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末最大的外敌是女真,而不是历史更为悠久的蒙古?

关心婷


这是因为在“俺答封贡”以后,蒙古对明朝安全的威胁程度已经大为降低了。

蒙古的俺答汗(Altan Qaγan)是一位非常强势的统治者,他曾经发起过1550年的庚戌之变,一路率兵攻打到北京城外,烧杀抢掠八日后退回;此事件迫使明朝开放宣府、大同等地与蒙古进行互市。

对于这位蒙古汗王,明朝能采用的政策是较有限的,但所幸在1570年双方达成和解。

1570年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那吉(Baγaqan eǰi)因婚姻问题与祖父发生矛盾,于是举兵逃入明朝境内。明朝趁机与俺答汗展开和谈,并于次年正式达成协议:明朝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赐予其他蒙古首领以官职,准许大家朝贡,并在两国的边界定期召开贸易市场。

这一事件也就是所谓的“俺答封贡”。自此以后,明蒙边境数十年几乎无大冲突。换言之,蒙古不再是威胁明朝安全的首要因素。相反,通贡互市还加强了漠南蒙古与明朝的经济联系。

更何况在1582年俺答汗去世后,他的子孙缺乏统治魅力,导致部众逐渐走向分裂,各路的部族长相继自立为汗。

就在此时,辽河东方的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的势力在日益壮大,逐渐开始女真的统一战争,并与部分受到察哈尔蒙古排斥的蒙古部族结盟,由此成为威胁明朝安全的新隐患。

总而言之,俺答封贡、经济依赖和诸汗分立,这些不同的因素作用在一起,使蒙古对明朝的威胁大大降低了。


HuiNanHistory


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女真和蒙古的发展史和对明朝的威胁来分析。

我们先看蒙古,朱元璋1368年派徐达,常遇春北伐,攻入大都后,元顺帝北逃,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蒙古贵族后来在明军的打击下逐渐分裂为瓦剌和鞑靼部,这也是明朝北方的两个劲敌!但他们已经不负成吉思汗的荣光了,虽然有瓦剌太师也先通过土木堡之战给明朝以打击,但明朝中枢没乱,明朝正统地位还是稳定的。以后鞑靼部又强大起来,不断骚扰明朝边境,但只是小打小闹,后来通过“隆庆和议”彻底解决了蒙古人对明朝的威胁!

总而言之,蒙古人没有统一是关键!也没有杰出的领导者,蒙古人对明朝的威胁只是疥癣之痒!

再说后金建州女真,努尔哈赤本身就是枭雄,一步步趁着明朝援朝战争时期做大,等到萨尔浒之战彻底取得战略主动,每一步都是有预谋的,扎实的!到了皇太极,更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大力吸收了汉族知识分子和将领,降伏了整个蒙古,征服了朝鲜,彻底解决了后方,不断的通过入侵来削弱明朝,更是狠毒至极!待到多尔衮时,敏锐的抓住吴三桂投降的良机入关定鼎中原!战略眼光长远,远远高出他的对手们!

分析了这些,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女真有杰出的领导者,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而且没有断层!2步步为营,善于伪装,一步步做大!3针对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政策,政治凝聚力极强!4善于分化瓦解明朝,团结各方势力来对付明朝。5有着统一的政府机构,能够统一意见,将力量最大化的发挥!

这是我总结出的女真威胁远大于蒙古的原因,希望我的回答能获得认可,谢谢大家!





寅哥解惑


这是因为女真出了个人叫做努尔哈赤,他不仅统一了女真,还统一了蒙古各部,所以明末最大的敌人就从蒙古转变成为了女真。而这个转变,其可怕之处就是大明都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除此之外,蒙古各部由于历史悠久,早就矛盾重重,其实到明末的时候,短时间内已经没有条件成为大明最大外敌了。

按理来说,蒙古一直以来都是明朝最大的敌人,而大明长城内外的两条军事防线所对应的也都是蒙古各部,就算直到万历年间的军事重关—蓟镇,其所作的一切部署也都是为了防御蒙古。特别是“土木堡之变”明军大败以后,虽然这场战自己的责任远远大过于瓦刺本身的勇猛,但不管如何,这更加坚定了大明以蒙古为最大敌人的军事部署。

然而这些的一切一切,都没有错,一点错误都没有,完全符合当时的情况。而女真之所以会崛起,是大明所料不及的。只能说努尔哈赤的萨尔浒之战打的实在太漂亮了,一战翻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成为了明朝的终结者。


