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曠世經略:如何讓沉淪的人夢中驚醒、重振雄風?

當一個人喪失志向和理想,最喜歡乾的事就是沉湎酒色。

每天醉生夢死,“暖風吹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忘記身邊的危險,忘記時光匆匆。如果沒人用大號鐵錘敲醒他,估計他一輩子都會這樣沉淪下去。遇到這樣的人怎麼辦?鬼谷子建議用“音樂攝心術”拯救他。

原文:遭淫酒色者,為之術;音樂動之,以為必死,生日少之憂。

譯文:遇到沉湎酒色,不能自已的人,用音樂感化、觸動他,讓他意識到這樣下去,必死無疑,使其因擔憂而醒悟。

對這類酒色之徒,鬼谷子提供的拯救方案是:用音樂感化打動這個人,讓他幡然醒悟,使他認識到這樣走下去是一條死路,從而置之死地而後生,激發其奮發圖強的信念和能量。有人或許會問,音樂不就是一種娛樂消遣的方式嗎,怎麼可能會有如此大的能量?看完下面這個案例你就知道了!

日本侵華期間,不少中國人沉湎在酒色之中,整天醉生夢死,不知亡國滅種的危險已迫在眉睫。在此形勢下,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鏗鏘問世,以慷慨激昂的旋律振奮著全國人民,讓每個中國人認識到“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從而在沉睡中驚醒,團結一致、抗擊外敵。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這首歌成為“八百壯士”孤軍營內鼓舞士氣的戰歌。1949年10月1日,該曲作為國歌在天安門廣場嘹亮響起。在旋律中,我們忘記酒色,忘記憂鬱,從此不再沉淪,堅定了前行的信念!鬼谷子認為音樂可以把人從沉淪中解救出來,此言果真不虛。現代社會有心理醫生以國歌等紅色歌曲治療抑鬱症,很有幾分道理。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樂是重要內容。周王朝建立“禮樂制度”,政治清明、民風淳厚,上下井然有序。《禮記·樂記》曰:“樂者,天地之和也”“禮樂順天地之誠,達神明之德,隆興上下之神。”古人認為樂能維持天地和諧,通達神明之境,對驅邪扶正、教化人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禮崩樂壞”,這就意味著天下大亂的時候到了。

西方同樣重視音樂對人心的感化功能。關於音樂,羅曼·羅蘭這樣評價:“音樂不是一種單純的消遣,它是鎮定靈魂的一種撫慰……要是一個人,聽了器樂美妙的和絃,或是聽了溫柔的歌聲,而不知道欣賞,不知道感動,不會從頭到腳地震顫,不會心曠神恰,不會超脫自我,那麼這個人的心就是不正的、醜惡的、墮落的。”你看,他認為音樂的作用已抵達靈魂的高度,能夠幫人鎮定心魂、超脫自我,把人從墮落的深淵拯救出來。當你沉湎酒色不可自拔的時候,當你患上憂鬱症難以排遣的時候,筆者建議去聽一曲音樂吧!音樂會帶你到一個美妙的世界,讓你獲得重生。

原文:喜以自所不見之事,終可以觀漫瀾之命,使有後會。

註譯:當我們用音樂喚醒一個人之後,還需要進一步用對方平時看不見的事情使他喜悅高興,讓他感受到生命的無限美好,產生全新的體會,從而對未來充滿希望。

舉個例子,小孩子每天沉迷於手機遊戲不可自拔,家長非常生氣地把手機沒收了,這個時候會出現什麼情況呢?小孩子肯定會陷入一種空虛絕望的狀態。

怎麼辦?要想辦法轉移他的注意力,可以帶他去遊樂城堡瘋玩、去田野漫步、去名山大川旅遊、去圖書館看書,等等,這一切的目的就是讓他知道世界上並不只有手機遊戲,還有更多豐富多彩的事物等著他去體驗。等他看到世界上的種種美好,必將體悟到人生的價值和奮鬥的意義。小孩子如此,大人亦如此,我們可將此鬼谷子心法運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