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席地而坐》絕望是年輕人無法擺脫的喪文化

2018年11月17日晚金馬獎落下了帷幕。

電影《大象席地而坐》獲得第55屆金馬獎六項提名獎,拿到最佳劇情長片、觀眾票選最佳影片和最佳改編劇本三大獎。此片還曾獲過68屆柏林電影節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

《大象席地而坐》絕望是年輕人無法擺脫的喪文化

在金馬獎頒獎典禮上,他的母親代他領了最佳改編劇本獎,他在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老師代他領了最佳劇情長片獎。

《大象席地而坐》絕望是年輕人無法擺脫的喪文化

《大象席地而坐》是胡波電影長片處女座也是他生前的最後一部作品。胡波出生於1988年,筆名胡遷,畢業於北京大學電影學院導演系。2017年10月12日自縊身亡,告別了這個世界,年僅29歲。

《大象席地而坐》絕望是年輕人無法擺脫的喪文化

《大象席地而坐》從一個陰沉的早晨講起。在北方的一座小城市,高中生韋布被粗暴的父親趕出家門,為朋友打抱不平時失手將校園惡霸推下樓誤傷。韋布的暗戀對象黃玲和已婚的副教導主任關係曖昧,只為逃避不理解自己且歇斯底里的母親。韋布的鄰居老金的兒子處心積慮想將其遺棄到養老院,因為他的房子是學區房。校霸的哥哥於成是一個街頭小混混,雖然在外面很厲害卻沒有一個真心朋友,且在家還要受制於父母,被心儀對象拒絕後勾搭了自己最好朋友的妻子,被最好朋友當場遇見並目睹朋友跳窗自殺。他們心裡只有一個願望就是去滿洲里看那頭席地而坐的大象。四個小時的故事向觀眾講述了四個人是怎樣一步步走向絕望的。整部電影灰沉沉,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一種喪的感覺。

《大象席地而坐》絕望是年輕人無法擺脫的喪文化

導演胡波的自殺沒有絕對的定論,最為被大家認可的說法是《大象席地而坐》的後期製作陷入僵局。胡波和王小帥的冬春影業產生了巨大的分歧,雙方想要的電影風格不一樣。胡波堅持自己將近4個小時的剪輯版本,但冬春影業怕觀眾和市場接受不了這麼長播放時間的電影,怕資金打水漂,胡波一度覺得自己將失去自己的這部作品。我想那時的胡波肯定是絕望的,那種

需要退步需要妥協的絕望,於是他選擇了離開。事情過去很久,在這件事上也許沒有誰對誰錯,但這個青年心裡的那種深深的絕望卻確實存在過。

《大象席地而坐》絕望是年輕人無法擺脫的喪文化

絕望,讓我想到了阿何的一篇文章《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有多少沒有動過輕生的念頭》,有多少年輕人在夜晚會被深深的絕望包圍產生輕生的念頭。

《大象席地而坐》絕望是年輕人無法擺脫的喪文化

在這個時代,喪文化已漸漸融入80後90後的工作生活中。在現實生活中失去希望,陷入頹廢和絕望的泥潭難以自拔的活著。高額的房費,不被認同的價值有時真的像蟲一樣啃噬著年輕一代的心理。在職場上為了保住手上的飯碗而不得不向一些所謂的權威和規章制度低頭,加班、高強度的工作、幹一些自己不想幹的事情更是常態。而出去創業的年輕人更是難上加難,沒完沒了的酒局和不得不拉下臉來求的人情。

《大象席地而坐》絕望是年輕人無法擺脫的喪文化

在生活中養育孩子的高額花費和看著父母日漸老去我們卻還得讓父母操心或選擇經濟上啃老。理想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們有時更像行屍走肉般活著,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真的想逃離,去滿洲里看那隻和我們一樣喪的席地而坐的大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