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雍正请年羹尧吃饭提了三件事,为什么年羹尧敢全否?

老人头侃史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打了胜仗回京,为什么要拒绝雍正帝的三个请求?

一、

得胜回京的年羹尧:

在雍正王朝中,尤其是年羹尧打了胜仗回京那一段情节刻画,让很多人看了后,直觉得年羹尧良心被犬给吃了,怎么可以这样飞扬跋扈、目无皇帝呢?

尤其是他面对军士卸甲时那一句著名的语录:

“他们只知道军令,不知道皇上!”

让雍正帝大为恼火,而又不敢对年羹尧发火,最后只得把这个火气发到了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身上,不停地让年秋月卸甲,弄的年妃莫名其妙的脱衣服……

其实在年羹尧进京的那一刻起,孙嘉诚就已经跳着脚地直喊:

“简直无人臣之理,我要参他,我要参他!”

之所以孙嘉诚这么气愤,原因就在于年羹尧进京的时候,面对众臣的跪迎,而年羹尧竟然坐在马上,视而不见?

后来孙嘉诚又收集到其他几个罪状:

第一就是山东直隶大旱,根据于成龙的易理推算,是因为朝中有奸臣,这个奸臣就是年羹尧;年羹尧打了胜仗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可是他却在西北挥金如土,草菅人命;这些问题也就罢了,他竟然面对百官跪迎,他视而不见;在大殿上他竟然说出大军只知军令,不知皇上的狂悖之言;而且举荐功臣数量太多,大家都讲这是“年选”!

二、

雍正帝为什么要让孙嘉诚去求雨呢?

其实孙嘉诚所说的这些问题,雍正帝并不是看不到,只是这个时候并不是弹劾年羹尧的时机!

雍正帝即位之后,接连办了好几件大事,可是没有一件是办成功的,比如追缴户部欠款,比如恩科第一场考试,比如新朝的铸币……

这时候的朝中倒雍正帝之声并不是没有,尤其是以老八胤禩一伙为主,雍正帝急需一场大胜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这个想法,被在田文镜处半隐的邬思道猜到了,于是不惜自己亲自送军粮到前线,并指导年羹尧打了最后一仗。

因为邬思道知道,年羹尧其实是拥兵自重,他明知道叛军主力在哪,却迟迟不肯决战,还是邬思道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因为决战的关键并不是找不找得到叛军主力,而是想不想的问题。

尤其是年羹尧打胜了仗以后,众人的表现:

第一个得到消息的并不是雍正帝,而是老十三胤祥,他一时没有找到雍正帝,马上让张五哥带人满城大喊:

“西北大捷喽!”

而雍正帝正在佛堂念经呢,听到了西北大捷的消息,他激动地跪在佛像面前大哭起来,众人看到他这个表情,全都哭了起来。

他们等这场胜利真的是很久很久了……

这也让雍正帝可以真正倒出手来,开始按照康熙帝遗留下来的任务,开始执行新政了。

这个时候,年羹尧就是雍正帝的功臣,他还指望他给自己长脸面,结果孙嘉诚一盆子凉水就泼下来了!

三、

雍正帝的三个请求:

求雨成功的孙嘉诚,一时间成为了清流的老大哥,这让雍正帝相当的头痛!

还好,此时的另一个狠人弘历出面平息了这群清流,之前的文章也分析过,弘历绝对是一个狠人,他平息的方法也很简单的,就是大棒政策,谁再跟朝廷对着干,就是跟他过不去,后果自负!这群清流也看到雍正帝是怎么对待老孙嘉诚了,而且后来还被派往西北送死,这之后一个个都不敢说话了……

先安抚了这群清流,下一步雍正帝就得好好跟年羹尧谈谈条件了:

于是雍正帝设宴跟年羹尧一起进餐,开门见山,雍正帝先提出了第一个请求:

“亮工啊,西北是不是还需要十万兵,能不能再裁减一些?”

年羹尧当面拒绝,理由是罗布藏丹增和阿拉布坦一定在暗中积聚力量,伺机再起,十万兵在这么长的战线上预防,已经是很吃力了。

雍正帝第二个请求:

“那这每月一百五十万两的军需开支能不能再缩减一些?”

年羹尧回雍正帝说这一百五十万两已经是最低额的开支了!

第三个请求:

“那么这一百五十万两能不能在西北四省解决,不要朝廷在另外筹款了?”

