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起源是什么?与汉人什么关系?是不是汉人?

生命潦草只能弯腰



125878215蜂獾


鲜卑人的起源与汉人并没什么不同,都是从住山洞的原始人类进化而来,同样有过“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终年围着篝火群居的生活。经过历史变迁,鲜卑人最终同汉民族融合,化蛹成蝶。所以,当代已经没有了血统纯正、严格意义上的鲜卑人了。但是,鲜卑人进入社会的文明时间,要远远落后于中原民族,经当代考古发现,已经确定了鲜卑人准确的发源地。


在东北大兴安岭林区的腹地,有一座安静的小城市,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它就是鄂伦春自治旗的首府阿里河镇。这里也是鲜卑族最原始祖先生活、繁衍后代的栖息地。距小城不远的山上有一片被茂密的白桦林掩映的山崖,半山腰有一个略成三角形的岩洞,当地人称之为嘎仙的神洞。仙洞就是鲜卑人祖先居住的家,置身附近,给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洞口距地面约20米,看上去非常陡峭,但是洞底却十分平坦,长度约100多米。洞里的空间相当开阔,并且有五层楼的高度。石洞的中央有一块很大的多边形石头,表面光滑而平整,看上去就是一大张石桌。四周有火烧烤过的痕迹。


考古工作者在石洞内进行发掘,发现了许多石器,这就充分说明,嘎仙洞远在石器时代有了人类繁衍生息的物证。经考证,洞里的原始主人就是鲜卑人。另外,关于这个洞名称的来历还有一个神话故事,内容和我国古代神话故事情节大同小异,无非就是一些英雄故事,这里不作叙述。

大约到了公元1世纪中叶,也就是中原地区的魏晋时期,拓拔鲜卑族诞生了一位开拓精神极强的酋长。有了他的领导,鲜卑族人果敢地走出山洞。正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铸就了后来统一中原的北魏王朝。拓拔鲜卑建立北魏王朝之后,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出现了宁静的太平盛世景像。



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即位后,萌生了祭奠先祖的意愿。于是派中书侍郎李敞奉天子之命,千里迢迢,返回他们魂牵梦萦的故乡。“用骏足(马),一元大武(牛),柔毛之牲(羊)祭奠先祖,昭告与皇天之灵”。

李侍郎不辱使命,跋山涉水四千余里,在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中找到了嘎仙洞,完成了祭奠仪式之后,命石匠用汉字在石洞的岩壁上刻下了210个字的祝文。这些字迹至今清晰可认,因此沉寂了2000多年的历史再一次展现在人们眼前,原来这就是鲜卑祖先居住的地方。

公元439年,太武帝灭了十六国中最后一个小国北凉,终于统一了北方。这样一直,在东晋灭亡的170年的时间里,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南北两个政权对立的局面。南朝先后更换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的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北朝”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俨然把自己当成了汉人,不但积极学习汉文化,而且受皇后冯清的影响大力推行汉制。所以,这时候汉文化已经融入了鲜卑族的血液和灵魂。既然他们“不拿自己当外人”,我国历史上也把鲜卑政权视为正统王朝。

公元581年,北周相国杨坚自立为帝,建立隋朝。从此鲜卑人的政权退出了我国古代历史的舞台,鲜卑族人逐渐融入汉民族。到了宋朝鲜卑慕容氏无望,鲜卑族像一滴水,融入了各民族沧桑变迁的茫茫大海。时至今日,鲜卑人已经不复存在,因为他们已经演化成为了汉人。


国史春秋


推荐中国人民大学魏坚教授的鲜卑突厥契丹起源概述,教授是个考古学家,长期在蒙古高原一带进行古墓保护性挖掘,并结合出土文物,骨骸以及史书分析,还是比较有依据的。

史书说鲜卑为匈奴冒顿单于所击败的东胡分支,同源为乌桓人,实际古墓发掘证实鲜卑一脉拓跋鲜卑起源于嘎仙洞,出土文物为原始氏族社会末期,头骨复原显示高颅骨方脸,与匈奴人同为蒙古人种之北亚分支,不过一个是游牧文明,一个是渔猎文明。

史书说拓跋部先迁至大泽(今呼伦贝尔湖)后入匈奴故地,于牛川大会达成军事联盟,十余万落匈奴遗民鲜卑化,实考古墓出土,人种仍为北亚分支,墓葬棺椁为头宽尾窄的典型鲜卑人形式,用具则既有匈奴人特色陶器,也有明显的鲜卑人标志的桦树皮器底,随葬饰品为鹿形。

后续相关考古发现,鲜卑人种构成和生活习俗与史书多有切合。人种先是纯北亚人种,后是北亚与东亚(既现代蒙古人种,黄种人)混合,头颅长度也趋于矮低化。生活上由渔猎转为两者混合,再转为半牧农耕,最后建国彻底形成农耕文化。

鲜卑人从进入史书的人少俗陋到立国掌权彻底汉化,从原始氏族到封建社会,不足500年,可以看出历代部族首领的强大能力和非凡远见,最后融入现今汉族,子子孙孙永远地扎根于中国大地。


alex4553675


民族这概念应该是南北朝期间形成的,原始社会人类以部落为单位,家天下后汉人以家族为单位,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就是这样世袭大家族,国则指天子分封爵位的诸候国,天子则为替天管理天下子民的代言人!

