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常吃姜,散寒温肺还化痰!有3类人别吃

生姜、干姜、炮姜,用法不同


姜,古代药书归“菜部”。其味辛,性温,无毒。有温中散寒,温肺化痰之功用。

秋冬常吃姜,散寒温肺还化痰!有3类人别吃

而不同的姜,性味、用法亦有差异:

生姜:性散,能驱肌表之风寒,温中作用较弱;

干姜:由生姜干燥而得,性守,温脾胃中焦,能散寒湿;

炮姜:由干姜炒制而成,温里之中,又有止血作用,用于吐血下血及崩漏等。

秋冬常吃姜,散寒温肺还化痰!有3类人别吃

姜,作为一味常用中药,只要病情需要,不分早晚,随时使用。更有甚者,强调晚上服用。

例如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生姜半夏汤治疗寒饮在胸时,强调“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近代名医许公岩认为:“干姜,属温中散寒的特效药,治疗脾胃虚寒的唯一良药”。而许氏用干姜剂量大,用于阳虚寒湿证,服用时间也不拘早晚。

所以发现了么,无论是家里烹调用姜,还是医家治病用姜,都不拘早晚。这是狠狠地打了“晚吃姜赛砒霜”这个说法的脸啊!

虽然说“晚吃姜赛砒霜”的说法不成立,但吃姜确实有禁忌。

这3类人,千万别吃姜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食姜久,积热患目,珍屡试有准。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甚速。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此皆昔人所未言者也。”意思就是,

有三类人不宜食姜:

一是:肝热目疾病者,久服姜必发;

二是:饮酒又患痔疮,服姜必立发;

三是:皮肤疮疡病者,服姜必加重。

又是发病,又是加重病情,所以这3类人还是禁禁口吧!

小知识:为啥一直有“晚吃姜赛砒霜”之说?

明代医书《丹溪心法类集》:“人云,夜间勿食生姜,食则令人闭气,何也?曰:生姜辛温主开发,夜则气本收敛,反食之开发其气则违天道,是以不宜,若有病则不然。”

如果表阳虚多汗证,单味生姜多吃,肯定不宜,但也不是如“砒霜”之毒。

如果是复方,则不然。如桂枝汤(桂枝、白芍、姜、枣、甘草)治疗营卫不和的自汗症,效果是明显的。

吃姜到底要不要去皮

其实,姜皮绝非可有可无之物。它本身就是一味中药。去皮吃还是带皮吃,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的。

中医认为,生姜味辛、性温,具有发汗解表、止呕解毒的功效;而生姜皮味辛、性凉,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因此有“留姜皮则凉,去姜皮则热”的说法。

这么说来,植物的皮和肉是一对阴阳。

理解了这个原理,你自然就知道什么时候去皮吃,什么时候应该带皮吃了。

秋冬常吃姜,散寒温肺还化痰!有3类人别吃

生姜去皮的情况

1,脾胃虚寒者,生姜最好去皮;

2,正在食用苦瓜、芹菜、螃蟹等寒凉食品,最好去皮吃生姜,可以平衡蟹的寒性;

3,患风寒感冒时,喝生姜红糖水可以缓解,此时的生姜最好去皮;

4,用生姜防治脾胃虚寒引起的呕吐、胃痛等不适时,姜皮应去掉。

生姜不去皮的情况

1,一般做菜用姜,都要是带皮吃的,因为这样不仅可以保持生姜药性的平衡,而且可以防止上火;

2,水肿时,吃生姜不去皮,因为姜皮有利水作用;

3,如果有便秘、口臭等,最好单独用生姜皮。

秋冬常吃姜,散寒温肺还化痰!有3类人别吃

明白了姜皮什么时候该去什么时候不该去,那么还有个问题:吃姜有什么讲究呢?

吃姜五个讲究

1、生姜早晨中午吃最好

中医认为天人相应,白天阳气旺盛的时候应该多活动,温补性质的药物吃下去就可以帮助阳气生发,可以摄人适当的阳性(温性)食物,例如生姜等。

晚上阴气逐渐旺盛时,阳气就要收敛起来,这时如果摄人过多的温热食物或补品,会影响睡眠、影响身体合成代谢,对身体有害。

因此通常情况下,白天吃姜有益,晚上则不宜吃姜。

2、吃姜并非多多益善

天热,人们容易出现口干、烦渴、咽痛、汗多等热症。生姜辛温属热性食物,根据“热者寒之”的原则,不宜多吃。

3、阴虚火旺者不宜长期食用生姜

凡属阴虚火旺者,或患有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胃溃疡、胆囊炎、肾盂肾炎、糖尿病、痔疮,以及夏季好发的疖疮、痱子等病人,都不宜长期食用生姜。

4、暑热感冒和风热感冒不宜用生姜

从治病的角度看,生姜红糖水只适宜于风寒感冒或淋雨后的畏寒、发热,不能用于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更不能用来治疗中暑。

服用鲜姜汁可对付受寒引起的呕吐,其它类型的呕吐则不宜使用。

5、腐烂的生姜千万别吃

腐烂的生姜会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有机物——黄樟素,它能使肝细胞变性,并会诱发癌症。

所以,有人认为烂姜可以吃,“烂姜不烂味”,其实是错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