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机场建设助力城市起飞

以机场建设助力城市起飞

(上接A07版)

3 增加国际航班航线 提升宁波对外开放权重

近年来,武汉、长沙、厦门、乌鲁木齐等越来越多的国内二线城市新增了多条国际航线,国内外航空公司也纷纷加快在二线城市的布局。比如,最近发布的《武汉民航航线开发计划(2018-2020年)》提出,计划到2020年把武汉的国际地区航线增加到70条以上,基本建成重要的国际门户枢纽机场。宁波也可借鉴同类城市经验,考虑一定程度增加始发的国际航班、航线的数量,提高机场所有航班中,由大陆航空公司承运、宁波始发的国际航班的比例。

作为中国-中东欧国家“16+1”多边协定中首个设立经贸合作示范区的城市,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拓展中东欧合作是宁波提升新一轮对外开放水平的一大跳板。为此,需要从交通等多个层面入手,提升宁波空港国际功能,进一步加强与中东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联系。考虑到航班设置的必要性和长期收益回报等因素,建议有选择性地定向积极引进、培育面向东亚、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廉价中转航线,形成辐射东亚和“一带一路”沿线的航空网络。依托中国-中东欧国家“16+1”合作平台,尽早开通宁波到中东欧国家的定期直飞航线,为宁波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搭建好桥梁。

目前,上海、南京、杭州、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的机场大多已经实现了144小时过境免签,此举有效地带动了本地机场的客流量增加。建议宁波尽快争取落实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并与航空公司等单位联动合作,完善144小时过境免签联程产品,构建互联互通、方便旅客出行的航线网络。同时,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口岸功能的一体化,提高宁波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权重,促进本市旅游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4 构建全球航空货运枢纽 塑造宁波城市竞争优势

长三角地区机场分布邻近,客源同体的现实状况使得几乎每一座机场的辐射范围都与其周边机场互有交叉,因而各机场在客源争夺上竞争激烈,宁波机场有被边缘化的隐患。宁波机场周边机场密集,东有舟山机场,西有杭州萧山机场,南有温州永强机场,北有上海的浦东、虹桥机场。面对长三角地区城市间机场的激烈竞争,建议宁波充分利用自身外向型经济带来的巨大货邮量优势,坚持机场“客货并举”的错位发展战略。

2018年7月30日,圆通速递母公司——上海圆通蛟龙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宣布投资122亿元,在嘉兴机场建设全球航空物流枢纽,打造超级共享联运中心和商贸集散中心。另外,湖北省鄂州市也联合顺丰速运集团定址湖北鄂州,共建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助推形成武汉城市圈内航空客货双枢纽格局。

数据显示,逾四成的国内、国际快递业务集中在长三角区域。宁波地处长三角南翼,毗邻上海和杭州,背靠杭州湾大湾区,具备建设空港货运枢纽的先天区位优势。建议宁波机场尽快打造融合“实体物流+数字服务”的全球航空货运物流枢纽,立足长三角区域、辐射国内腹地、连接全球网络,为“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大湾区建设增添助力,以航空货运带动产业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帮助宁波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5 加快产业布局 释放临空经济未来活力

上海虹桥枢纽等实践表明,一体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对于城市发展具有巨大意义。宁波需尽快搭建空铁、空路等多式联运体系,完善宁波中心城市西部区域的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在长三角区域干线机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中抢占先机。

建议加快推进宁波西站空铁一体化,充分发挥机场枢纽作用,提高宁波城市西部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引导城市土地开发和应用向西转移。推动物流、会展、商务、高端制造业、信息服务等产业聚集临空经济区发展,填补宁波城市西部发展洼地,形成宁波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

同时,建议依层次加快产业布局、集聚以下几类临空产业,构建国际化、现代化、一体化、生态化发展临空经济示范区:

一是具有明显航空指向性的产业,包括直接为机场设施、航空公司和驻机场机构(海关、检验检疫等)提供服务的配套和后勤产业;航空运输和物流服务(冷链)产业;航空运输指向性明确的加工制造业(如航空物流辅助加工业、航空用具制造业等)。

二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技术精、产品附加值大,单位产品运费承担能力高等特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如半导体、数控与智能装备、海洋生物工程、纤维新材料等。充分利用航空运输,成为尖端技术产品“传送带的延伸”,放大经济效应。

三是延伸机场区位优势发展的服务业,如国际商务服务业、会展业、旅游、文化娱乐和金融保险业等。

四是以研发和管理为主的公司总部经济。利用临空经济区集聚效应和日臻完善的办公设施,汇集大量人力、物流、资金和信息。

目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已在梅山揭牌,建议下一步吸引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民航大学等院校加强与宁波合作,依托航空教育、空港资源,打造航空服务实训中心、航空飞行体验中心、航空发动机实训中心和航空实验室等平台。同时,密切与宁波本土零配件制造、精密仪器仪表制造等企业的合作,共同推进航空航天“产-学-研”合作产业链的构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