萬平方公里,次於巴西為拉美第二大國,人口4384萬(2016)。

全境地勢西高東低,山地約佔全國面積的30%,根據地形、植被和氣候等特點,全國可劃分為五個自然地理區域:西部安第斯山區,是葡萄為主的水果產區;西北地區為甘蔗製糖、菸草和香蕉等作物產區;東北平原區為林木和烤餃、馬黛茶主產區;東、中部潘帕斯草原區佔全國面積25%(與法國相若),地勢低平,土壤肥沃,黑土層有2-3米厚,當地人百多年裡不施肥料足食並出口,是該國“糧倉”和“肉庫”,集中了全國70%的人口、80%的農業和85%的工業;南部巴塔哥尼亞高原區佔全國面積30%,植被較豐茂,為羊毛主產區。全域土地利用率為可耕地佔6%、長期牧場52%、森林和林地約30%。阿根廷氣候多樣,四季分明。

阿境內資源蘊藏豐富而均衡,已探明具有開採價值的約80種,有石油、天然氣、銅、金、鈾、鉛、鋅、硼酸鹽、粘土等,大部分位於安第斯山脈附近,最新報告顯示,阿根廷可採頁岩油儲量位居世界第四。但總體來看,阿礦產開發水平較低,約75%的資源尚未勘探開發,採礦業在GDP中約佔3%,沿海漁業資源豐富。境內河網密佈,湖泊眾多,水力資源豐富

肥美的潘帕斯草原是該國最寶貴的資源,它地處阿根廷中部,西東臨山海,南北依大河,面積60多萬平方公里,年均溫14℃—17℃間,是世界級的農牧基地,集中了阿牛(6000多萬頭)、羊(3500萬)存欄數的80%,保證居民人均年牛肉消費60公斤以上和羊毛80%的出口,當地的奶製品、肉加工、製革業等具有國際水準。還有農業,該地集中全國85%的小麥、玉米、大豆,60%的亞麻籽生產,並廣泛採用機械化,使得阿根廷一直保持世界農牧業生產和出口大國地位。

阿根廷是族裔異質性國家,歐洲移民後裔占人口總數的85%,僅西班牙和意大利移民後裔就佔80%,包括高喬人在內的印歐混血佔14%,再有土著印第安人、猶太人、極少數亞裔和非洲裔等。幾乎所有居民都講官方語言西班牙語,邊境地區印第安人中有瓜拉尼語、艾馬拉語和馬普切語,一些歐洲人社區中德語、英語、意語和法語等作為第二語言在課堂中使用。居民中92%信奉天主教,其次是新教、猶太教等。

西班牙人是阿最早、最大的歐裔族群,其移民潮一直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留給這個國家語言、宗教和建築風格等深遠影響,西班牙人在與其他歐裔移民分享權益的同時實現了阿根廷認同的一致性。阿政府於1852—1880年實施歐洲化計劃,形成第一次移民潮,後兩次為19世紀80年代後和二戰之後,第二次規模更大,移民多落戶於潘帕斯和巴塔哥尼亞,第三次主要是來自中、東歐的移民,落戶西部地區和城市,所以說阿根廷有來自北起芬蘭,西至大不列顛,東抵俄羅斯的數十個歐洲裔族群。意大利裔是第二大族群(約佔全國人口1/3),以來自意南部農民為主,現多從事農牧業與城市專業技術。

高喬人是阿根廷歐洲人和南美印第安人結合形成的獨特民族,“高喬”在西語中原意是“孤兒、私生子”,現意為“自由不羈的草原人”。16世紀30年代中期,西班牙人將駿馬帶入潘帕斯,又從秘、智引入牛羊,它們在水草豐茂的大草原大批繁衍,成為印第安人捕獵的對象,他們也由徒步遷徙演變成饒勇的馬背部落,隨著與歐洲移民的通婚融合,他們成為草原牧民。高喬從誕生之日起一直作為追求自由、平等、崇尚自然、不畏強權的代名詞,高喬文化即阿根廷民族文化。

阿境內還有超過150萬來自周邊國家的梅斯蒂索人,他們於20世紀70年代作為契約勞工從巴拉圭、玻利維亞、智利、烏拉圭和巴西前來,現多已融入城市。阿猶太人最多時逾20萬,來自中東歐、中東和非洲,排猶浪潮使之多移居美、以。亞裔主要是來自巴西的日裔移民,多在首都從事金融業。當地沒有殖民者輸入的非洲奴隸,現有非洲人為來自周邊獲得自由的奴隸後裔,地位低下,在首都已形成獨立的社群。

在阿根廷,族群忠誠依然強烈,但它服從於同為阿根廷人的大前提,農牧場主、商業金融大亨、政府官員、軍官等構成社會上層,大約40%的不分族裔人口構成中產階級,包括業主、專業技術人員等,餘下的是龐大的工人階級,歐洲裔血統受教育和向上流動的機會更多。除排猶和對黑人的歧視偏見外,阿基本不存在族際衝突和暴力行為。

