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毕业后,何处是归属?

博士生:毕业后,何处是归属?

众所周知,博士生居于国民教育培养体系顶端,是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提起博士生,学妹都是一脸崇拜,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探索真理的他们,可不要太厉害!

博士生:毕业后,何处是归属?

那么,博士生的毕业情况如何?毕业后的他们又会到哪儿去呢?好奇宝宝们请接着看。

中国博士生毕业情况

中国的博士数量自1978年后呈现爆炸性成长

在1978年,中国只有18位学生修习博士课程,但在那之后,每年的学生成长率平均都在24%,甚至在过去十年间达到前所未有的成长。

中国俨然是全球出产博士最多的国家,甚至已经超越美国,虽然国内是在文革后才恢复高考,过去十年来博士生的人数急剧增加。2002年仅有14,368人被授予博士学位,但在2005年人数成长将近2倍(27,677),到2010年更是比2002年足足增加了4倍之多(48,987)。

知识分子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无怪乎在经济飞快成长的中国,政府积极投入教育发展与改革。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据,2011年博士目标人数是125,153,几乎是前一年度的2.5倍。

博士生:毕业后,何处是归属?

过去十年全球出现博士数量爆炸式增长的现象,但这在大部分的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变成问题,因为学术单位的职位空缺无法吸收所有的博士,业界也无法负荷这个供给过剩的现象,结果这些博士们只好去做那些无法完全发挥他们能力的工作。

中国的状况并不严重,大部分的博士都能够在学术或产业找到适合的工作,国内快速发展的经济和随之而来的产能建设保障了就业机会。然而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博士素质以及对国内高等教育体系的不信任。

中国博士面对的是走向国际的困境,甚至在国内,拥有外国博士文凭被认为较具有优势,一些顶尖大学或单位的高级职位会要求国外的培训或博士后经验,造成年轻学者出国留学的热潮,可惜的是,许多人出去后在当地找到工作,就不回来了。这个恶性循环导致国内顶尖人才持续外流。

博士生:毕业后,何处是归属?

到了2017年,中国依旧是博士生的高产地区,产业界和博士生本身也会在这种格局中面临更多的挑战。

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博士生毕业后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和学妹一起看看吧。

博士生毕业去哪儿?

以最新公布的2014届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为分析样本,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高耀对博士生就业状况和特点进行定量分析和总体研判,得出以下结论:

1、除个别高校外,我国博士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普遍很高,艺术类和师范类高校灵活就业率普遍高于工科类高校;


2、在就业去向上,呈现东部研究型大学升学和出国“双高”态势;


3、在就业单位上,呈现向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集聚态势;


4、在就业地域上,具有明显的“属地就业”和东部就业特征等“溢出”效应;


5、在就业行业选择上,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等综合特征。

就业去向分布

根据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统计口径,可以将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分为升学(包括国内升学和出国留学)、签约就业、灵活就业和待就业四种类型

博士生:毕业后,何处是归属?

2014年代表性高校博士生具体就业去向分布

随着学术劳动力市场的日渐饱和,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均要求博士毕业生具有博士后工作经历,因此有相当比例的博士毕业生在国内或出国从事博士后工作。与此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博士毕业生选择出国从事博士后研究,比例最高的6所大学均位于东部发达地区。我国的青年千人计划等人才引进政策要求候选人具有国外留学经历,这是促使博士毕业生出国从事博士后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艺术类、师范类高校灵活就业率普遍高于工科类高校。例如,灵活就业率居于前列的高校有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而灵活就业率居于末位的有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浙江大学等。

签约单位性质分布

根据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统计口径及研究需要,将博士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具体分为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其他事业单位、医疗卫生单位、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其他企业)、部队以及其他(包括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等8种类型。

博士生:毕业后,何处是归属?

