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龙的书拍成电视剧后反响都一般?

蕙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古龙之于金庸,相当于南派三叔之于天下霸唱。古龙的武侠小说内容悬疑诡谲,语言风趣个性,但小说经常出现前后矛盾,甚至虎头蛇尾,总结来说,就是很好看,很吸引人,但是谜团太多,看完总觉得少点什么。

古龙的小说改编成电视的,没有一部是尊重原著的,除了张智尧的楚留香后传好一点,但这版电视改编的不是楚留香系列最经典的铁血传奇三部曲,而是续作,本身故事性就和铁血三部曲无法相提并论,所以电视影响也不大。个人认为,古龙絮絮叨叨的禅机式对话照搬到电视里恐怕也让人有点烦。




金庸的小说内容结构庞大,语言底蕴深厚,小说完成度特别高,每一本小说就是一个完完整整的故事,有头有尾,就像三国演义从汉末说起,金庸的小说很多也是也铺垫很长段落以后才出现男女主人公,但是读后真是意味深长。

相反金庸的书改编成电视一般都很尊重原著,尤其是张纪中的天龙八部,绝对是精品中的精品,是金庸钦点的版本,个人认为最值得称道的是赵季平的配乐,堪称完美(其实这版配乐是张纪中照搬的电视剧关西无极刀的配乐,也是他自己的作品)。





那为什么说到南派三叔和天下霸唱呢,因为他们的关系和古龙金庸的关系太像了。盗墓笔记好看不好看?特别好看,恐怕是我看过的最吸引人的小说之一,但是缺点也特别明显,主要就是坑太多,完成度不高。鬼吹灯虽然悬念设置和讲故事的水平没有盗笔吸引人,但完成度特别高,很完整。体现在电视上,就是根据盗墓笔记改编的网剧和电影都是bullshit,而网剧鬼吹灯和寻龙诀却很好看,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南派三叔的品控能力太差,天下霸唱呢就特别珍视自己的作品,不管是书还是改编作品,都会进行品质把控。


最后,我认为,古龙的早逝也算是一个因素。


我是真的手工作坊


因为古龙和金庸根本不在一个档次!首先,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传 > 神雕侠侣 > 倚天屠龙记,部部经典,环环相扣,还有奇书《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更是被武侠迷奉为经典。其次,金庸的书是一部传奇,其中汇聚武术、音律、宗教、历史、天文、地理、医学、各种杂学等等,无一不精,无一不详。第三,金庸的书都有历史背景,很巧妙的将历史人物融入,读起来引人入胜,且经得起推敲。第四,无论武学还是亲情、爱情、友情,无一不写到极致,无一不完美诠释,可谓登峰造极。第五,颠覆了传统武侠小说一味将打斗、血腥、猎奇作为吸引读者的手段,金庸的书在精彩的故事情节之外,着重强调了‘侠之大者’这个中心思想,这是极其难得的。第六,金庸博古通今、笔锋犀利,在他的书中,引经据典、诗词歌赋,无一不用到巅峰。第七,创造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金庸的书里往往一个情节、一个段落一个人物,就可以成为经典,甚至拍成电影,这种例子不胜枚举。终上所述,试问天下谁与争锋?!


妙弹


原因第一点:古龙的武侠小说注重艺术感,金庸的讲究仪式感。

艺术感不好拍,仪式感只要技术特效到了,满满的!还不理解咱拿一例子来说:

古龙最经典的小李飞刀,李寻欢!相信大家不陌生吧?那好,请问李寻欢的飞刀有多厉害!百晓生兵器谱第三,小李飞刀,例不虚发。如果给你当导演,这两句话你能演出多少内容?打架开始,嗖!结束!

还有陆小凤,叶孤城,西门吹雪,沈浪,萧十一朗等等,你记得他们的牛逼,那你能说出他们都有啥招不?

有,就一招!无招胜有招!很多豪杰出场设定就是天下第一,不用打,眼神就能杀死人!来,怎么演出观赏性?