年羹尧提出西北四省太穷了,又接连战争,仅青海一省十年都难以恢复。

四、

年羹尧为什么拒绝雍正帝的三个请求?

这次杨角风要挺一下年羹尧了,关于雍正帝提到的这三件事,年羹尧拒绝的是合理的,我们一一来分析:

第一件事,当时的叛军首领并没有被消灭,这是关键,他们随时都可以再起,如果不能一次性斩草除根的话,很难解决问题。

比如推翻大明王朝的李自成大军,当年可是被明军打的只剩下八个人,《明史》记载:

“自成妻女俱失,从七骑遁去。”

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就不多举了,在叛军没有完全剿灭的前提下,大清裁军撤军,必然会引起死灰复燃,到时候再剿灭,难,后来的罗布藏丹增再次聚集叛军的事实也证明年羹尧的拒绝是正确的!

第二件事是关于军费问题,要知道年羹尧包围叛军主力的时候每天的军费就是二十万,一个月就是六百万,现在缩减到了一百五十万已经很少了。

当年崇祯帝就是省钱,每次出征都不愿意出军费,让大臣们捐,即使最后李自成大军都快包围京城了,崇祯帝把最后的一支部队派出去,也是不给军费。带部队的大臣说自己去筹集军费,结果大军刚开出去,大臣的老家就被李自成端了,没钱了,自然也就打不了仗了。

很多企业也是这样的,明明有人值一百万,非要给十万,最后留下一群给企业创造十万价值,拿着十万钱的人,却不愿意花一百万养一个给企业创造一千万价值的人。

后来的岳钟琪倒是不铺张浪费,结果还不是总吃败仗,导致本能很快解决的战斗,硬是拖到乾隆帝即位才搞定。

第三件事就完全是为难年羹尧了,西北打仗这么多年,雍正帝不是不知道,现在大战刚刚结束,人民期待的是好日子,结果军费支出要自行负担,自然也就加重了人民负担,人民吃不上饭,反而更易向叛军靠拢。

西北穷,这是公认的,现在都二十一世纪了,西北仍然很穷,国家还在给补贴呢,更何况那时候!

包括推行“火耗归公”政策,本身推行新政伤害的就是士绅贵族阶层,看看田文镜和李卫推行新政有多难?更何况在还没有稳定的大西北推行,这不是逼着那些士绅贵族造反吗?

由此可见,年羹尧拒绝雍正帝是有理由的,只是雍正帝并不这样想,听完年羹尧的解释后,他就执意要把孙嘉诚派到西北推行新政,这不是故意恶心年羹尧吗?就孙嘉诚那副死德性,不杀他杀谁?

只是年羹尧临死的时候把雍正帝给他的佛珠让李卫还给雍正帝,也说明年羹尧此时的心也彻底死了……

最后再用一次年羹尧死时牧童唱的歌结尾:

“牛儿牛儿为谁忙哟,忙完春耕忙秋粮,风霜雨雪它不怕,摇着铃儿走四方……”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年羹尧以抚远大将军之尊,节制西北四省,耗时一年,最终击溃罗卜藏丹增。得胜回京,雍正算是给足了年羹尧的面子,但年羹尧的反应呢,却是一点都不给皇上台阶下。

先是凯旋归来,面对群臣迎接,竟然连马都懒得下,让一堆王公重臣们仰望他。



紧接着,为雍正开列了一堆立功将士名单,张廷玉表示人数太多,一时难以完全安排,年羹尧竟然对张廷玉表示不满。

然后,众将士在金銮殿上公然拒绝雍正的“卸甲”要求,年羹尧还理直气壮地说:“他们只知道军令,不知道皇上。”

最后,在年羹尧离京之前,雍正特意摆了一桌火锅大餐。为了支持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朝廷已经彻底耗空了国库和各省的钱袋子,再也无法支撑更大的开支,所以雍正决定“委婉”地向年羹尧提出一些不得不提的要求。



第一,雍正问:罗卜藏丹增已经击溃,十万军队是否可以裁减一部分?

年羹尧回答:不能。

第二,雍正又问:每年150万两的军饷能否裁减些?

年羹尧又答:不能。

第三,雍正再问:那这些军饷能否在西北四省解决?

年羹尧再答:西北四省太穷,不能。

第四,雍正最后问:朕决定在西北推行火耗归公,弄好了可以有不少收入,你看你是不是要推行一下?