三观粉碎机


看了这么多人的回答,我也来回答一下。

我觉得吧,各位都没有说到点子上。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应该站在上帝视角来看。

从古代到近代,任何一次外族对中原(中国)的成功入侵基本上都是在中原(中国)政权衰弱,内部混乱的时候。

要想成功的占领中原(中国)、统治中原(中国),从历史的角度看,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以华治华。

说白了就是前期广纳汉奸,重用汉奸。因为中原人(中国人)最了解中原王朝,通过吸纳那些有知识,有谋略,有军事才能的汉人(受过优良汉文化教育的人),能最大程度的掌握并利用中原人的弱点。而被吸纳的汉人对于中原王朝(中国)的嫉恨和邀功的心态会让他们的破坏性变本加厉。最终结果就是,一个武力超强的外族集团(外国)会对中原王朝的各种社会形态、人文思想极其了解,也就是在战略层面获得极大优势。

在获得一定优势后,有战略眼光的外族政权会主动进行汉化。当然这种汉化是策略性的,也就是说,汉化的结果不能影响其对中原的统治,还要成为其统治的利器。如果一个汉化后的政权能做到既能安抚大多数汉人又能给本族人带来适合的利益,这个政权基本能得到比较长久的统治机会。

再来看明末的蒙古和女真,你会发现,这时候的蒙古已经完全远离汉文化圈,不仅不会吸纳那些有能力有才识的汉人,而且几乎不怎么和汉人有太多的接触,基本游离于汉文化圈子。这和元初真是大相径庭,当年元朝统一天下的时候,在元庭得势的汉人极其多,很多大将都是汉人或者汉学深厚的契丹人、西夏人、金人,比如张柔、张弘范等人还有儒学大师耶律楚材等人。正是他们的帮助,蒙古才得以灭大金、灭契丹、灭西夏、灭大宋,如果只是一帮没文化的草原娃,那是绝对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果的。

到了明末,女真人由于长期受明庭统治,他们很多都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汉化。再加上后金大量吸纳明朝的叛臣逃将以及大匹明朝叛军,使得力量原本只能边缘化的后金最后能逐鹿中原。

这才是明末女真能最终一统中原的原因,当然了,明朝也是真的太腐败。


冬眠要趁早


这是因为自明朝建立之后,蒙古各部就陷入了长久的分裂之中,内耗消耗了他们极大的力量。虽然曾在达延汗统治时期一度中兴,但由于长久以来形成的统治习惯,达延汗死后蒙古各部再度分裂。而此时期的后金却已然崛起,

崛起的后金通过联姻与东部蒙古各部结成联盟,最终击败了库图克图汗,蒙古汗位至此断绝,曾辉煌无比的蒙古帝国也就此彻底消失在了历史长河。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明朝建立到后金崛起这段时间,蒙古各部的兴衰史:

明朝建立之初:瓦剌和鞑靼的恩怨情仇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已经无力抵抗明军北伐的情况下,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率领元朝残余撤往上都,元朝作为中原王朝的时代正式结束。

由于元朝是主动撤退,因而依然保留了较为强大的实力,且与高丽、畏兀儿等依旧保持着联系。因此明初时期,朱元璋数次派兵北伐,最终彻底将北元残余势力击溃。同时,朱元璋四面出击,先后收复云南、辽东等地,北元势力彻底退出中原地区,迁往漠北。

天元十年(1388年),蓝玉率军十五万北进,在捕鱼儿海大败脱古思帖木儿,脱古思帖木儿带着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人逃往和林方向,行至土剌河一带,为其部将也速迭儿所缢杀。捕鱼儿海之战导致黄金家族的彻底丧失了在蒙古人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至此后大多数蒙古部落宣布脱离它而独立。

自此后,蒙古主要分裂为瓦剌和鞑靼两部。鞑靼虽然名义上仍旧奉黄金家族后裔孛儿只斤·本雅失里为汗,但实际上大权已经落入了太师阿鲁台之手。而瓦剌作为曾经黄金家族的姻亲,则统治者蒙古草原西部地区,与东部的鞑靼争斗不休。

明永乐年间,从永乐八年(1410年)开始,朱棣先后五次亲自率军北伐,其中四次的北伐目标都是鞑靼,只有第二次对已有崛起迹象的瓦剌进行了打击。连续的北伐使得蒙古东部的鞑靼实力大损,但也对明朝自身造成了极大损耗,因此在明仁宗、明宣宗的十余年间,明朝不得不收回拳头来恢复,而瓦剌则奉孛儿只斤·脱脱不花为汗,趁势崛起。