一直以來,家庭意識和宗教信仰是阿社會穩定的基石,家庭也是創造財富的基礎。阿根廷婦女在拉美國家中地位最高,甚至在歐洲主要國家婦女獲得選舉權以前,阿婦女已進入社會各領域,20世紀40、50年代艾維塔(庇隆夫人)是婦女覺醒的倡導與實踐者,她私生女出身,作過舞女、交際花直至總統夫人,33載人生路堪稱坎坷與抗爭的傳奇。1947年,阿婦女獲得選舉權,1951年,她在病榻上與全國姐妹分享歷史性的參選勝利……艾維塔生命的詠歎《阿根廷,別為我哭泣》在世人心中儼然該國的代國歌!

16世紀前,土著印第安人長期居住在該地區,他們以不同部落、語言、發展階段各據一方,相安共處。1516年,首批西班牙人進入拉普拉塔河口,在與印第安人交換銀器的過程中該地有了西班牙名字,“阿根廷”和“拉普拉塔”,二者在西語裡均意為白銀,引申為財富,而當地人的銀飾其實來自秘魯和玻利維亞。1536年,為阻止葡萄牙勢力涉足拉普拉塔流域,西班牙王室派來一支1600人的遠征軍,首建布宜諾斯艾利斯。遠征軍在阿根廷遭到印第安人頑強抵抗,後來,他們在上游的亞松森安下根來,並得到當地(現巴拉圭)瓜拉尼人幫助,亞松森數百殖民者中只有四位西班牙女郎,他們與印第安女子通婚生子順理成章。此後,另一支來自秘魯的殖民軍翻越安第斯山脈,在阿西部、北部建起一連串的殖民城市。1580年,來自亞松森的隊伍重建布城,布宜諾斯艾利斯取代亞松森,成為該地區最主要港口和南美進入大西洋的門戶。布城重建的意義還在於,1492年哥倫布首次美洲之行後歷88年後,西班牙完成在拉美的全部征服。

1591年起,拉普拉塔地區以省建制歸屬西屬秘魯總督區,1776年起西班牙設立拉普拉塔總督區,轄阿、玻及巴拉圭、烏拉圭。18世紀末,該地區滋生資本主義的萌芽,各種矛盾趨於尖銳。1806、1807年,英國為搶奪衰敗的西班牙海外屬地,兩次派艦隊登陸布城,阿根廷愛國者組成義勇軍,雙雙擊敗英軍入侵,西班牙王室被迫任命義軍領袖為總督。1810年5月25日,布宜諾斯艾利斯爆發反殖民統治起義,成立革命政府。此後,在聖馬丁等領導下,阿根廷人民終於趕走殖民者,於1816年宣告獨立,5月25日被定為阿國慶日。

阿根廷最忠實的兒子聖馬丁將軍1812年起為阿根廷、智利和秘魯的獨立與解放奮鬥10年,被三國共奉為“祖國之父”。1822年在厄瓜多爾與玻利瓦爾會晤悖願,他“退一步海闊天空”,離開政壇客居歐洲,1850年72歲逝世於法國,1880年阿根廷隆重迎回將軍遺骨,安葬在首都中央大教堂。1950年,一隻名為“阿根廷火焰”的長明火為他和無名英雄點燃……

獨立後阿長期處於動亂狀態,表現為中央集權主義與地方聯邦主義兩派爭鬥不已。1853年,阿誕生第一部聯邦共和國憲法。1857—1930年,多達600萬移民定居潘帕斯,開啟1880—1914年經濟大繁榮——蒸汽貨輪安全快速地將食物運到大西洋東岸,冷凍保鮮技術使肉類在歐洲市場新鮮上市——阿糧食和肉類的產品優勢得以迸發,1900年它是世界上排名第五的富裕國家,1920年代居民生活水平和個人福利超過法國。

20世紀30年代起,政壇出現軍人、文官交替執政局面。二戰後,以社會公正為訴求的“庇隆主義”重塑該國的政治版圖。70年代中後期,軍政府對左翼反對派人士進行殘酷壓制。1982年4月2日,軍政府發兵奪取馬爾維納斯群島,75天后,英國特混艦隊奪回它所稱的“福克蘭群島”,阿根廷人從愛國與歡慶的巔峰墜入痛苦與憤怒的深淵,軍政府由此下臺。1983年至今,阿民主政體逐漸鞏固。

馬島面積1.2萬平方公里,周邊漁產豐富,大陸架富含油氣,它距阿本土400公里,離英倫三島1.3萬公里,16、17世紀先後被英國、荷蘭、法國等探險家“發現”並登陸,法、英都曾設立居民點,西班牙從18世紀後期控制該島,阿根廷獨立後宣佈對其擁有主權,1833年英國趕走阿根廷人後在島上駐軍,阿根廷從未放棄對其主權訴求。有輿論認為,對阿根廷人來說,馬島首先是情感問題,然後是政治問題,而從來不是軍事問題。