年羹尧最后答:大家都是百战余生,你不好从他们嘴里掏食。



就这么着,年羹尧毫不留情地把雍正的四个省钱小攻略一一驳回了。这时,雍正的心里想必已经不是愤怒了,而是动了杀心。但西北尚未安定,年羹尧还有用。为了避免年羹尧尾大不掉拥兵自重,雍正顺势提了最后一个要求:

朕给你派个理财能手吧!

于是,孙嘉诚作为雍正的眼线和推行新政的马前卒被派往西北,年羹尧想必是觉得不能再拒绝皇帝了,便勉强接受了这个要求。

那么,为什么雍正作为帝王,给年羹尧提了四个要求,年羹尧都敢于拒绝呢?我想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



第一,年羹尧以西北之功自居,狂妄自大,失去了理性和对皇权的敬畏和恭顺;

第二,年羹尧坐拥西北四省,十万骄兵悍将对其畏服,这使他隐约有了对抗皇权的念头;

第三,年羹尧自诩四爷门人,以为现如今四爷坐了皇上,会宽容对他,不会拿他怎样,所以恃宠而骄;

第四,年羹尧之所以在西北军中有这么高的威望,来自于他对于这些效忠他的将士的恩威并施。雍正想裁军裁饷推行火耗归公,归根结底会损害将士们的利益。如果年羹尧答应了雍正的要求,势必会伤了将士们的心,以后谁还会心甘情愿听他消遣,为他卖命呢?


达摩说


在这三件事情上,我觉得年羹尧没有做错。

先说下背景

年羹尧大败罗布藏丹增,凯旋回京。雍正不仅让百官和王爷出城迎接,还给他在朝堂上赐座。这是只有八王爷才有的殊荣,雍正的铁杆兄弟老十三也只能站着。而且,还封了年羹尧公爵!




雍正之所以,这么宠着年羹尧。主要是,他刚上台的前两件事都办砸了:诺敏整顿山西亏空案,被查出造假;张廷璐主持科考,被查出泄露考题!


西北用兵要是失败了,雍正这个皇帝是彻底不好干了。幸好年羹尧知道事情重要性,万般策划下,将叛军合围。并且,对寻找叛军动向的官兵下了杀头令!如此尽心,也算是对得起雍正。幸好,邬思道前来帮年羹尧找到了叛军。年羹尧一举将叛军全歼。只有叛军首领孤身逃脱。

这是天大的捷报,老十三知道此事后马上向雍正禀报。雍正烦闷,自己独自遛弯去了。老十三就让太监们四处喊“西北大捷”!雍正听到太监喊话,激动的都磕头了。这才有了之后对年羹尧的优待。

再说下,年羹尧全否的三件事都是怎么回事。

朝会散去,雍正单独邀请年羹尧吃饭。雍正就是在此时,提出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裁撤十万军队!雍正提出这件事,主要是为了省钱。但是,罗布藏丹增和阿拉布坦并没有死,他们随时可能东山再起。

我觉得年羹尧拒绝是正确的。游牧民族崇拜英雄,罗布藏丹增这样的英雄人物肯定有一大批追随者。只要满清撤兵,肯定会再次起兵攻打满清。游牧民族散居在茫茫大草原,如果不能一次剿灭,后患无穷。

这也是为什么康熙知道葛尔丹死后,会激动的对天磕头!所以,年羹尧必须抓住叛军首领,才算肃清西北边患。

第二件事,每月150万两的军费是否可以减少。这条,年羹尧否决,我觉得也没问题。因为,之前在合围罗布藏丹增时,每天军费是二十万两!一个月就是600万。而现在十万大军驻守西北,每月150万的开销还是要有的。

而且,西北条件那么差,军费多花点,让战士们生活好点,也是应该的。有人说,年羹尧铺张浪费。但是,年羹尧打胜仗啊!岳钟琪是不搞“铺张浪费”,但是,他打败仗啊。。。雍正自己都说过,岳钟琪报上来的"捷报",放以前年羹尧眼里,就该被干掉了!

