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代表三国时代的,不会是刘备,而是曹操父子!

刘备能成为那段历史上的“男一号”,得多亏了“编剧”罗贯中。如果没有罗贯中,刘备只能算是个不错的配角。其实自从《三国演义》问世以后,人们对三国那段历史的认识就模糊了,以为刘备就是那个时代的代表、是正统,甚至认为演义就是历史。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没有这部书,“三国”那段历史很有可能要比“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两个乱世还要让后人感到陌生。

真正能代表三国时代的,不会是刘备,而是曹操父子!

在演义里,刘备是位:重情重义、尊贤任能;恤兵爱民、百姓拥戴;心存汉室、力挽狂澜;奋斗终身、至终不渝的正人君子形象。就连整个书的名字《三国演义》中的“义”字,很大程度上也是在说刘、关、张兄弟三人结义之情的。有关刘备的典故更是家喻户晓,比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携民渡江、跃马檀溪、白帝托孤等等,都是关于刘备的佳话美谈。

真正能代表三国时代的,不会是刘备,而是曹操父子!

那么历史上的刘备真的如罗贯中描写的那样吗?只能说有些出入。以上所说的关于刘备的佳话,真实性也很大,历史上的刘备也是英雄,只不过在小说中有所夸大其词而已。其实刘备的身上也有曹操“奸”的一面,比如白门楼“一言杀吕布”、刘备率阿斗——收买人心、临终托孤,对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等,都可以反映出刘备的另一面。所以,后世之人常把刘备尊为“厚黑”学的大师。

真正能代表三国时代的,不会是刘备,而是曹操父子!

可是刘备并不是那个时代的主角。那真正的“男一号”是谁呢?当然是曹操。换句话说:曹操才是可以代表三国时代的“正统”。“建安”虽说是汉献帝的年号,但那却是曹操的时代。因为一提到这个年号,做事的人总是曹操。所以无论是从政制上还是从文学方面来说,曹操都是那个时代的象征。

真正能代表三国时代的,不会是刘备,而是曹操父子!

曹操当然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但很重要的一点,他还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文学家有啥用呢?用处大了。因为在那个时候,一个人的文学才能几乎就等同于他的政治才能。“文学”是当时衡量一个人才能的重要标准。还有,即便时代过去了、人已经不在了,但仍然能够长久影响后世的,很大一个方面就是这个人的文学贡献。通过作品,后人可以看到两千年前,人的心中在想什么。

真正能代表三国时代的,不会是刘备,而是曹操父子!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被贬低了的。但是,无论罗贯中如何贬低,也不能阻挡他代表那个时代的事实。曹操一直被认为是“奸”的代表,戏台上也一直把他的形象化成一个“白脸”。一提到白脸,人们就想到“奸”;一提到“奸”,大家自然就想到了曹操。这是就是人们从《三国演义》中得到的历史人物的文学形象,然后慢慢变成的老百姓心中的形象。

真正能代表三国时代的,不会是刘备,而是曹操父子!

真实的曹操并非如此。易中天先生说曹操曹操是非常“可爱”的。其实读读历史,还真有这感觉。曹操并没有民间流传、小说演绎的那么“坏”。其实曹操的心中,是始终想着天下和百姓的。从哪看出来的呢?在他的文学作品里,从中可以读到当时曹操的内心。来欣赏一首《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真正能代表三国时代的,不会是刘备,而是曹操父子!

这是曹操组织讨伐董卓联盟,结果联盟又四分五裂、各自为战之后,写的一首诗。从这首诗可以看出两千年前曹操当时的心情。也是通过这次联盟失败,曹操对世事、对人心看得更清楚了:哪里有什么“义士”,都只是扰乱天下的罪魁祸首罢了。同时,也是在看到百姓无端遭受兵灾之后的悲叹。自此,曹操的政治路线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真正能代表三国时代的,不会是刘备,而是曹操父子!

生逢乱世,人人各自为计,根本不把百姓放在心上。但是,曹操没有那么做,他从来没有故意伤害过百姓。每次打下城池,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安抚百姓。虽然没有像刘备那样“携民渡江”,但是作为一位政治人物,做的也算够了。

真正能代表三国时代的,不会是刘备,而是曹操父子!

所以在当时那个混乱局面,还能想到百姓的,只有曹操。曹操是乱世中的希望,既是天子的希望,也是百姓的希望。而当曹操在感慨天下兴亡、百姓受苦的时候,而刘备在感慨什么呢?刘备在感叹:奔波半生,日月蹉跎,老之将至,功业未建;刘表又在感慨什么呢?刘表在发愁:我的大儿子和小儿子,该传位给谁呢;袁绍呢?他在发愁:宝贝儿子的感冒啥时候能好啊!

以此来看,您说谁才有资格代表三国呢?

(简短小文,有感而发;只言片语,定有不足。道不尽沧桑历史,写不完兴衰长歌。旨在抛出砖石,引来无暇美玉。敬请留下您的文明评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