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的大實話!句句和醫生有關!

人民日報的大實話!句句和醫生有關!

人民日報發佈了一篇題為《別讓患者擠“獨木橋”》的文章,句句與醫生有關。下面,三甲傳真截取部分觀點進行評析。

觀點一:離開調動醫生的積極性,醫改是無法實現既定目標的。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誰來提供?主要還是要靠各級醫療機構中日夜辛勞的醫生。

評 析:醫改是一套組合拳。與醫務人員薪酬改革相伴的還有醫藥分開、降耗、按病種付費、醫保分級支付、醫聯體建設等一系列改革。但至今看來,其他改革已在全國推開並普及,甚至有的改革已處於鞏固成果階段,卻唯獨薪酬改革還處於試點階段。醫改走到今天,如果不解決醫務人員的“價值”這個核心問題,在接下來的改革推進中將舉步維艱。

前段時間,有北醫畢業的博士醫生和他人合夥搞副業開燒烤店的新聞火了。但比燒烤店更火的是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的一句話:“我需要副業,它能讓我沒有經濟顧慮,簡單純粹地做醫生。”做一個純粹的醫生到底有多難?難道只有搞副業才能讓醫生沒有後顧之憂、輕裝上陣?難道只有搞副業才能讓醫生心無旁騖、一心一意做一個好醫生?難道辛辛苦苦數十年寒窗苦讀,到頭來還不如一個幾乎零門檻的副業?

讓醫生迴歸純粹是全社會之福!這些問題,亟待醫改回答!

觀點二:有的電影、電視劇中塑造的醫生,生活優越、體面光鮮,模特身材、偶像面孔,不光能治病,而且萬人迷。現實中,這樣的醫生不能說沒有,但更多可能是一天忙到晚、連上廁所都一路小跑的,身心皆疲、灰頭土臉也不在話下。

評 析:現實中的醫生遠沒有電視劇、電影中的那樣光鮮亮麗。我國去年醫療機構就診人次突破七十七億,患者數量與日俱增,醫生數量供不應求。如果醫生不加班加點,恐怕是很難撐起這龐大的診療量。再加上隔三差五的醫鬧、傷醫,在巨大的工作、科研和精神壓力下,有數據顯示醫生生病的機會比普通人要高出兩倍以上。

曾有一個段子很好地反映了中國醫生所處的狀態:醫院上班一年沒了自由,醫院上班三年沒了朋友,醫院上班五年沒了青春,醫院上班十年沒了健康!早起是醫院和撿破爛的,晚睡是醫院和按摩院的,不能按時吃飯是醫院的和要飯的,擔驚受怕的是醫院的和販毒的,經常加班的是醫院和擺地攤的,加入了就很難退出是醫院和黑社會,過節回不了家是醫院和正在勞改的!

醫生過勞過累看似一定程度緩解了醫療資源捉襟見肘的癥結,長遠而言,這種飲鴆止渴的職業生態,不僅戕害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更是公共利益的巨大損失。道理很簡單,一個本可以服務患者數十年的優秀醫生,卻在數年後的高強度工作中倒下,究竟是誰的損失?

觀點三:有專家測算,對健康貢獻最大的是生活方式和環境,佔八成,基因佔一成,醫療佔一成。

評 析:這個觀點鮮明地傳遞出,醫生是人不是神。還有許多疾病醫學界對此仍束手無策,對於這類疾病,醫生能做的只是減輕患者的痛苦,適當延長患者的生命。當目前卻依舊有很多患者把醫生當成神,錯誤地認為醫學是萬能的,自身所患疾病是否能夠痊癒,和疾病本身沒有關係,而只是和遇到的醫生的醫療技術水平高低有關係,或者是和醫生的責任心有關,疾病沒有治好,是因為醫生的醫療水平太差,或者是醫生根本就沒有用心給自己診治。

在這種錯誤觀念的引導下,醫鬧、傷醫屢禁不止。醫生開始懷疑自己當初學醫時的信仰,開始質疑自己治病救人的能力。他們每天要做病例,看門診,上手術,在高壓的狀態下不停加班,自己身體已經嚴重透支,換來的卻是質疑、辱罵、乃至暴力。讓救死扶傷的他們負痛前行,是當前扭曲的醫患關係中最大的痛,是所有人最大的痛,是整個社會最大的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