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教育歧視電影《嗝嗝老師》再次畫清弱勢群與精英群的分界線

反教育歧视电影《嗝嗝老师》再次画清弱势群与精英群的分界线

既然九月是開學季,就要應景的聊聊關於“學校”的電影。 在這方面,近年來印度電影屢屢受到好評。究其原因,最根本是它抓住了作品傳達的價值指向。

不管是《摔跤吧爸爸》還是《起跑線》,它們都如同一面時代的鏡子,把觀眾與這個時代緊密相連的東西拍出來。

反教育歧视电影《嗝嗝老师》再次画清弱势群与精英群的分界线

今年兩部以現實主義手法拍攝的教育題材電影都非常好。從講述如何拿到學區名額的《起跑線》到窮困生如何在名校立足的《嗝嗝老師》,反歧視的主題始終存在。尤其是《嗝嗝老師》背景劇情裡,校長陪著老師從“9A班到9F班”走過,這處鏡頭把通過走的過程赤裸裸的把社會的等級劃分展現出來。

電影開篇就明示了階級是世襲屬性,從一個人出生開始就已經註定了。如果不是這次意外的安排,或許這16個貧民窟的孩子進不入了這所學校,A班到F班提前為他們的人生進行了排名。

反教育歧视电影《嗝嗝老师》再次画清弱势群与精英群的分界线

第一眼看到《嗝嗝老師》的片名和海報時,以為是個美國片或是法蘭西片的教育題材電影。當然,它與歐美片喜好突出階層對立以外,還有所不同。

這部電影有明暗兩個交替的敘事線,它在明線是以“身患圖特氏綜合症的納娜瑪圖爾的經歷為主,講述了不懼世俗偏見,通過不懈努力,最終成為一句優秀教師的故事”;暗線以貧富家庭之間的分化為主,反映了印度教育不公的現象,F班的學生通過在逆境下成長的經在,改變他們的人生。

反教育歧视电影《嗝嗝老师》再次画清弱势群与精英群的分界线

在很多熱播電影中都往往會表現出對弱勢群體的鼓勵,進而展示人物的鮮明個性。

放眼以往的教育題材電影裡,像《嗝嗝老師》這樣有著特殊身體缺陷的人設確實震驚到了我。當然,片中拉妮瑪赫吉的演技還是值得肯定的,無論何時講課、開會、傷心等各種場合都會聽見她無法控制“嗝嗝”的聲音,這種聲音不是帶著喜感的打嗝聲,而是洪亮清脆又隨意的急促聲。

電影沒有著力去描述“惡人的偏見”,而是用冷靜真實的情感去傳遞這種不言而喻的殘酷。其實,我在看她前面去應徵的鏡頭也多少有尷尬和不適。我甚至對在她坐在辦公室說話時,耳邊不時華麗麗的響起嗝聲,充滿不解。

她有那麼多工作機會,為什麼選擇了坐檯前老師?隨著電影后面矛盾的加劇,前面鋪墊真正打開了多層次的效果。

看到片尾她拄著柺杖出來的鏡頭,我的腦海中悄悄閃回到了“她小時候受到校長親自的承諾,允許她像正常學生一樣順利完成學業”的畫面,感受到了人性啟蒙的意蘊。

這處劇情線與《起跑線》中,“窮人女僕的女兒竭盡全力擠入名流圈,卻再也不給窮人上學的機會”的生存邏輯是相反的,內容上卻同樣震憾人心。

反教育歧视电影《嗝嗝老师》再次画清弱势群与精英群的分界线

自世界上有教育這回事以來,資源優劣的差距長期存在著,相信未來也大概會一直持續。儘管《嗝嗝老師》已經站在溫和同情的角度來表現貧民窟孩子在學校的差距,但這16個孩子還是處於長期被忽略的狀態。

通過納娜瑪圖爾走訪家裡,印度幾千年積澱下來的傳統心理和新舊交替的時代差距浮現在畫面上,有她們拿著桶搶水的瞬間、學生熟練的給洗車皮帶的嫻熟、那些挨著垃圾場的房間裡亮起的燈光,老師的眼晴這才終於真正觀察到了貧民是什麼樣子。一切玩世不恭、惡作劇的自卑感必然有著生活的根據,電影不是隻講故事,也不是要單純的批判社會的現實,而是深入人物的生命,挖掘造成他們性格反叛的原因。

所以當鏡頭再度切回到“他們穿著與富家子弟一樣的校服”時,你就會懷著不一樣的心情來看待他們的本心,這一兩處細節洞悉了他們仍然沒有放棄自己的態度。

反教育歧视电影《嗝嗝老师》再次画清弱势群与精英群的分界线

與中國的教育題材電影不一樣,《嗝嗝老師》在劃分弱勢群子女與精英群子女分界線時,雖然毫不隱晦的展現了他們被階層擠壓的性格,但他們對這個社會的反抗是把自己從悲劇的角度拔走。

不論是差成績還是差家族條件,無論是任性的闖禍還是被人栽贓,它都是人物為了要克服“先天不公平”做準備的。

電影的最後,當所有學生列隊送別納娜瑪圖爾時,每個人的面容都進行了一一的對比,他們之中終於有人打破了貧民和精英的差距。教育的內部結構隨著個人的理想而改變,側面反映了社會有貧民與精英的差距,學生沒有。

如果群體之中有差距,那是人的內心差距。在我看來,《嗝嗝老師》不僅表現了F班學生生活方式和背景的困境,也通過一波三折的精神洗禮讓老師和學生共同找到了生命的出口。

在影片內容之外,《嗝嗝老師》通過現實風格的表達推動了社會對公平教育的重視 ,相信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會感受到:“公平教育之下,人人皆有可能”。

反教育歧视电影《嗝嗝老师》再次画清弱势群与精英群的分界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