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教育歧视电影《嗝嗝老师》再次画清弱势群与精英群的分界线

反教育歧视电影《嗝嗝老师》再次画清弱势群与精英群的分界线

既然九月是开学季,就要应景的聊聊关于“学校”的电影。 在这方面,近年来印度电影屡屡受到好评。究其原因,最根本是它抓住了作品传达的价值指向。

不管是《摔跤吧爸爸》还是《起跑线》,它们都如同一面时代的镜子,把观众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的东西拍出来。

反教育歧视电影《嗝嗝老师》再次画清弱势群与精英群的分界线

今年两部以现实主义手法拍摄的教育题材电影都非常好。从讲述如何拿到学区名额的《起跑线》到穷困生如何在名校立足的《嗝嗝老师》,反歧视的主题始终存在。尤其是《嗝嗝老师》背景剧情里,校长陪着老师从“9A班到9F班”走过,这处镜头把通过走的过程赤裸裸的把社会的等级划分展现出来。

电影开篇就明示了阶级是世袭属性,从一个人出生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如果不是这次意外的安排,或许这16个贫民窟的孩子进不入了这所学校,A班到F班提前为他们的人生进行了排名。

反教育歧视电影《嗝嗝老师》再次画清弱势群与精英群的分界线

第一眼看到《嗝嗝老师》的片名和海报时,以为是个美国片或是法兰西片的教育题材电影。当然,它与欧美片喜好突出阶层对立以外,还有所不同。

这部电影有明暗两个交替的叙事线,它在明线是以“身患图特氏综合症的纳娜玛图尔的经历为主,讲述了不惧世俗偏见,通过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一句优秀教师的故事”;暗线以贫富家庭之间的分化为主,反映了印度教育不公的现象,F班的学生通过在逆境下成长的经在,改变他们的人生。

反教育歧视电影《嗝嗝老师》再次画清弱势群与精英群的分界线

在很多热播电影中都往往会表现出对弱势群体的鼓励,进而展示人物的鲜明个性。

放眼以往的教育题材电影里,像《嗝嗝老师》这样有着特殊身体缺陷的人设确实震惊到了我。当然,片中拉妮玛赫吉的演技还是值得肯定的,无论何时讲课、开会、伤心等各种场合都会听见她无法控制“嗝嗝”的声音,这种声音不是带着喜感的打嗝声,而是洪亮清脆又随意的急促声。

电影没有着力去描述“恶人的偏见”,而是用冷静真实的情感去传递这种不言而喻的残酷。其实,我在看她前面去应征的镜头也多少有尴尬和不适。我甚至对在她坐在办公室说话时,耳边不时华丽丽的响起嗝声,充满不解。

她有那么多工作机会,为什么选择了坐台前老师?随着电影后面矛盾的加剧,前面铺垫真正打开了多层次的效果。

看到片尾她拄着拐杖出来的镜头,我的脑海中悄悄闪回到了“她小时候受到校长亲自的承诺,允许她像正常学生一样顺利完成学业”的画面,感受到了人性启蒙的意蕴。

这处剧情线与《起跑线》中,“穷人女仆的女儿竭尽全力挤入名流圈,却再也不给穷人上学的机会”的生存逻辑是相反的,内容上却同样震憾人心。

反教育歧视电影《嗝嗝老师》再次画清弱势群与精英群的分界线

自世界上有教育这回事以来,资源优劣的差距长期存在着,相信未来也大概会一直持续。尽管《嗝嗝老师》已经站在温和同情的角度来表现贫民窟孩子在学校的差距,但这16个孩子还是处于长期被忽略的状态。

通过纳娜玛图尔走访家里,印度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心理和新旧交替的时代差距浮现在画面上,有她们拿着桶抢水的瞬间、学生熟练的给洗车皮带的娴熟、那些挨着垃圾场的房间里亮起的灯光,老师的眼晴这才终于真正观察到了贫民是什么样子。一切玩世不恭、恶作剧的自卑感必然有着生活的根据,电影不是只讲故事,也不是要单纯的批判社会的现实,而是深入人物的生命,挖掘造成他们性格反叛的原因。

所以当镜头再度切回到“他们穿着与富家子弟一样的校服”时,你就会怀着不一样的心情来看待他们的本心,这一两处细节洞悉了他们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态度。

反教育歧视电影《嗝嗝老师》再次画清弱势群与精英群的分界线

与中国的教育题材电影不一样,《嗝嗝老师》在划分弱势群子女与精英群子女分界线时,虽然毫不隐晦的展现了他们被阶层挤压的性格,但他们对这个社会的反抗是把自己从悲剧的角度拔走。

不论是差成绩还是差家族条件,无论是任性的闯祸还是被人栽赃,它都是人物为了要克服“先天不公平”做准备的。

电影的最后,当所有学生列队送别纳娜玛图尔时,每个人的面容都进行了一一的对比,他们之中终于有人打破了贫民和精英的差距。教育的内部结构随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侧面反映了社会有贫民与精英的差距,学生没有。

如果群体之中有差距,那是人的内心差距。在我看来,《嗝嗝老师》不仅表现了F班学生生活方式和背景的困境,也通过一波三折的精神洗礼让老师和学生共同找到了生命的出口。

在影片内容之外,《嗝嗝老师》通过现实风格的表达推动了社会对公平教育的重视 ,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感受到:“公平教育之下,人人皆有可能”。

反教育歧视电影《嗝嗝老师》再次画清弱势群与精英群的分界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