你再看金庸先生是怎样描述高手的,七公的降龙十八掌,九阴白骨爪,张无忌乾坤大挪移,等等,段氏六脉神剑,独孤求败独孤九剑等等,每一种绝学都是功法套路,打起架来天地色变。动不动就大战三百回合。人家古龙的大侠出招就要你命。完全两种风格。当年电视屏幕上乔峰的那几招要按到今天的3D电影里,简直屌爆了有木有!

原因第二点:人物形象,古龙笔下的大侠往往天生完美,读起来过瘾,但拍成剧给人的角色代入感不强,而且古龙笔下的英雄大多是集美酒美色加身,天生浪漫,自信,出场高调过头,掩盖了后续的情节,虎头蛇尾,怎么拍。而金庸小说里的大侠,基本都是从默默无闻一步一步爬上来的,越往后越精彩,这样的剧情更符合多数人的胃口。

原因第三点:古龙是身在江湖,写江湖。从混黑社会到创作小说,实打实的酒鬼一名,风流才子一个。创作的武侠可以说是他的个人写照。而金庸是身在江湖外去写江湖,天生就带着才子基因,穆旦,徐志摩,琼瑶都是他亲戚,文学造诣极深,他的作品文字相当华丽。

所以,从创作水平来讲,金庸的作品更受欢迎,但古龙出品的武侠倒也颇得人心。只是要拍剧的话,金庸的剧本会更适合这个商业时代的需求。


爱游戏JOKER


古龙的作品良莠不齐 质量相差太多 拿好的说 陆小凤系列 楚留香系列 小李飞刀系列 武林外史 绝代双骄 大旗英雄传 浣花洗剑录都不错 但全部有一个共同点:烂尾!往往开局,甚至全书四分之三都精彩绝伦,却越往后越食之无味。拿比较出名的楚留香系列来说,前三部可谓大家风采,让人读得欲罢不能,剧情也是一波三折悬念丛生,文笔更是丰富饱满,一个个人物性格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可从桃花传奇开始写作风格明显变了,感觉更多的是在拼凑情节;这只是好的几部作品,还尚有瑕疵,那些质量相对不高的就更不用说了

金庸的就大不一样,往往开篇无趣甚至枯燥,但后面越来越好看 越来越精彩 结局更是大气磅礴 催人泪下 不多说了先吃饭 手机打字好累


Aaron31116701


“天涯远不远?”

“不远!“人就在天涯,天涯怎麽会远?”

“明月是什麽颜色?”

“是蓝的,就像海一样蓝,一样深,一样忧郁。”

“明月在那?”

“就在他的心,他的心就是明月。”

“刀呢?”

“刀就在他手!”

“那是柄什麽样的刀?”

“他的刀如天涯般辽阔寂寞,如明月般皎洁忧郁,有时一刀挥出,又彷佛是空的!”

“空的?”

“空空蒙蒙,缥缈虚幻,彷佛根本不存在,又彷佛到处都在。”

“可是他的刀看来并不快。”“不快的刀,为什麽能无敌於天下?”

“因为他的刀已超越了速度的极限!“

“他的人呢?”

“人犹未归,人已断肠。”

“何处是归程?”

“归程就在他眼前。”

“他看不见?”

“他没有去看。”

“所以他找不到?”

“现在虽然找不到,迟早总有一天会找到的!”

“一定会找到?”

“一定!”

这是《天涯明月刀》的开头。



不打农药的橙子


如果你眼光高一点,往往会认为所有武侠剧都不如原著。不过金庸小说的改编剧,即使神不似,起码有不少做到了形似,可近年来古龙小说的改编剧,基本成了烂剧大全。如果你要找像点样子的古龙剧,甚至要追溯到梁朝伟和吴岱融版的《绝代双骄》。

为什么会这样?首先跟古龙小说的风格有关。金庸小说要拍成电视剧,往往因为其宏大架构、超长篇幅和纷繁人物,必须要做减法。人物方面,桃谷六仙变成桃谷四仙算是经典段子。情节上更是要删减,不然几十集的容量根本拍不完。

