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畢業後,何處是歸屬?

博士生:毕业后,何处是归属?

眾所周知,博士生居於國民教育培養體系頂端,是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支撐。提起博士生,學妹都是一臉崇拜,遨遊在知識的海洋探索真理的他們,可不要太厲害!

博士生:毕业后,何处是归属?

那麼,博士生的畢業情況如何?畢業後的他們又會到哪兒去呢?好奇寶寶們請接著看。

中國博士生畢業情況

中國的博士數量自1978年後呈現爆炸性成長

在1978年,中國只有18位學生修習博士課程,但在那之後,每年的學生成長率平均都在24%,甚至在過去十年間達到前所未有的成長。

中國儼然是全球出產博士最多的國家,甚至已經超越美國,雖然國內是在文革後才恢復高考,過去十年來博士生的人數急劇增加。2002年僅有14,368人被授予博士學位,但在2005年人數成長將近2倍(27,677),到2010年更是比2002年足足增加了4倍之多(48,987)。

知識分子是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也無怪乎在經濟飛快成長的中國,政府積極投入教育發展與改革。根據教育部網站公佈的數據,2011年博士目標人數是125,153,幾乎是前一年度的2.5倍。

博士生:毕业后,何处是归属?

過去十年全球出現博士數量爆炸式增長的現象,但這在大部分的國家如美國和日本變成問題,因為學術單位的職位空缺無法吸收所有的博士,業界也無法負荷這個供給過剩的現象,結果這些博士們只好去做那些無法完全發揮他們能力的工作。

中國的狀況並不嚴重,大部分的博士都能夠在學術或產業找到適合的工作,國內快速發展的經濟和隨之而來的產能建設保障了就業機會。然而中國面臨的問題是博士素質以及對國內高等教育體系的不信任。

中國博士面對的是走向國際的困境,甚至在國內,擁有外國博士文憑被認為較具有優勢,一些頂尖大學或單位的高級職位會要求國外的培訓或博士後經驗,造成年輕學者出國留學的熱潮,可惜的是,許多人出去後在當地找到工作,就不回來了。這個惡性循環導致國內頂尖人才持續外流。

博士生:毕业后,何处是归属?

到了2017年,中國依舊是博士生的高產地區,產業界和博士生本身也會在這種格局中面臨更多的挑戰。

而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博士生畢業後又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和學妹一起看看吧。

博士生畢業去哪兒?

以最新公佈的2014屆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為分析樣本,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博士後高耀對博士生就業狀況和特點進行定量分析和總體研判,得出以下結論:

1、除個別高校外,我國博士畢業生的總體就業率普遍很高,藝術類和師範類高校靈活就業率普遍高於工科類高校;


2、在就業去向上,呈現東部研究型大學升學和出國“雙高”態勢;


3、在就業單位上,呈現向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集聚態勢;


4、在就業地域上,具有明顯的“屬地就業”和東部就業特徵等“溢出”效應;


5、在就業行業選擇上,逐漸呈現多元化趨勢等綜合特徵。

就業去向分佈

根據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統計口徑,可以將博士畢業生就業去向分為升學(包括國內升學和出國留學)、簽約就業、靈活就業和待就業四種類型

博士生:毕业后,何处是归属?

2014年代表性高校博士生具體就業去向分佈

隨著學術勞動力市場的日漸飽和,很多高校和科研單位均要求博士畢業生具有博士後工作經歷,因此有相當比例的博士畢業生在國內或出國從事博士後工作。與此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博士畢業生選擇出國從事博士後研究,比例最高的6所大學均位於東部發達地區。我國的青年千人計劃等人才引進政策要求候選人具有國外留學經歷,這是促使博士畢業生出國從事博士後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藝術類、師範類高校靈活就業率普遍高於工科類高校。例如,靈活就業率居於前列的高校有中央音樂學院、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而靈活就業率居於末位的有西安交通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浙江大學等。

簽約單位性質分佈

根據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統計口徑及研究需要,將博士畢業生簽約單位性質具體分為黨政機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其他事業單位、醫療衛生單位、企業(包括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三資企業和其他企業)、部隊以及其他(包括自由職業和自主創業)等8種類型。

博士生:毕业后,何处是归属?