宁愿每月花五千雇佣一百个傻子,不愿意花十万养一个有能力的领导!这样的公司早晚完蛋。

所以,年羹尧死后,西北又乱了。谁都治不了,直到乾隆继位以后,才搞定。

第三件事,能否在西北就地解决粮饷问题,并实行火耗归公。

这一点,完全是在难为年羹尧。西北多穷,雍正又不是不知道。雍正是想让年羹尧自己筹集粮草,倒逼年羹尧裁军裁饷。咱们就看看现在的西北,还要国家支援。更别说三百多年前的满清。

推行新政也是有难度的,西北打仗已经消耗了当地多年。官员和百姓都是勒紧了裤腰带过日子。战争刚停,就要实行“火耗归公”,从官员士绅身上扒皮。这不就是卸磨杀驴吗?

西北是年羹尧的大本营,雍正来这一手,让年羹尧回去怎么管理手下人?而且,李卫和田文镜推行雍正的新政,也是一直很费力。他们起码还在产粮大省和税收大省。而年羹尧所在的是百废待兴的西北!稍微处理不好,小心内部出现叛乱。

所以,我觉得雍正不该这个时候给年羹尧出难题。虽然年羹尧拒绝了这三件事,但是,雍正还是给年羹尧吃了个苍蝇。把孙嘉诚派去给年羹尧管钱!

这就太不地道了,有这么对待功臣的吗?孙嘉诚这样的人,我看着都会敬而远之。我看孙嘉诚对年羹尧的态度,也是属于欠揍型的!!!雍正派孙嘉诚去,不就是等着孙嘉诚被杀,让文官弹劾年羹尧。雍正好就坡杀驴!这个用人决定,太恶心了。

总之,这三件事的提出,就是雍正“卸磨杀驴”“兔死狗烹”的前奏。年羹尧被杀以后,西北又乱了,损兵折将!岳钟琪完全比不上他的前任年羹尧。直到雍正死去,西北问题都没解决。


勇战王聊历史


年羹尧那时候实在有些居功自傲,特别是西北大捷以后,这等军功,绝对是军事生涯的巅峰,足以让他傲娇一辈子,但是再骄傲也得顾及皇帝的面子,为啥他能对皇帝如此不屑呢?



第一,雍正稳坐皇位,有年羹尧的功劳。

当年雍正继位,一是有隆科多的遗诏,二是康熙死后,十四被召回京城,由年羹尧和延信接替西北军务,保证了西北的安定,让雍正顺利登基。

第二,觉得没有自己,雍正皇位都不稳。

十四爷做了西北的大将军王,原本十四认为,皇位应该是自己的,父皇是有意培养自己,所以让自己去西北历练,而他原本和自己的亲哥哥就不和,一直是自成一派又和八爷党掺和,所以雍正认为手握大权的弟弟是个威胁。



而陕甘总督又是年羹尧,年羹尧十分顺利的牵制了十四的兵力,而且顺利接手了西北大军,这是年羹尧为雍正做的第二件大事,他愈发觉得雍正的皇位需要自己,否则雍正皇位都坐不稳。

第三,皇帝对他一再的忍让。

立了大功就得赏,雍正是什么人?人前喜怒哀乐能轻易让人看出来吗?所以,在用得着年羹尧时,还能忍让一下,年羹尧如果知道什么叫明哲保身也就算了,可是真的是粗人一个,只知道自己为主子的皇位立下了汗马功劳,不知道自己的一切荣华富贵都是主子给的,虽然自己争气赚来的,但到底是个奴才,生杀大权捏在人家手里,自己竟然膨胀到这点道理都不知。



皇帝对他忍让,一是因为他有功,二是因为他有用,三是因为时机不到,然而他的谋士汪景琪还一味的跟他吹牛皮,不知道劝诫,等到一发不可收拾,劝也听不见了……

总之就是不作就不会死系列第一人。


上山吧厨神


志得意满,得意忘形,或者用句老话说就是年羹尧他飘了。

雍正初期,年羹尧可谓是政权的核心,深受雍正的器重,被视为社稷重臣,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呀!

而他的失势则是在1974年,进京面圣这一导火线,年羹尧进京途中,大小官员可谓是争相跪拜,而年羹尧坐在马上,甚至连看都没有看一眼,甚至,对于那些王公贵族,年羹尧也只是点点头。而进京之后,在雍正面前年羹尧也可谓是得意忘形,毫无人臣之礼。雍正这样提醒过他曰“凡人 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由此可知,年羹尧飘了,可以说是快要把自己给飘死了。

而雍正请年羹尧吃饭,更是把他的飘表现的淋淋尽致。


雍正:羹尧呀!西北是不是还需要十万兵马?能不能裁减一些?