阿根廷從1989年起實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十年,經濟曾有較大發展,並獲美國非北約盟友地位。2003—2015年底,正義黨(庇隆主義黨)人基什內爾夫婦連續執政三屆,2010年前總統基什內爾病逝,媒體這樣評論:阿根廷幾乎註定生活在悲劇和戲劇中。

大喜大悲,足球為甚。阿根廷人以其為國球,首都就有180多個設有足球場的俱樂部,包括世界級的博卡青年與河床隊,上帝賜予它曠世奇才馬拉多納和梅西。1978年阿本土首捧世界盃,1986年墨西哥迎來馬拉多納時刻,他靠“上帝之手”和連過6人獨進兩球,率隊戰勝英格蘭,又在決賽中助攻致勝一球。一位心理學家在剖析阿國民性格時寫道:阿根廷人20年裡第一次如此激情澎湃,只有馬拉多納能最充分地反映他們的本質,阿根廷就是馬拉多納。更深入的分析認為,馬拉多納為人任性具有反叛性格,他既靠球技贏得萬眾心,還代言窮人譴責社會不公,他是阿有史以來最具雙面性格的人物。墨西哥世界盃是阿根廷足球從未逾越的頂峰,4年後,世人看到馬拉多納決賽場上的眼淚。24年後,眼淚留給了梅西,不在臉上,流淌心底,新球王從未激吻世界盃或美洲盃,“別為我哭泣”不幸成為足球頂級賽事阿根廷的離別曲。

在這個國家,足球是一切的開啟與終結,對男孩子的教育、社會歸屬,還有社會同一性,甚至政治,無一不牽涉到足球,足球涵蓋一切,它更是讓所有阿根廷人忘掉痛苦和磨難的精神家園。媒體這樣寫道:躁動不安的阿根廷人要麼到足球場尋求安慰,要麼就去看心理醫生。全國有5萬多心理諮詢從業者,人均比例是美國的三倍。

從探戈中或許更能體味阿根廷人。它誕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集音樂、舞蹈、歌唱、詩歌於一體,舞步華麗高雅,又熱烈奔放,曲調激越奔放,又如泣如訴,歌詞充滿民間俚語,內容或嫉世憤俗,或傷感淒涼。學者眼中的阿根廷國粹卻是另一番景緻:探戈中的阿根廷人是個受難者,他與母親相沖突,與其先人相沖突,與他的幼年經歷相沖突,與他的複雜血統相沖突,身處不完整的社會,精神分析師賓客盈門情有可原。

阿根廷人性格的顯著特徵是散漫、傲慢和浪漫“三位一體”,與鄰國相比,他們具有強烈的優越感,在其他拉美人眼中,其形象“招牌”是“自大、吹噓、好賣弄、傲慢、冷漠”而在傲慢的表象背後,其實是一種強烈的自卑感:我們認為這裡好比歐洲的一部分,也是致富之地。然而,我們並不富裕,這裡也並非歐洲。

學者和媒體由此製造出一個名詞——阿根廷之謎:擁有拉美最好的地理、資源、教育和人口素質,卻陷入社會衝突、經濟停滯、債臺高聳、國際信用低下的窘境。歷史學家解謎之說的核心為“過去是個破壞者”,它以兩種狀態籠罩社會和人民,社會歧視根深蒂固,以致於人們習焉不察,權勢階層逍遙法外,使得腐敗與違法(40%的阿根廷人不依法納稅)成為痼疾。

或許問題沒有那麼嚴重,2016年該國實現GDP5458億美元,位列高收入國家,預期壽命76.3歲。它有世界最好的農牧業基礎,門類齊全的工業結構,五位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文環境……只是歷史與現狀類似南歐拉丁國家,胸有大志卻散漫悠閒,不似鄰居智利人,有著日耳曼的嚴謹和規矩。

戲劇化的大喜大悲成為生活主旋律,自然加重社會負擔和人們的心理壓力,阿根廷人就是一意,他們視探戈無冕之王加德爾、艾維塔和馬拉多納為國家與民族神聖的三位一體,在每個阿根廷男女的心底,永遠住著一個馬拉多納和艾維塔!

2010年5月獨立200週年,阿選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人:馬拉多納、加德爾(他賦予探戈以歌詞並將其推向世界,1935年死於空難)、切·格瓦拉、瑪法達(漫畫家,作品深受社會各界喜歡),他們共同見證了阿根廷歷史。

“如果我為阿根廷而死,請記住:阿根廷,別為我哭泣!”艾薇塔們一直並將永遠感動和激勵這個國家與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