2014年代表性高校博士生簽約單位性質分佈

由圖表可以看出:

(1) 財經、政法類高校博士畢業生進入黨政機關的比例顯著高於工科類院校。例如,中國政法大學(26.35%)、西南財經大學(13.22%)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12.27%)的這一比例均顯著高於其他工科類院校。

綜合類高校進入黨政機關的比例則呈現出“兩個極端”趨勢—— 一部分綜合類高校博士畢業生進入黨政機關的比例相對較高,如人大、清華和廈大等高校;而另一部分綜合類高校博士畢業生進入黨政機關的比例卻極低,位列分析樣本的最末端,如山東大學、浙大、中大等高校。

(2) 高校是吸納博士生就業的一個主要渠道,平均一半以上的博士畢業生進入高校就業,但在不同類型的高校之間呈現出顯著性差異:師範類及部分綜合類高校博士畢業生進入高校比例較高,而部分工科類高校這一比例相對較低。

(3) 大學中若設有醫學院,則這些高校博士畢業生到醫療衛生單位就業的比例較高。如中山大學(47.69%)、上海交通大學(40.86%)、復旦大學(39.75%)等高校這一比例均較高。這反映了醫學類博士招生規模比較大,也反映了醫學類博士畢業生從事的工作與其專業吻合度非常高。

(4) 企業是吸納博士生就業的另一主要渠道。平均而言,約有近兩成(18.34%)的博士畢業生進入各類企業工作,但博士生選擇進入國有企業就業的比例顯著高於其他類企業。

就業地域分佈

根據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統計口徑並結合研究需要,將博士畢業生就業地域分佈具體劃分為北京、上海、廣東、其他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等6種類型。

博士生:毕业后,何处是归属?

2014年代表性高校博士生就業地域分佈情況

可以說,博士生就業地域分佈呈現明顯的“屬地就業”特徵。例如,北大、清華、人大等高校博士畢業生選擇在北京就業的比例均超過50%;上海交通大學、東華大學和上海財經大學等高校博士畢業生選擇在上海就業的平均比例也超過50%;西部高校博士畢業生絕大部分選擇在西部地區就業,這也從一個側面再次印證了博士生具有“屬地就業”的特徵。

而東部高校博士生就業地域主要集聚在東部發達地區,特別是北上廣等特大型城市。

儘管博士畢業生就業的地域分佈呈現出屬地就業的特徵,但同時其就業也呈現比較明顯的“溢出”效應。由於中西部地區自身培養博士生的規模較小,因此這些地區也比較積極地從東部發達地區引進博士畢業生,而隨著東部地區學術勞動力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和相對飽和,很多博士也主動選擇到中西部地區尋求發展,部分東部高校博士畢業生到西部地區就業的比例甚至超過到中部地區就業的比例。

就業行業分佈

受數據可獲性限制,分析僅以國內6所教育部直屬研究型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為例,對博士畢業生就業行業分佈進行分析,就業行業劃分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執行。

博士生:毕业后,何处是归属?
博士生:毕业后,何处是归属?博士生:毕业后,何处是归属?

2014年國內6所教育部直屬研究型大學博士畢業生就業行業分佈

數據表明,教育、科研行業是吸納博士畢業生就業的主體,說明我國博士就業行業分佈與我國博士生培養目標基本相吻合。

綜合類高校博士畢業生在政府機構、公共部門及社會組織等行業就業的比例較高,而工科類院校這一比例相對較低。例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的這一比例分別為8.59%、10%和8.40%,而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這一比例分別為1.44%和1.34%。

而隨著博士生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展,博士生的職業選擇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選擇進入非學術性行業的比例也有所增加,但所佔比例較小。

小總結

從就業去向分佈來看,進入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成為博士生就業的一條重要途徑,且東部高水平高校博士畢業生進入流動站的比例相對中西部而言更高。

這從博士後基金資助情況可以反映出博士後規模和水平的區域差異,據不完全統計,西部地區博士後科學基金的資助比例連續多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基金申請人數逐年下降,難以有效發揮吸引博士後研究人員為西部等艱苦邊遠地區服務的作用,穩定西部地區博士後人才隊伍成為國家面臨的緊迫任務。

繼續做大做好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招生、資助和配套管理是未來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對西部地區在資助強度和資助規模上要適當傾斜,以充分發揮博士後制度對於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動和輻射作用。

博士生:毕业后,何处是归属?

從就業行業和單位分佈來看,儘管教育和科研行業依然是吸納博士生就業的主體,但博士畢業生的職業選擇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徵。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未來各個領域,特別是科技、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都非常需要博士畢業生髮揮作用,這就需要高質量的博士生培養作保障,未來要繼續探索博士生質量保障體系和治理體系,嚴把博士質量關。

從就業地域分佈來看,總體而言,博士畢業生在畢業院校所屬省份就業的比例一般都超過了50%,有的甚至接近70%,因此對省級政府部門而言,對博士生教育的投入是物有所值的。很多已有研究均表明,博士生教育與當地經濟發展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博士生教育對於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就高校層面而言,中西部高校自身博士生培養規模較小,其培養能力也相對較弱,這些高校應當充分利用博士畢業生的區域流動傾向和“知識溢出”效應,加大引進博士人才的力度,提高教育水平。

- END -

本文來源:辮子先生、考博圈、中大青年等。圖文整理自中青網、中國社會科學網、新浪教育。

博士生:毕业后,何处是归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