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未來科學大獎頒獎盛典,馬化騰、馮侖、沈南鵬等現身助陣

2018未来科学大奖颁奖盛典,马化腾、冯仑、沈南鹏等现身助阵

2018年11月17日至18日,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暨F2科學峰會將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自9月8日正式公佈“2018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後,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正式於18日下午15:30~17:00正式舉行。億歐作為重點支持媒體參與報道。

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現場,包括周其林、林本堅、李家洋、馬大為、張啟發等科學獎獲獎科學家將首次聯合現身頒獎典禮。此外,作為2018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以及未來論壇理事代表,包括騰訊創始人馬化騰、紅杉資本沈南鵬、華興資本包凡,真格基金徐小平、王強,北極光創投鄧峰等知名企業家與投資人也共同現身助陣。

2018未来科学大奖颁奖盛典,马化腾、冯仑、沈南鹏等现身助阵

作為與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同期舉辦的重要峰會,據悉,這也是未來論壇年會更名F²科學峰會後首次亮相,更名F²科學峰會後,本次未來論壇年會更加聚焦前沿的科學討論。全球範圍內八十餘位頂級科學家參加了本次F2科學峰會的共12場專題研討會,深入探討了免疫科學、摩爾定律、區塊鏈、未來互聯網、人工智能、腦科學等多個重要科學領域。

從嘉賓分佈以及峰會議題表現來看,本次F²科學峰會呈現出前沿、跨界的辦會風格,在設置上與國際標準接軌,比如人工智能和腦科學,下一代生物醫學系統,都體現出了明顯的交叉特點,這也是科學發展的趨勢,未來各學科將出現交叉,甚至交融。以下結合部分論壇嘉賓分享開展介紹。

前沿科學科研,多學科交融發展趨勢明顯

無論是從本次F2科學峰會12場科學研討會的設置,還是從眾多參會嘉賓的發言中都能夠看到,前沿科學科研多學科交融發展趨勢已是不爭的事實。

從表面上看,互聯網已經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已經和各個行業各個領域深度融合。但現在的互聯網就只是在一個“可用”的狀態,距離真正的“好用”其實還有一定差距。斯坦福大學Nicholas W. McKeown教授在“未來互聯網”研討會中表示,

從科幻角度,理想的互聯網可以讓人類無視物理限制而隨時隨地的進行信息溝通。這其中的一種關鍵技術,叫做網絡可編程性。也就是說,未來最理想的互聯網狀態應該是,人們可以當做它完全不存在,用戶可以隨時隨地根據需要發起一個網絡服務,這就意味著更高的帶寬、更低的延遲,同時服務質量更加穩定,使用戶幾乎感覺不到底層網絡服務的任何起伏變化。沿著這個目標前進,未來互聯網有可能針對各個細分場景,結合物聯網、大數據、AR/VR等開展更廣維度的研究。

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以及芯片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晶圓等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新增一倍,性能也將之提升。摩爾定律的提出促進了半個世紀的科技發展,但隨40納米、16納米以及10納米、7納米等芯片工藝的不斷提升,與此同時,芯片價格以及散熱等物理邊界的問題也開始出現,關於摩爾定律的終結也逐步成為行業關注的熱點。

針對於後摩爾定律時代,集成電路以及芯片產業應該如何創新發展?在“摩爾定律的終結”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所長葉甜春先生認為,目前整個產業都被集成電路製造過程中光刻技術每代負責微縮70%的發展嬌縱慣了,反而導致了它們的創新能力下降。其指出,摩爾定律是從尺寸上不斷微縮,但這種微縮是有極限的,有一天達到1納米甚至原子級別,這樣的話遇到瓶頸是在所難免。他認為在集成電路以及芯片工藝逐步觸頂的後摩爾定律時代,不能只是把壓力放在單一的集成電路或者芯片製造端,負責算力算法設計研發的機構都需要重新找途徑創新。讓不同的程序員在同一個芯片上編程性能差距巨大,他認為改變這種瓶頸狀況需要跨界跨領域人員互相協助,不斷的交互交融,協力促進整個產業的發展。

在下一代生物醫學智能系統研討會中,哈佛大學與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劉小樂教授表示,在現代生命科學領域,轉向以數據為驅動力的改變正引發著巨大的變革,但海量基因編輯數據的存儲、處理、挖掘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結合多位參會科學家的討論得出一個論點,許多科研領域已經被打破了邊界,不同學科之間必須交叉互助才能完成既定的研究目標。

啟蒙科學精神,獲獎人對話青少年

未來論壇特意設置“青少年對話獲獎人”環節,鼓勵與會青少年瞭解世界前沿的科學領域、以及全球範圍內亟待解決的科學挑戰,激勵更多青少年投身於科學,實現中國的“科學夢”。

2018未来科学大奖颁奖盛典,马化腾、冯仑、沈南鹏等现身助阵

李家洋老師談到,有理想、有追求、為科學獻身的精神,是對學生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做科研要具有追求真知的理想。研究生讀書的目標,要高於僅僅找一個工作,也要高於對社會身份和地位的追求。楊青博士也鼓勵在場學子,希望獲獎者的分享可以促發青少年學習、探索的力量和試錯的精神,將來成長為更多的創新者、創業者和求索者。

馮小明教授與在場青少年分享了科研之路,他認為年輕人在科研工作中要堅持四點要求:首先要有堅定的信念;其次要敢於創新;三是要實事求是;四是要強化責任意識。本次“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唯一獲得者,也是未來科學大獎建立以來獲獎的第一位計算機領域的科學家,林本堅教授對在座同學說,通過授課,除了教導專業知識外,他也期盼能激發學生創意,教導他們解決問題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

成立於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是由華裔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為大中華區科學發展做出傑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目前設置了“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三大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金。大獎希望獎勵對社會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啟蒙科學精神,喚起科學熱情。獲獎科學家對話青少年環節的設置將有助於影響社會風尚,吸引更多青年投身於科學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