但古龙呢?他的作品大概分为四个阶段,区别明显。早期作品多半是模仿之作,而且模仿对象还是卧龙生和诸葛青云之流,加上古龙任性,许多作品烂尾,实在不值一提。中期作品仍是模仿金庸式的宏大江湖,格局比前期作品强得多,如《绝代双骄》、《浣花洗剑录》、《大旗英雄传》等,客观来说,这段时期的作品从文学性上来说比不上此后,但却是古龙作品最适合改变的,因为江湖格局宏大,兼具情节奇诡。

之后,古龙以《风云第一刀》的“小李飞刀”开创了自己的时代,《欢乐英雄》、《萧十一郎》、《流星·蝴蝶·剑》等经典作品纷纷涌现。后期的古龙作品,风格延续过往,只是水准有所下降,当以《三少爷的剑》和《白玉老虎》为转折点。

但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古龙独创的散文诗体和短句风格。这种特质会带来相当的阅读快感,却很难在电视剧上完美呈现。同时,小江湖、少人物的格局,也使得这些作品很难在电视剧里铺陈。说白了,越是古龙的好作品,越不适合拍电视剧。


叶克飞


没有一般啊,举个例子,郑少秋的《楚留香》一上映,万人空巷。对于80后来说,这部剧简直就是最青春的回忆,这部剧拍了好多部。


香帅传奇在台湾中视播出,成为当年台湾收视之冠,并被香港亚视重金引进。当时在亚视播放时候的主题曲就是留香曲。

随后,香帅传奇被内地引进播放,在各地收视率屡创新高。1997年《香帅传奇》在上海播放,名列当年上海收视率第四名,收视率第三名亦为郑少秋主演的剧集《笑看风云》。(当年收视前两名为上海方言剧《孽债》和《何须再回首》)。

还有后来的《萧十一郎》,也是承载了多少人的青春记忆的片子,同样是改编自古龙小说的电视剧。《陆小凤》、《武林外史》、《天涯明月刀》、《流星蝴蝶剑》、《小李飞刀》、《飞刀又见飞刀》都是经典。


另外,我来分析之所以有古龙的电视剧反响一般感觉的原因,一是古龙死的太早,很多人对他没有了印象,缺少了对他的联结感。


二是他的作品没有金庸那么体系感十足,人人都能说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却单单说不出古龙的作品到底有哪些,只能零星的说出那么几个。


三是金庸作品普通观众的认知度高,翻拍起来有市场有得赚,商人们正是看到这一点,从作品诞生的几十年以来,翻拍就没有停止过,说有些片子被拍的烂大街也不为过。


四是古龙小说架空历史,纯武侠世界的感觉毕竟只有少数派真正的去欣赏,侠客来自江湖,最后归处还是深不可测的江湖,没有给观众明确的心灵导向。我有段时间迷上了70年代的邵氏电影,看了几十部,大部分都是古龙作品,而且有些电影直接编剧就是古龙。而金庸小说历史感强,充满家国情怀,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得到的认同感自然更强。


五是古龙每部小说都是独立的存在,虽然有些小说里人物名称是一样的,但只是简单出场,并没有过多参与剧情,就像《天涯明月刀》的傅红雪会出现在《三少爷的剑》里。金庸多部小说有很强的延续性,就像《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与《倚天屠龙记》,这种延续性是直接的,错失一环,另一环也就无法进行。

最后,古龙小说适合拍成电影,金庸小说适合电视剧。

综上


葱白一娱



武侠小说金庸和古龙的大部分都看过,梁羽生和温瑞安的也稍有涉及,我简单的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意境。举个例子,我最喜欢的武侠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的开篇:

冷风如刀,以大地为砧板,视众生为鱼肉。 万里飞雪,将苍穹作洪炉,溶万物为白银。 雪将住,风未定,一辆马车自北而来,滚动的车轮碾碎了地上的冰雪,却碾不碎天地间的寂寞。 李寻欢打了一个哈欠,将两条长腿在柔软的貂皮上尽量伸直,车箱里虽然很温暖很舒服,但这段旅途实在太长,太寂寞,他不但已觉得疲倦,而且觉得很厌恶,他平生厌恶的就是寂寞,但他却偏偏时常与寂寞为伍。    人生本就充满了矛盾,任何人都无可奈何。