年羹尧:不能再减。

你说皇帝要裁剪兵马,明显是对你有点不放心,你还说不能再裁剪,一口否决,你是不是有点佣兵自重的嫌疑呀!

雍正:那这每月一百五十万两的军需开支能不能再缩减一些?

年羹尧:回皇上,一百五十万两已经是最低的额度。


你说皇帝都说钱是不是太多了,明显是因为国库空虚,虽然是商量的语气,但是明显就是告诉你国家没钱了,可你倒好,又一口回绝,明显是把自己当做皇帝。

雍正:那么这一百五十万两能不能在西北四省内解决呀?不要朝廷再另外筹款了

年羹尧:西北四省太穷,根本无法承担十几万大军的开支。

皇帝都说了让西北四省来筹钱,可你倒好,又否决了,你是不是把皇帝的话不当话了,把西北四省当做自己家了吧!

雍正:朕准备在西北推行“火耗归公”,你看怎么样?

年羹尧:西北的官员吃了这么多年的苦,刚过上几天好日子,这个时候怎么能从他们嘴里掏食呢?

你说你一个将军,管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就算了,皇帝推行法令,你还给否决了,你说这皇帝是你当呢?还是我当呢?你这明显是要搞事情呀!



年羹尧否决雍正的提议可以说是年羹尧飘了,他功高震主,可以说是有点不把雍正放在眼里,而这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一缕风尘854


实际上疑团是很多的,历史上那么多功高震主的例子在那,他是念过书的,回京述职,却要那样的排场;雍正说了三件事,他全部否掉。气得雍正回去找年妃“卸甲”。那一刻的年羹尧就如后来雍正后来夺他军权时,圣旨里写的那样“被猪油蒙了心,被恶魔吞噬了灵魂”。

历史上很多事情是真的。但是年羹尧究竟是怎么想的,没人知道。


回到《雍正王朝》,其实多少有注解的。“血洗江夏镇”已经将年羹尧的性格与命运做了注解了。他是一个需要尘世的享乐,而可以抛弃一切的人。他心狠手辣不只在“血洗了江夏镇”,还在于他在西北统军时的”狠”。为了杀鸡吓猴,直接牺牲了富宁安几万大军;地方上粮草不够数,他直接就敢砍知府;邬先生跟他分析叛军主力时,他说了句令炒米毛骨悚然的话,”就算是饿死全青海的百姓,我也不让一粒粮食流进青海。”


好大的魄力啊,视人命如草芥。为了功绩,哪管身后洪水滔天?《雍正王朝》里,雍正是知道他这些毛病的,所以给了他“佛珠”,希望他能不要那么凶残。

实际上,对于雍正而言,上位初期,何等艰难?他用的一些人其实都是“酷吏”,年羹尧如此,田文镜亦如此。《雍正王朝》里有个没讲的故事,河南黄河河道决口,淹死数万百姓,田文镜竟然隐匿不报。没有污蔑田文镜的意思,但是他也的确是个酷吏。但这些”酷吏”有个好处,就是他们“官声”都不会好,都得罪人太多,只有一心效忠“皇帝”。所以雍正对他们很好,对年羹尧的恩宠几乎到了放纵的地步。田文镜犯了那样的错,搁别人死一万回了,但是雍正并没有责罚他。

可是年羹尧终归跑偏了,他跑偏在于他明知道他所做的这些会是引发什么样的后果。这就可怕了,知道结局,然后再作的人,是不计后果的。


从后来表现也是看出来的,对家事的安排,继续享受“翻牌子”、“小炒肉”。最后穿着黄马褂做最后一搏。都可以看出年羹尧并非情商低,而是他就要“生当轰轰烈烈,享受殊荣一刻是一刻”的心态。

所以雍正提了三个问题,分别是:仗打完了,军队是否可以裁减?军费是否可以缩减?皇帝准备在西北实施“火耗归公”的改革,派人去当甘肃巡抚可否?这三个问题全部被年羹尧驳回。

年羹尧这是想干嘛?西北的仗已经打完了,你还聚集那么多兵马,要那么多粮饷,而且你年羹尧治军,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你想搞独立王国不成?再看看后世曾国藩,咸丰可是有临终遗言的,剿灭发匪为王啊,结果王没有,还主动“裁减湘军”。