鲜卑族起源外兴安岭贝加尔湖畔的游牧民族,也就是当年苏武牧羊的那地,一部分鲜族先人们为生计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今山西大同一带,在挖掘的百魔崖洞石碑为据!

西晋八王之乱后,朝庭势衰,混居汉人中的羌丶氐丶羯丶凶奴丶鲜卑羽翼已丰,在江淮之北广袤纷纷割据立国,这就是五胡十六国,之后鲜卑人拓跋宏统一北方建立北魏,与司马睿建立的东晋开始了中国历史分裂最长的南北朝时代!

之后窃权的杨坚娶了鲜卑人独孤氏,隋炀帝扬广和姨兄弟李渊都有一半的鲜卑血统,皇族尚且如此交融,我想臣民们也少了融合,当时可分鲜卑人或汉人,而现在只能说是现代汉人的祖先之一!


皓玮冯建华


其实北方游牧民族都是夏朝后代,商东来一战灭夏,把夏大部分后代都赶到北方草原,商是军事帝国战争从来不断军力强大而且凶残无比,夏人基本不是被征服了就是被赶到了北方草原,而周自西向东偷袭商成功,商朝的灭亡让游牧民族得到了喘息,因为周朝崇尚礼不尚武,北方游牧民族得到了大发展,商亡后2百多年,犬戍就攻破镐京灭亡了西周,西周其实军事非常弱,北边一直被少数民族压制,南边也打不过楚人,这时就要说匈奴了,匈奴和东胡都是夏人后代,匈奴一度称霸草原,东胡当时勉强生存,而东胡就是后来鲜卑的祖先,匈奴与汉的生存之战失败后,这一场仗打了2百多年到匈奴灭亡,变成汉朝一分子,东胡族开始走上舞台,但先强大的是乌桓,但乌桓被曹魏击灭,鲜卑终于有了出头之日,但当时晋朝如日中天,如果不是晋朝自己玩残自己,鲜卑也只是晋的国民,鲜卑先于五族之乱,兴于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崛起于十六国,最终由拓拔焘统一北方,成为北朝之首,鲜卑一系盛极一时,但拓拔宏兴起归汉运动,鲜卑族与汉族开始融合,到唐时基本融入汉族了,最后的鲜卑是西夏党项人,最后被蒙族灭了皇族,党项平民基本被元朝算入汉族,匈奴东胡都是夏人后代,匈奴鲜卑基本上全成为汉族,汉族是大融合的结果,13亿汉族由历史上华夏2百多族融合而成的,是中华第一大族😊


龙天一马


鲜卑可以说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一个少数民族了,因为其深度参与中原政治,因此事实上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恐怕还要超过匈奴和蒙古等名气更大的少数民族。

鲜卑也是汉化最彻底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南北朝的北魏时代,多数鲜卑人移居中原,并改汉姓,因此这部分鲜卑人在唐朝时基本完全汉化,融入汉族之中。但当时慕容鲜卑中有一支迁到中国西北地区,后来建立了吐谷浑政权。这支鲜卑汉化程度很低,后来吐谷浑灭国之后,其族人中有一小部分可能成为了今天青海地区土族的祖先。




今天东北和新疆的锡伯族也被认为是一部分没有迁入中原的鲜卑族后裔,而锡伯族的族名和鲜卑都有可能是同一个词。而且不仅如此,现在的西伯利亚,有些历史学家也认为得名于鲜卑的族名,也就是说西伯利亚其实可能可以翻译成鲜卑利亚。所以鲜卑在现在基本上是汉族的一部分,另外土族和锡伯族应该也可以算鲜卑的后裔。



行云流水1437995


历史上作为名称的鲜卑人已经不存在了,直系后代只剩下达斡尔族一个了,至于锡伯族是不是?尚有争议!这个古代民族到哪里去了呢?基因分流了!蒙古族人,满族人,朝鲜人、哈萨克人、维吾尔人……当中都有,但绝大部分就混隐在今天的汉族人当,比如姓萧的、姓段的、姓刘的、姓李的、……,就连历史上隋朝和唐朝皇帝的身上也都存在着鲜卑人的血统。


放大镜43084


汉人在历史上是没有的民族!秦始皇是姓赵是吧。赵氏孤儿是不是历史?汉人的姓就是元朝形成把赵姓摆在第一位。因为,赵姓确实发展了不少姓氏!这对不对?所以,汉人不是汉族!契丹叫黑鞑靼!蒙语叫哈喇黑蛋。宋朝是契丹皇帝契丹民众国家!那就蒙古人叫他哈喇黑塔达!这就是形成了汉族!不明白就去查查看看!