瓦剌统治时期:短暂崛起后再次分裂

瓦剌虽然趁着鞑靼没落而崛起,但由于他们是一支没有显赫历史的民族,因此并不能如黄金家族那样拥有无上的威望和号召力,他们只能通过不断的武力征服来达到统一蒙古各部的目的。

此后一段时期内,瓦剌人选择了向西南地区的黄金家族后裔察合台汗国进攻,击败了东察合台汗国的卫思汗,并强娶了卫思汗的妹妹哈尼木公主,通过这一次政治联姻,解决了他们不是黄金家族后裔的血统问题,使得瓦剌人有了足以号召所有蒙古人的血统,瓦剌开始真正崛起。

真正崛起后的瓦剌开始不断袭扰明朝边境,并最终在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堡之战中大败明军,俘虏明朝皇帝朱祁镇,但由于不善攻城,瓦剌大军无法攻陷大同和宣化,直到三月后,也先才再次率领瓦剌大军直扑北京,却被已经有所准备的明军杀得大败,只能沿居庸关撤退。次年(1450年),也先释放明英宗。

明景泰四年(1453年),也先袭杀孛儿只斤·脱脱不花后僭称“大元天圣大可汗”,建年号“天元”,并与明朝议和,宣布为明朝的属臣。此举遭至黄金家族的不满和反抗,原本已经臣服于他的各黄金家族的部落和汗国又重新自立。

明景泰六年(1455年),也先被暗杀,其子阿马桑赤台吉继其父汗位,于次年再次进攻东察合台汗国,并在伊犁河附近大败羽奴思汗。然而在前方取胜的瓦剌却遭遇了后院起火,皇后哈尼木(卫思汗之妹)的儿子亦不刺忻和也里牙思发动叛乱,虽然没有成功,却使得瓦剌实力大损。

达延汗统治时期:短暂的中兴

在瓦剌由盛转衰的同时,黄金家族后裔也在内乱之中不断进行着重新整合。

成化三年(1467年),成吉思汗第27代继承人孛儿只斤·满都鲁在讨伐他的侄孙和继承人博勒呼济农孛儿只斤·巴彦蒙克的战争中去世,一度人口极度繁盛的黄金家族后裔却只剩下了一位继承人孛儿只斤·巴图孟克。

孛儿只斤·巴图孟克在满都鲁的遗孀满都海赛音可敦的支持下,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继承蒙古大汗,尊号达延汗。满都海赛音可敦不仅使得黄金家族的汗位得以传承,还率领军队打败了瓦剌,将他们彻底赶出了蒙古中东部地区,将蒙古草原大部重新统一到了黄金家族后裔手中。

在达延汗在位的37年间,他先是镇压了右翼的土默特人和兀良哈人的叛乱,同时也对明朝北部边境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攻击,使得明朝无法与瓦剌人重新建立联系。

然而蒙古的这次中兴随着达延汗的去世也宣告结束了,虽然此后达延汗的长支后裔能够顺利继承汗位,但由于蒙古长期以来形成的“联邦制”统治模式,达延汗死后的蒙古各部实际已经处在了半独立状态。

后金崛起时期:蒙古各部严重分裂

由于明朝经略辽东的失误,从明隆庆四年(1570年)开始,女真在时任明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的率领下开始逐渐崛起,努尔哈赤先是相继兼并女真各部,初步实行了女真各部的统一,最终在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建立后金政权。

后金政权建立后,努尔哈赤一方面积极反抗明朝在辽东的统治,另一方面他则通过联姻手段与蒙古科尔沁部、扎鲁特部结成了联盟。

明天启七年(1627年),蒙古库图克图汗在看出后金对蒙古的野心后,也在积极积聚力量。他先后派兵收复右翼鄂尔多斯、喀喇沁、土默特等部,并与喀尔喀部却图汗结为联盟,使得蒙古声威大振。

明崇祯元年(1628年),面对蒙古的积极东扩,朵颜兀良哈的苏布台、喀喇沁的达来台吉、土默特和布石图汗、额尔多斯的额仁沁济农以及永谢布、阿苏惕、阿巴嘎、喀尔喀等部联合组成大军十万,公然对抗库图克图汗。并在土默特的召城一战中,消灭库图克图汗精锐兵力四万余人,导致库图克图汗实力大为削弱。