怎么拍? 敢问那位大导演能够拍出如此苍凉亘古的寂寞? 金庸的按部就班就行 ,17版的《射雕英雄传》基本不做改动,就收获了一片好评。而电影《三少爷的剑》只有开头稍微有点古龙的神韵,后面就让我啼笑皆非。

其次是招式。古龙小说中最讲究的是气场,正邪分明,西门吹雪和叶孤城决战紫禁之巅,剑法的高低已经不重要,而“小李飞刀,例不虚发”,胜负往往就在一招之间。如果你在电视里看到李寻欢和上官金虹打斗几十回合,肯定看不下去。

第三是对话。古龙小说中废话不少,但对话极有讲究,往往是绵里藏针,暗藏机锋。黄蓉这样的角色你是决计看不到的。

最后是历史背景。这个其他人谈的很多,我就不啰嗦了。

个人偏爱古龙,他的小说基本看过了,但由他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和电影是真的看不下去。反倒是《新龙门客栈》《双旗镇刀客》等极少几部电影让我刮目相看,仿佛看到了古大侠小说中的影子。

有点吹毛求疵了。


怪兽小王



首先,金庸对人物的师承来历写得非常清晰。比如郭靖一开始由江南七怪传授武功,期间偶遇全真教的道士马钰学了全真教的气功,后来遇见丐帮掌门洪七公,一是这小子运气好,也是黄蓉嘴皮子会说,加之厨艺不错,所以七公传给了降龙十七掌的前十几掌,后来又补全了後几掌。在桃花岛时,老顽童周伯通骗他学了九阴真经、又学了空明拳和双手互搏。

古龙就不是这样,比如他写李寻欢飞刀厉害,但是哪个门派的,谁传的,怎么练的,练了多久,都没说。

另外,金庸的武侠小说建立了一个庞大完整的武侠体系。差不多几本书看下去,就很清楚武林主要几大宗派,怎么开创,代代又有什么厉害人物。这个和上一点是有联系的。对古龙小说还没做到通览,不敢肯定,但是就我所知,这个和古龙也不同。

​​
还有,金庸的武侠小说取材历史,联系历史,甚至频繁有历史人物出镜,这个写作特点和我之后要提到的金庸的写作风格也有关。比如射雕英雄传的成吉思汗,更明显的还有鹿鼎记,很多人说鹿鼎记的暗线就是康熙盛世。在金庸小说中,历史既是背景,也是情节推动,书中人物亲身参与、见证、甚至左右着历史,或者被历史做左右,书中人物的人生观和最终的命运,也和时代紧密联系。比如郭靖曾见证过蒙古大军屠城,这个和他后期“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思想是有紧密关联的,所以才会有后来的殉城,不得不说,他身处的时代和他的个人际遇决定了他的思想,进而又决定了他的命运。



写作手法来说,
差别太大,完全不同,古龙当年写作据说是按行付钱的,结果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他特殊的文字风格。金庸的手法很有古文底蕴,所以他写历史背景的东西不是不犯错,但是就文字上到底驾重就轻。
嗯,放一段感受一下。‘

​很经典,也很多段。
金庸小说比如 天龙八部的第一章叫 青衫磊落险峰行
再比如《神雕侠侣》

​情感表达,
个人感觉,金庸是,虽然也有写作主旨,比如鹿鼎记很重要的立意是,借韦小宝来反面讽刺官场甚至为人处世之间的虚伪狡诈,某种程度上有点类似“雪隐鹭鸶飞始见, 柳藏鹦鹉语方知。”但是他中间有意无意也会表露出很多人世间的其他情感,比如小玄子和小桂子之间的感情还有放一段倚天屠龙记中心爱的段落。


殷离这一段,实在很触动人心,很显人生洞见和经历。但是退一步说,这个洞见,助推了情节(否则张无忌可能还要和殷离在一起),也是作者有意无意的一个情感流露点。
金庸的情感表述,一方面自然要借力于复杂、好看、体系完美的情节,另一方面也会被情节束缚,金庸构造一个完整的体系,就是所谓的“戴着镣铐跳舞”。架构分明,舞姿动人。