自由人84173


《魏书》开篇就写了: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而《北史》的记载,基本继承了《魏书》

《晋书·载纪·慕容廆》载: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以为号···

现在能够得到共识的是黄帝确实出自有熊氏,那么北齐人主编的《魏书》与唐人主编的《晋书》、《北史》都基本采信了这一说法。不过《晋书》上还更进一步考证出,鲜卑人是东胡人之后。

而在更早的典籍《汉书·匈奴列传》当中,提及了燕将破东胡的事迹,也较详细的描述了冒顿单于东击东胡的事情。不过可玩味的是,汉书没有将东胡单独立传,用《汉书》自己的说法是,由于东胡战败,多年不通中国,于是没有多少记载。

在其后的典籍中,与鲜卑有关的比如《旧唐书·北狄列传》中契丹、奚国都居住在鲜卑故地,但没有说,他们就是鲜卑之后,应该是鲜卑南入中原以后,其他民族又占了这片土地放牧渔猎。

在这些较为可靠的典籍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脉络:鲜卑人出自黄帝,那么他们也是“根红苗正”的华夏族群。


但《魏书》这本史书,由于主编是北齐才子魏收所著,此人有才无德是出了名的,编写史书还收受贿赂,连主子高欢都看不下去了,让他悠着点。再加之北魏以鲜卑之身入住中原,要通知人口、疆域都比以前广大得多的外族土地和人民,不找点政治上的接口,也是不可能的。而《北史》虽然成于唐,而作者李延寿也是很有品德的史家,但李唐自身就有鲜卑血统,这也不好全信任之。

所以,参考国外汉学家的研究成果,就比较有意义了,至少相对客观,

在《剑桥中国史·秦汉史》这部鸿篇巨制当中,对于东胡的猜测是“···很可能是由一些游牧民族建立的部落联盟,包括乌桓和鲜卑”,而对|“鲜卑”的记载,该书写道“在整个后汉时期···许多部落地处边界之处,最后为鲜卑所同化,这是与汉代中国建立关系的最后的群体···”从这些较为严谨的外来巨制当中,又存在一种说法,即鲜卑,乃至其先祖东胡,不是哪一族一属而是一个部落联盟,里面包括有众多的族群存在。这种说法我个人认为是可以信任的。

那么鲜卑人的起源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个人的倾向于把中国典籍与国外的汉学成果结合一下。即鲜卑的上层统治阶层,很可能是华夏一脉分出去的,但到了当地,与当地的游牧部落融合,发展而成为了一个新的民族,这虽然在鲜卑的历史上,没有明文记载,但却在其他地方有着类似的明确记载,比如《史记·齐世家》中介绍,姜太公回到山东“因其俗,简其礼,同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就是上层依照华夏文明,而入乡随俗的明证,而在《史记·吴太伯世家》当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

这两条记载,都说明在中国周边的胡、夷之地,存在着这样的上下关系的族群,上层为华夏贵族之后,而子民来自当地。另外,《史记·朝鲜列传》也有极其相似的记载(就不多说了)。

另外,目前的考古成果当中,已经明确界定了“大鲜卑山”的位置——大兴安岭北段岭脊顶巅东麓。这个族群的发源之地,在东北确定无疑,随着族群的发展壮大(也许还有千年小气候变迁的影响),逐渐南移最终在辽东等近中原之地,发展为成熟的一个民族。

还有一个可能的旁证,在三星堆、金沙遗址当中,都发现了两类贵族,学者猜测一个是管理人神通道的巫师阶层,一个是军事贵族的武士阶层。两个阶层构成了共同进行政治管理的现象。这些都可以作为推测的参考资料。

综合这些,我可以结合中外的史料及考古发现,做如下的推测:鲜卑之先是由华夏民族,与东北、华北的少数游牧、渔猎部落共同衍生出来的一个民族的推测!!!

也就是说,鲜卑人自根上带有我华夏民族的印记和基因,也是我华夏民族的一脉,而到五胡乱华,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彻底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确切的说,融入到了汉族当中。这是无可怀疑的。

所以,讨论鲜卑人的起源,作为学术研究课题,是可以的,而且很有意义。但千万读者们不要有狭隘的民族观,今天有些民族自大狂,把汉夷分得那么清楚,这是典型的不学无术,还有些人居心叵测把汉夷分得那么清楚,那叫其心可诛。针对后一种情况,我想引用《剑桥中国史·隋唐史》当中,那些西方有良心,有责任的汉学家的一句话来回击这些人"中国传统的历史学把契丹、女真和蒙古人描述为闯入“中国人”领土的“外人”。然而,这是一个错误的简单化认识,应当将其永远的根除···"

连契丹、女真、蒙古都不算是外人,那么融入我华夏民族的鲜卑人,他还能是外人吗?

谢谢!


白玉飞猪671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北方崛起的一个游牧民族,鲜卑语属阿尔泰语系,文献记载,鲜卑人是“黄头白虏”,即黄头发白皮肤,和汉人不是一条路的。但是鲜卑和其他四胡不一样,他们奉南渡的晋政权为正朔,仰慕汉文化,他们统一其他四胡后,先把四胡鲜卑化,然后统一推行汉化。《晋史》对于这一点持肯定态度。可以说鲜卑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贡献是非常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