此战结束后,土默特、喀喇沁、兀良哈等部为了避免库图克图汗的报复,就此倒向后金。此举导致库图克图汗虽然空有可汗之位,但实际已经先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面对后金和蒙古各部联军的多次进攻,他只能被迫退出西拉木伦河流域,迁至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固守。

明崇祯五年(1632年4月),爱新觉罗·皇太极会集蒙古各部,再次率领大军西进,面对远胜自己的敌军,库图克图汗只能率领人畜十余万西渡黄河逃窜,大势已去的局面下,部众大部逃散,库图克图汗逃至青海,两年后在打草滩病逝。

明崇祯八年(1635年),多尔衮和岳托等率兵万余渡河,招降了库图克图汗剩余部众,孛儿只斤·额尔孔果洛额哲献传国玉玺出降,漠南蒙古自此全部纳入后金版图,大蒙古国汗位至此断绝,蒙古帝国就此彻底消失。


综上所述,在后金崛起时期,在后金的分化下蒙古各部彻底分裂,根本无法应对后金的进攻。而在一统漠南蒙古后,后金实力大涨,对明朝已然造成了极大威胁。


香茗史馆


从某种程度而言:正是明朝和蒙古的对立为女真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并成功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这一时期的北元政权不仅控制着蒙古故地之外,山西、甘肃的扩廓帖木儿;辽东的纳哈出;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仍奉大元正朔,与此同时北元同高丽、畏兀儿等藩属仍保持着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1369年徐达在沈儿峪大破扩廓帖木儿,扩廓帖木儿逃奔和林,明军平定陕甘地区;1381年七月征南将军傅友德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同副将蓝玉、沐英一同远征云南,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投滇池自杀,明军平定云南;1387年明将冯胜率大军二十万直逼金山,迫使辽东故元将领纳哈出降明;1388年亲元的高丽王朝命大将李成桂北伐辽东明军,结果李成桂在威化岛果断回师京城发动政变掌控朝政,四年后李成桂废黜高丽王朝的末代君王,建立了接受明朝册封的李氏朝鲜王朝。当北元政权羽翼尽失之时北元政权的核心蒙古本部也遭到明军的打击:1388年三月明将蓝玉率师十五万北进,四月蓝玉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之战中俘获蒙古嫔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员三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以及大量印章、图书、兵器、车辆。

事实上蒙古人自返回草原后就始终存在一个问题:脆弱的游牧经济根本不足以支撑忽必烈仿照中原汉制建立的帝国模式,因此蒙古贵族们对成吉思汗直系后裔黄金家族的离心倾向开始日渐增长。捕鱼儿海之战的失败使黄金家族在蒙古贵族们面前彻底颜面尽失,很快蒙古各部逐渐宣布脱离黄金家族的大元政权而独立,蒙古草原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诸部割据状态。在蒙古各部的割据混战过程中各部落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最终逐渐崛起了瓦剌和鞑靼两大部落联盟:瓦剌位于西部,主要人口是由当初被蒙古人征服后逐渐同化为蒙古人的突厥后裔;鞑靼位于东部,延续着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血脉。这一时期的明朝在蒙古两大势力之间选择扶植瓦剌、打压鞑靼,因为鞑靼同蒙元王朝的联系相对紧密,一直有南下恢复中原的野心。1412年瓦剌首领绰罗斯·马哈木杀完者图汗并向明称臣。

从永乐八年(1410年)开始明成祖朱棣五出漠北征讨鞑靼部控制下的北元政权,在明军持续的打击之下鞑靼实力大损,而向明称臣的瓦剌则趁势崛起。由于瓦剌部是一支没有显赫历史的部族,所以无法像黄金家族那样具有无上的威望和号召力。对此瓦剌部采取的对策是名义上拥立一位黄金家族的成员作为全蒙古的大汗,而自己则以太师之名挟天子以令诸侯。通过这种模式瓦剌部至少从形式上压服了蒙古各路势力,初步完成了蒙古诸部的统一。崛起后的瓦剌不再对明朝保持恭顺姿态,转而开始不断向明朝索要物资和侵袭明朝边塞,最终引发了1449年的土木堡之战。在这场战争中明英宗朱祁镇成为了瓦剌的俘虏,瓦剌首领也先将朱祁镇扣为人质并带着他攻打明朝,在明朝都城北京城下被于谦击败。1455年也先被暗杀,其子阿马桑赤台吉继其父汗位,于次年进攻东察合台汗国。然而在前方取胜的瓦剌却遭遇了后院起火:皇后哈尼木的儿子亦不刺忻和也里牙思发动叛乱,虽然没有成功,却使瓦剌实力大损。