2014年代表性高校博士生签约单位性质分布

由图表可以看出:

(1) 财经、政法类高校博士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的比例显著高于工科类院校。例如,中国政法大学(26.35%)、西南财经大学(13.22%)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2.27%)的这一比例均显著高于其他工科类院校。

综合类高校进入党政机关的比例则呈现出“两个极端”趋势—— 一部分综合类高校博士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的比例相对较高,如人大、清华和厦大等高校;而另一部分综合类高校博士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的比例却极低,位列分析样本的最末端,如山东大学、浙大、中大等高校。

(2) 高校是吸纳博士生就业的一个主要渠道,平均一半以上的博士毕业生进入高校就业,但在不同类型的高校之间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师范类及部分综合类高校博士毕业生进入高校比例较高,而部分工科类高校这一比例相对较低。

(3) 大学中若设有医学院,则这些高校博士毕业生到医疗卫生单位就业的比例较高。如中山大学(47.69%)、上海交通大学(40.86%)、复旦大学(39.75%)等高校这一比例均较高。这反映了医学类博士招生规模比较大,也反映了医学类博士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其专业吻合度非常高。

(4) 企业是吸纳博士生就业的另一主要渠道。平均而言,约有近两成(18.34%)的博士毕业生进入各类企业工作,但博士生选择进入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类企业。

就业地域分布

根据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统计口径并结合研究需要,将博士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具体划分为北京、上海、广东、其他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等6种类型。

博士生:毕业后,何处是归属?

2014年代表性高校博士生就业地域分布情况

可以说,博士生就业地域分布呈现明显的“属地就业”特征。例如,北大、清华、人大等高校博士毕业生选择在北京就业的比例均超过50%;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博士毕业生选择在上海就业的平均比例也超过50%;西部高校博士毕业生绝大部分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这也从一个侧面再次印证了博士生具有“属地就业”的特征。

而东部高校博士生就业地域主要集聚在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北上广等特大型城市。

尽管博士毕业生就业的地域分布呈现出属地就业的特征,但同时其就业也呈现比较明显的“溢出”效应。由于中西部地区自身培养博士生的规模较小,因此这些地区也比较积极地从东部发达地区引进博士毕业生,而随着东部地区学术劳动力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相对饱和,很多博士也主动选择到中西部地区寻求发展,部分东部高校博士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甚至超过到中部地区就业的比例。

就业行业分布

受数据可获性限制,分析仅以国内6所教育部直属研究型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为例,对博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进行分析,就业行业划分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执行。

博士生:毕业后,何处是归属?
博士生:毕业后,何处是归属?博士生:毕业后,何处是归属?

2014年国内6所教育部直属研究型大学博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数据表明,教育、科研行业是吸纳博士毕业生就业的主体,说明我国博士就业行业分布与我国博士生培养目标基本相吻合。

综合类高校博士毕业生在政府机构、公共部门及社会组织等行业就业的比例较高,而工科类院校这一比例相对较低。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的这一比例分别为8.59%、10%和8.40%,而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这一比例分别为1.44%和1.34%。

而随着博士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展,博士生的职业选择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选择进入非学术性行业的比例也有所增加,但所占比例较小。

小总结

从就业去向分布来看,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博士生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且东部高水平高校博士毕业生进入流动站的比例相对中西部而言更高。

这从博士后基金资助情况可以反映出博士后规模和水平的区域差异,据不完全统计,西部地区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比例连续多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金申请人数逐年下降,难以有效发挥吸引博士后研究人员为西部等艰苦边远地区服务的作用,稳定西部地区博士后人才队伍成为国家面临的紧迫任务。

继续做大做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招生、资助和配套管理是未来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对西部地区在资助强度和资助规模上要适当倾斜,以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对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和辐射作用。

博士生:毕业后,何处是归属?

从就业行业和单位分布来看,尽管教育和科研行业依然是吸纳博士生就业的主体,但博士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各个领域,特别是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都非常需要博士毕业生发挥作用,这就需要高质量的博士生培养作保障,未来要继续探索博士生质量保障体系和治理体系,严把博士质量关。

从就业地域分布来看,总体而言,博士毕业生在毕业院校所属省份就业的比例一般都超过了50%,有的甚至接近70%,因此对省级政府部门而言,对博士生教育的投入是物有所值的。很多已有研究均表明,博士生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博士生教育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就高校层面而言,中西部高校自身博士生培养规模较小,其培养能力也相对较弱,这些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博士毕业生的区域流动倾向和“知识溢出”效应,加大引进博士人才的力度,提高教育水平。

- END -

本文来源:辫子先生、考博圈、中大青年等。图文整理自中青网、中国社会科学网、新浪教育。

博士生:毕业后,何处是归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