秦视点


根据古龙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武林外史》在荧屏上不声不响地播完了。金庸、古龙是新派武侠小说双峰并峙的大人物,可他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古龙飘零一生、短命早死,他虽然拥有大量读者,但社会舆论对他的认定却不及金庸的十分之一。这种差别并不仅仅体现在文坛上,他们的作品改编成电视剧后遭遇也不尽相同。金庸的作品,从早期黄日华、翁美玲版的《射雕英雄传》,到一两年前多家电视台争映《天龙八部》、《神雕侠侣》,再到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央视版《笑傲江湖》,或成为武侠剧的经典,或引起巨大的争议,总能处于舆论的焦点。而根据古龙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或默默无闻地从荧屏上消失,或遭到观众激烈的批评,比如多个版本的《小李飞刀》,比如《绝代双骄》、《武林外史》。

金庸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往往成为造星运动,其实古龙的电视剧一样有明星当家。《小李飞刀》的主演是焦恩俊、萧蔷、俞飞鸿;《绝代双骄》则有林志颖、苏有朋坐镇,但是他们在剧中的表现总是无人喝彩。问题并非都出在演职人员的阵容上。古龙小说改编电视剧,到底是哪不对劲呢?崔承是焦恩俊版《小李飞刀》的制片人,他在全片拍摄完成后大吃一惊:“没想到比我预想的还坏得多。”于是只得在后期制作上下工夫,做后期的时间并不比拍摄时间短。崔承认为,金庸以情节带动小说发展,而古龙着重的是人物内心和意境的刻画,武打没招数,用镜头表现很困难。比如说,小说里写“小李飞刀,例不虚发”,见过小李飞刀的都是死人。把这种神话一般的描写用镜头转变成一把实实在在的刀,怎么拍?怎么能让古龙迷接受?崔承说这一切太难了,他今后再也不拍古龙的戏了。

有位古龙迷则一腔怨气:“古龙的电视剧拍不好,是因为导演、编剧、演员都不好,他们都不领会古龙这种邪派高手的精神,动不动把它拍成言情剧。”

可是仔细想一想,古龙的文学手法未必就是电视剧的克星。古龙小说在情节上的最大特色就是借鉴西方侦探小说的笔法,悬念极强,引人入胜,他成熟的作品奇丽诡异、匪夷所思,而又基本符合逻辑,环环相套,结局出人意料,比如《多情剑客无情剑》、《楚留香》系列、《陆小凤》系列等等。这样的小说没有理由拍不了电视剧。问题在于,以往改编古龙小说的编剧们,对现成的素材视而不见,往往沉溺于多角恋爱不能自拔,甚至还要画蛇添足把情感问题弄得更复杂。结果古龙笔下那些性格分明的人物无一例外变得婆婆妈妈。

另一个问题是表现人物。古龙的小说人物不像金庸那么生活化,有时候甚至是造作、不合理的。这在文字阅读中能带来意外的快乐,变成影像却需要费一番周折。其实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已经提供了优秀的范例,这部电影的人物来自金庸,而其中的剧情演进,人物内心、情感、对话,却基本是古龙式的——其要诀就在于诗意的夸张。当然,这种夸张要根据不同的人物精心设计,最起码要表现出小李飞刀和沈浪之间的差别。

至于古龙来无影去无踪的招式,用镜头表现应该不成问题,它需要的是一点有想像力的特技效果。其实对一部电视剧而言,特效从来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果能讲好故事,演好人物,观众应该不会过度挑剔小李飞刀是否看得见。

古龙生前寂寞,身后凄凉,留下的惟有大批良莠不齐的小说和大量拥戴他的读者。如果古龙的作品能够通过优秀的电视剧得到更广泛的传播,那么上可以告慰这位江湖怪才的在天之灵,下可以达成千千万万古龙迷的心愿,而对于电视剧自身,也是一种新样式的探索和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