当瓦剌走上下坡路时东部的鞑靼在达延汗的统治下开始复兴:1506年达延汗征服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统一漠南蒙古。达延汗之子俺答汗在位时控制了东起宣化、大同以北,西至河套,北抵戈壁沙漠,南临长城的辽阔地域。俺答汗也曾像也先一样兵围北京城,但晚年的俺答汗选择同明朝修好以集中精力应对西部的瓦剌,随后鞑靼和明朝之间开发了互市贸易。

当明朝和蒙古系的瓦剌、鞑靼不断上演结盟和征伐的大戏时东北山海关外的女真部族看起来似乎算不得什么威胁——1387年纳哈出降明后明王朝的版图就覆盖到辽东地区。明永乐九年(141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0余年中女真族出身的宦官亦失哈奉明王朝之命巡视黑龙江下游,明朝在东北女真族聚居地设有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两大行政管辖机构。尽管如此当西部的蒙古势力崛起时也曾一度向东完全控制了整个女真地区。这时的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等几大分支,同明朝和蒙古比起来女真各部的实力实在有限,甚至连李氏朝鲜也不断向北蚕食女真人的土地。其实女真人的剽悍善战丝毫不弱于蒙古人,只是由于部落太小无法形成合力而已。然而明朝和蒙古持续两百多年的对立给女真人带来了机会: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利用明朝和蒙古对立无暇顾及自己的时机悄然统一女真诸部。直到这时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还给努尔哈赤去书声称:“四十万蒙古国之主巴图鲁成吉思汗致书水滨三万女真之主”,然而说出这番大话的林丹汗似乎忘了他并没真正统一蒙古各部,以致于当努尔哈赤的后金大军对察哈尔部开战后不愿再受察哈尔统治的东蒙古各部纷纷倒向后金。这一时期的明朝同样是内有外患:朝廷内部有东林党和阉党的党争,朝廷之外农民起义军蜂起,除蒙古外明朝还不得不面对同女真、倭寇、西南土司、安南、缅甸乃至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洋殖民者的多线作战。最终明朝和蒙古这对斗了两百多年的老对手被女真后裔建立的满清王朝来了个一锅烩。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很简单,因为此时蒙古早已衰落。而女真是新兴的一股力量,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漠北草原,由于元朝长期的空心化政策,使得其经济发展陷入停滞,草原上的城市,也是需要商贸线路来输血维持。所以,当元惠宗退至漠北的时候,草原的根本无法供养如此庞大的人口,这也就加剧了北元最终的分裂,以至于蒙古的衰落。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关于汗位的争夺,开启了草原的空心化。

而且,正是由于蒙古的衰落,使得其无法再具备和明朝争夺天下的能力,充其量只是在边境劫掠、打秋风,并不能真正威胁到明朝的国土安全。即便是俘虏明英宗,并打到北京城下的也先太师,也不过是矮子里拔大个,也先可以以少胜多消灭几十万明军,却无法向其蒙古先祖那样攻克一个个设防严密的城市。
在人们传统印象中,蒙古军队是这样的。
或者是这样的。实际上,虽然此时蒙古骑兵还有很多人马具甲的重骑兵,但是实际上,由于缺乏纪律性和组织性,除了这些精锐的重骑兵,其他的部队



往往都是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游击队罢了。换句话说,这些骑兵也仅仅是打打顺风仗而已,或者干脆就是马匪这种性质,主要输出还得依靠这些人马具甲的精锐重骑兵。

再说说明军,一般来说,人们把土木堡惨败视为明军衰落的标志,实际上,明军衰落要大大提前。朱棣靖难反叛的时候,明朝政府军镇压朱棣叛军的时候表现就相当蹩脚。朱棣作为明朝的边境藩王,自然知道明军是什么德行,所以朱棣以其收容的蒙古骑兵为主力,往往能够所向披靡。这可以说是土木堡惨败的预演。