年羹尧哪怕没有这件事情的注解,他的结局也是注定的。


炒米视角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因为这三件事是雍正对年羹尧的最后一次试探,要搞明白这个问题还要从年羹尧大败罗布藏丹增开始说起。年羹尧西北用兵两年,终于大败阿拉布坦和罗布藏丹增,雍正喜极而泣。急召年羹尧回京封赏,更是在给年的上谕中动情的写道:

你是朕的恩人,也是大清的恩人,你我二人,要做个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样,给天下人瞧瞧。

显然年羹尧沉醉其中,竟真的把自己看做是雍正和大清的恩人。在德胜门外,雍正率领百官迎接。为示恩宠,雍正令百官跪迎大将军,可是年羹尧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就在雍正亲自来接的时刻,他竟然也没有当即下马,只把几位上书房重臣气的破口大骂。在下马拜见过雍正之后,他更是走在雍正之前,毫无人臣之礼。这一切都让御史孙嘉诚看在眼中,直言年羹尧无人臣之礼,并写了一封奏折开始弹劾年羹尧。

而在御前会议上,年羹尧的狂妄更是到达了极点。端坐在雍正对面,面对上书房大臣隆科多的恭维,他亦是丝毫不在意。雍正对其加官进爵,他更是连跪拜都免了,这一切都让满朝文武恨之入骨。

而在雍正召见有功人员时,年羹尧更是当众说出了“这些人只知军令,不知皇上”的话。如果说之前年羹尧的僭越之举没有让雍正放在心上的话,那么将士卸甲这件事已经让雍正起了杀意。因为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有人挑战他的皇权,而年羹尧恰恰是把刀插到了雍正的心窝子上。

但是雍正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做到了喜怒不形于色,他内心无比的愤怒,但还是装作无事人一般

。但在送别年羹尧之后,雍正来到了年妃的寝宫之中,责令年妃卸甲。这是他对年羹尧不满的一场开端,也是君臣关系正式破裂的标志。

孙嘉诚的求雨戏码

孙嘉诚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上了一封弹劾年羹尧的奏折,并在面圣之际说出了年羹尧的十数条罪状。这些消息自然在顷刻间就传遍了京城官场。雍正决定就坡下驴,拿孙来试探一番年羹尧,只是结果却并不如人意

孙是大忠臣,雍正自然知道,所以他要用这把剑来警醒年羹尧。这时候年羹尧最正确的姿态其实应该是去皇宫请罪,并恳请皇帝饶了求雨的孙嘉诚。可是此时的年羹尧却召集了一群自己的心腹在自己的府邸中饮酒作乐,完全没有把孙的事情放在心中。这件事肯定会传到雍正的耳朵里,皇帝会怎么想,所以这次的测试更加加剧了雍正对年羹尧的不满。

但是雍正还是让孙嘉诚继续求雨,为什么?用雍正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朕要的是人心”,这个人心指的是文武百官的人心雍正既然已经对年不满,那就要“得人心”,让之后年的被处置顺理成章,就要得到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来支持自己的行为。而寄出去孙嘉诚这把宝剑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只要孙嘉诚多跪一刻,那么百官对年的痛恨也就加剧一分。

这是雍正的帝王心术,他们在做出什么重大的决策部署安排时一定会放出风声,尽可能的统一思想。如雍正所愿,现在的年羹尧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了,他只有紧紧抱住雍正的大腿才能幸免于难。可是狂妄的年羹尧已经迷离了,他再也看不到这一点了。

最后的疯狂

最后雨求了下来,人心更是站到了年羹尧的对立面,雍正自以为已经警醒了年。于是做出了他对年的最后一次试探,那就是可否裁军,可否缩减军饷,可否在年羹尧的西北四省推行“火耗归公”。

却没想到年羹尧竟然一一否决,连商量的余地也没留下。这无疑已经彻底终结了二人的情谊。要知道在和平年代,一个武将率领十万兵马,却不愿裁剪一人。每月从朝廷要饷银一百五十万,一文不能少,这如何不让皇帝疑心?更何况就连皇帝的新政,国家的国策(火耗归公)也被年以西北的官太苦为由给否了皇帝自然是杀心已起了,只不过要等一个借口和一个由头。

所以雍正派孙嘉诚随军,暗中监视年羹尧,而孙嘉诚无疑就是那个由头,因为雍正知道孙嘉诚一定会被年所杀。到那个时候,年羹尧被拿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上。


