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瀋陽人說的都是東北官話和膠遼官話

咱說的都是東北官話和膠遼官話

瀋陽人說話特點:平翹舌不分6位 瀋陽人為保護東北方言發音

咱们沈阳人说的都是东北官话和胶辽官话

瀋陽市教育局為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發音人頒發證書-華商晨報記者 楊曉明 攝

“今兒天頭挺好,你來(三聲)哪呢?”78歲的那天祥對著電話說:“我來取(qiǔ)證書一會就回去,你還擱旮旯等我就行。”聽那天祥老人打電話,在座的人都笑了。

27歲的發音人張帆說:“這就是俺們瀋陽話的特點,就是這麼接地氣兒。”

昨日,瀋陽市教育局為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發音人頒發證書,歷時8個月採集地方方言和帶有地方文化特點的有聲語料工作已提交預驗收,並等待正式驗收。

6位瀋陽人為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發音

昨日,在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遼寧瀋陽漢語方言調查發音人證書頒發儀式上,記者瞭解到,一共有6位瀋陽人獲此榮譽,其中有兩位老人和兩位年輕人親臨現場。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土生土長的瀋陽人,父母以及配偶都是瀋陽本地人,並且沒有離開瀋陽超過2年以上。

78歲的那天祥說:“覺得拿到這個證書很榮耀,能把老祖宗的文化流傳下去,好事好事。”

1989年出生的瀋陽小夥張帆說:“影像錄製從穿半袖到穿棉服,錄了很長時間,不過我挺稀罕這事兒,我說話接地氣兒,代表瀋陽做這活兒手拿把掐,是挺光宗耀祖的。”

在20分鐘的講述中,60歲的葛桂芝講述了自己小時候的事兒,把瀋陽的地域風情,民俗的東西通過回憶展現出來。而且,像“不怕慢就怕站”、“女大十八變越變越好看”等俗語等也收錄其中。

90後女孩肖婉珍唱了一首《搖籃曲》,能表現東北話歌謠特點的內容也收錄其中。

很多人疑惑,發音人能代表東北話的特點,那麼,什麼話是東北話,瀋陽人說的是哪的東北話,瀋陽話有什麼特點?

昨日,記者現場採訪了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遼寧漢語方言調查點首席專家、中國刑事警察學院講師崔蒙,詳解東北官話的歷史淵源。

遼寧的方言為東北官話和膠遼官話

說起東北話的起源和形成,崔蒙介紹,東北話主要是受到河北話和山東話的極大影響。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北方方言相對比較單一,東北地區更是其中的典型。但實際上,東北地區的漢語方言不止是東北話一種。整個東北地區中,最主要的漢語方言為東北官話和膠遼官話,黑龍江還存在說北方官話的方言島。

東北地區的膠遼官話是由人口遷移形成的,山東移民通過膠東半島前往東北,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闖關東”,同時帶去了他們的方言。

這種人口遷移有以下幾方面成因:首先,清朝進入中原,使東北形成了人口稀少、土地荒蕪的狀態,成為山東人前往東北的契機。其次,山東半島人多地少,三面環海,山東人將東北地區看成更容易生存的好去處。第三,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一衣帶水,走海路前往東北十分便利。在這種背景下,山東移民過海前往東北,並沿海岸線北上。因此,在遼寧、吉林兩省的大連、營口、寬甸、桓仁、通化等地區形成了膠遼官話區。

遼寧在地理上與河北、內蒙古相接,與山東隔渤海相望。遼寧省內的漢語方言為東北官話和膠遼官話。2016年,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在遼寧設了6個方言調查點,分別為錦州、興城、瀋陽、遼陽、丹東和建平,其中錦州、興城屬哈阜片,瀋陽、遼陽屬吉沈片,丹東屬膠遼官話登州片,建平則更貼近河北方言。

瀋陽方言特點:平翹舌不分

那天祥老人的發音中有一個特點,所有的翹舌都發平舌音,而年輕人張帆的語音則是平翹舌比較混淆。

崔蒙說:“這也能反映出瀋陽話的一個歷史變遷。70多年前的語音和現在的語音是有一個演變的過程的。”

瀋陽市教育局高教處(語委辦)相關負責人稱,在語音方面,像“四、十、四十、十四、姓施、姓司”這樣的字詞,在瀋陽方言中區分起來比較困難。有的歲數大的人有的說“日頭”,有的說“意頭”。

在影音錄製的時候,提供出1000個字,1200個詞,平時的一些方言詞彙是普通話所不說的。崔蒙舉例說,如普通話說的:“天氣”,瀋陽方言叫“天頭”,“太陽”叫“日頭”,“葵花籽”叫“毛嗑”;“玉米”叫“苞米”;“膝蓋”叫“波稜蓋”;“鳥”叫“巧兒”;“手套”叫“手悶子”等。

“其實,像這種瀋陽方言詞彙很多很多,但很多人已經不說了,就像我自己都明白這些詞兒啥意思,但生活中也不會經常說起。”崔蒙說,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再說方言,覺得顯得沒文化,但這就是一種地域文化的傳承,不能被丟棄的。

崔蒙舉例說,有些語氣詞、嘆詞、擬聲詞也是瀋陽方言的一種,比如“黑不溜秋”、“花裡胡哨”一類形容詞生動化表達格式。有時候說“旮旯”、“蔫了”都是方言的一種。甚至語法方面,瀋陽方言中常用倒裝或追加句式,“十點了都”“回來沒呢,您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