而造成明军过早衰落的原因,不外乎卫所制度。明军有着军户这种户口,一旦进入了某个户籍,不仅一辈子钉死在里面,子孙后代也永远别想脱身。而卫所制度下,军士不但要为国家服兵役,还要为国家缴纳田赋,相当于把士兵驯化成国家农奴。而由于喝兵血这一传统的加持,使得军士们愈发赤贫,大量走上了逃亡的道路这也导致利马窦笔下的明军“只能同盗贼作战”,甚至“最难的事就是把中国人称作战士”。
明军和蒙古骑兵交战,往往是这种画面。

所以,明军将领只得以家丁制度作为支持。家丁制度,本质上就是军官组建一支一支精锐雇佣军作为主力,明军跟在后面。如果家丁打赢了,明军可以打一下顺风仗;家丁失败了,那就脚底抹油,溜之大吉。而且,这也导致了明军将领退化到了敢死队队长的格局。而且明朝堪称中国历史上地缘环境最好的王朝,并没有什么强力威胁,面对的对手往往都是小股敌人,缺乏大兵团作战经验,加速了明军的衰落。
明军的对手,往往也就是这样的。

而对于新兴的满洲来说,由于属于东亚大陆上的新秀,因此朝气蓬勃。而八旗制度的保障下,几乎每个壮丁都会接受军事训练,并轮流上阵作战;同时,由于八旗制度的保障,满洲军士的纪律性和组织力极强。这一点就要远强于明军之前的缺乏组织性纪律性的对手。在装备上,满洲也强于明朝,这也有赖于八旗制度。以盔甲为例,满洲军士的重型盔甲制作精良,防护良好,而明军的盔甲,用戚继光的话说就是“一叶烂数个眼”。而到了后期,清军可以一次拉出六十门红衣大炮参加松锦大战,而明军的红衣炮,根据清军的缴获统计,只有16门,还加上在炮战中被击毁的。


而且,当时满洲军士战斗力非常强悍,甚至几十人渡河就吓得数千明军夺路而逃,并且自相践踏踩死了不少人。八旗作战之时,往往主力重步兵在前面冲锋,轻装的弓箭手跟在后面掩护,而作为精锐的摆牙喇重骑兵则作为预备队使用,关键时刻投入战场加速敌军的崩溃,或者接应攻击部队。而且,论技战术水平,八旗也强于明军。比如徐光启《略陈台铳事宜并申愚见疏》——辽左再败之后,贼则昔无今有,有而且多;我则昔多今少,少而且劣。我虽旧有,用之甚拙;贼虽创有,用之甚工。如近攻辽阳东门,贼来止七百人,车载大铳,我川兵千人逆之。贼发虚铳二次,我兵不损一人,因而直前搏战。迨至二三十步,真铳齐发,我兵存者七人而巳。夫假铳诱敌近而后发,则势险节短,此用器要术,臣尝密与诸将吏言之,不谓贼巳暗合,患皆在于怯也。若我兵则初见敌尘便巳发铳,无一中者,敌近则委而去之,两者巧拙何如也。
清朝统治者对于新式武器的兴趣比明朝大的多。

而且从努尔哈齐起兵到清朝入主中原,清军(八旗)一直是压着明军打,消灭了大约30万明军,最后扫清六合,一统八荒。所以,只有新崛起的满洲才是明朝最大的敌人,毕竟满洲要远强于明朝之前遇到的所有对手。


北洋海军炮手


明朝前期蒙古族依然是很强大的,被逐回到大漠以北,实力依然不小,仍然想卷土重来,复辟元朝,此时蒙古分为鞑靼和瓦剌,鞑靼在达延汗和俺答汗时均大举寇边,明在漠南的领土最终完全丧失,退入长城以内。瓦剌包围过明朝京师北京,终被击退。而明朝与蒙古的力量都被严重消耗,东北的女真人乘机兴起,不只略取汉地,也进攻蒙古各部,这时的蒙古族更为分裂,瓦剌占领新疆后称为漠西蒙古后由准噶尔部控制,而鞑袒则分为漠南和漠北蒙古,明朝内部又有李自成和张献忠的造反,女真人则团结一心,由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又由皇太极统一了东北,此外清军在入关前皇太极还占领了漠南,万里长城从西到东都是与满清为邻,所以女真(后为满洲)才是明朝后期最大的外患。


汉宣清乾丽水


明朝不是汉地政权,是中华历史上大一统江山之一,东北一直在大明版图内,把女真人说成是外敌,显然是压缩了大明江山的完整性,不管接下来满清统治二百多年心里上产生多少复杂的想法,女真人是大明统治内的少数民族崛起,甚至说叛乱都可以。不应该说成外敌入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