逆流时代


因为年羹尧没有政治智慧啊!他没有为君王解忧排难之心,其实他只需要换个说法就好:比如,1.西北处于平叛胜利的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一切政策不易突变,应当循序渐进.2.西北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平叛胜利的初级阶段,这是目前大清的国情所决定的,不会因为政策的变化而改变,目前只能顺应形势制订相应的政策,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至少目前政策50年不动摇!3. 适时开展西北大开发计划,改变西北财政,粮食不能自给自足的问题,这是百年乃至千年大计,关乎到大清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关键问题之所在,其余各省均应当对口支援建设,精准扶助。4.选用西北当地人才进行治理,外来的管理人才不能因地制宜且容易引起当地官员不满,导致局势不稳,当今一切应以维护西北稳定和四爷您的英明神武为核心!


歧路人1


先简单讲一下,雍正请年羹尧吃饭,提了哪三件事,年羹尧又是怎么回绝的。

第一件:军队和军费问题。

雍正:西北是不是还需要十万兵马?能不能裁减一些?每月一百五十万两的军需开支能不能再缩减一些?

年羹尧:不能再减。一百五十万两已经是最低的额度,理由是外敌还有可能东山再起。

雍正认为西北的外患解除了,让年羹尧继续统领十万大军,他心里不放心。



第二件:军费能不能在西北自行筹措,不要再向中央要银子。

雍正:那么这一百五十万两能不能在西北四省结局呀?不要朝廷再另外筹款了。

年羹尧:西北四省太穷,根本无法承担十几万大军的开支。

雍正自己每天吃素,朝廷勒紧裤腰带给西北筹集军饷。国库空虚,实在负担不起西北的开销了。


第三件:西北能否试行『火耗归公』的赋税改革?

雍正:朕准备在西北推行『火耗归公』,你看怎么样?

年羹尧:西北的官员吃了这么多年的苦,这刚过上几天舒心日子,还怎么能从他们嘴里掏食呢?

西北是朝廷的西北,不是年羹尧的。将军就做将军该做的事情,好好打仗。收买人心这种事情,不是将军该操心的。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雍正对年羹尧提的三件事都是商量的语气,而并非命令。至于年羹尧回绝的理由,虽然他有自己的小算盘,但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清军虽然打赢了罗布藏旦增,但并没有抓到叛军的首领。西北的威胁不是青海叛军,而是新疆的准噶尔。十万军队防御准噶尔的骚扰,本来就很捉襟见肘。

西北从康熙五十七年开始,就一直处在战争的最前沿。本来就是几个穷省,要靠中央的接济才能维持。再加上打了几年的仗,让西北四省自行筹措军费,很难。

至于推行火耗归公,从官员嘴里掏食,那就更不利于稳定了。老百姓拼了命的读书,本就是为了一己之私里,用十三爷的话说,不给点好处给官员,谁替你卖命?

用年羹尧的话说,臣知道皇上的难处,可是西北更难。这个难,是客观存在的。换了别人主持西北军务,也一样会跟朝廷要钱要粮。后来撤掉了年羹尧,换上岳钟琪,西北的局势反而更糟了。用雍正的话说,新提拔的人,还不如年羹尧呢。



由此也看的出来,治理这么大的国家,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年羹尧回绝雍正,从道理上讲,没有问题。但是,他也不是没有错。

他的错就在于,没有替主君分忧。毕竟朝廷没有钱,也是现实存在的问题。

作为臣子,如果不能替皇上分忧,那这个臣子就可以去死了。后来雍正革了年羹尧,一方面是他狂傲,不可一世;另一方面则是年羹尧站在了自己改革的对立面,严重的干扰了自己的新政。

至于年羹尧为什么敢狂妄,或者说年羹尧为什么敢在三件事上回绝雍正,反对新政。主要还是他认为自己有资本,雍正不敢动自己。

用弘历的话说,西北还离不开年羹尧。朝廷于公于私,都不能干鸟尽弓藏的事。

雍正新君登基,办的两件事都办砸了。自己昭告天下封诺敏为天下第一巡抚,结果发现是个乌龙事件;自己亲自认命张廷璐为主考官,结果主考官自己把考题泄露了。

很多人都在质疑雍正的执政能力,也在质疑他为什么冷落老十四。这个时候,年羹尧争了点气,替他打赢了西北的战事,堵住了这些人的质疑之声。


从某种意义来说,雍正和年羹尧是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尽管年羹尧作死,但他有这种作死的资本。后来雍正想处分年羹尧了,也没有直接动手。而是让马仔先上场(孙嘉诚),替他挣足了民心。

西方有句谚语:『上帝欲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不是我要收拾年羹尧,是年羹尧触犯了天意,我只有代天收拾他。


Mer86


在看《雍正王朝》,看到这一段时,我当时心里就在说:老年这情商,真是绝了,这是要将自己送上不归路啊。

雍正请年羹尧吃饭,是在西北大捷之后,雍正非常高兴,于是一道圣旨,要求年羹尧速速回京,雍正要好好的感谢这位得力干将。


而我们反观年羹尧回京,那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个画面:年羹尧一路回京可谓招摇过市,忘乎所以啊,有人说年羹尧这是咋的了,怎么能无脑到这个地步,其实,认真分析下,对年羹尧有如此表现,一点都不惊讶,年羹尧是谁?雍正的包衣奴才,更是雍正的小舅子啊,也就是说他与雍正的关系,不仅仅是普通的君与臣的关系,还有亲戚这层关系,再加上年羹尧不仅在当初雍正登上皇位上,给予不小的帮助,而回头看这次西北大捷,就凭这点,他就开始嚣张跋扈了,以至于出现了“进膳”“翻牌子”等这些大逆不道的行为。他自认为自己的功劳高,所以,他敢做这些大逆不道的事情。


说完年羹尧的背景,咱们在回到题目上来,雍正将年羹尧召回北京后,高兴啊,于是请年羹尧吃饭,可雍正高兴归高兴,这国家未来的日子走向,也需要雍正自己去把握,而此时此刻,正是雍正刚即位不久,国家还正处于不稳定的时候。于是在饭桌上,雍正问了年羹尧三个问题,可结局呢,我估计雍正都没想到,年羹尧会如此回答这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雍正问年羹尧,这西北胜利,还需要保留这十万大军吗?能不能这次回京就裁剪一些?


年羹尧干脆的回道:西北乃是重要关隘,人员不能减少。(好嘛,回答的真干脆)


第二个问题雍正问年羹尧,那这十万大军不能减,这个军饷方面,能否压缩一下,不用每月一百五十万两?


此时此刻可正是朝廷危难的时候,一个月一百五十万两,对于康熙朝末期,雍正朝初期来说,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这国家可不是你年羹尧一人在花钱,这国家可有着许多处需要花钱的地方,你年羹尧一人每个月要走一百五十万两,那留给其他地方没多少了啊。


我估计雍正原本想着,你不想裁人,那就压缩点军饷吧,可谁曾想,年羹尧回绝的又非常干脆:一百五十万两已是我提出的最低限额了。言外之意就是:我已经提的很低啦,我也为你雍正着想啦,这钱不能再低啦。


我估计此时此刻,雍正估计在想:我去,我没听错吧,连拒我两次?好像我是君,你是臣吧?


紧接着雍正来了个回马枪,人你不想裁,钱你不想减,你让我难做,我也让你难做一次:那你就考虑下能否从西北四省自己解决一下吧。

可谁曾想,年羹尧再次拒绝了雍正,我估计当时年羹尧心里想的是:反正我打赢了胜仗,那帮和我出生入死的弟兄们,我可不能辜负,不能裁掉他们,而且,这军饷可关系到我在大西北的实际生活,谁都知道,这虽说报的是每个月一百五十万两,可这一层层下去,到我大西北,指不定被刮去多少层呢。所以,人与钱我年羹尧不能松口,而至于最后一个问题,既然我都拒绝你雍正两回了,也不差第三回,索性也就拒绝吧:大西北穷不拉几的地方,我去哪儿搞到一百五十万呢,所以,我不搞。


可年羹尧只考虑到自己,没有考虑到坐他旁边的雍正,你试想:雍正是君,你年羹尧是臣,虽说与雍正有点亲戚关系,算是个皇亲国戚,可你终究是臣子,皇帝向你提出三个问题,你好歹也答应些吧,可谁曾想你居然一个都不答应。


那雍正会怎么想?虽说电视剧里没有体现这顿饭之后雍正的心理,但我估计当时雍正的心里应该是有无数只草泥马奔腾而过。


而年羹尧呢,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让雍正知道:这老年是要造反啊,他忘了谁是君,谁是臣了,他忘了这个国家是爱新觉罗家的了吧?


谢谢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们会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