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App“多妖” 學生成“唐僧肉”?

校园App“多妖” 学生成“唐僧肉”?

據大陸央視報道,在龐大的資本推動下,一款名為“一起作業”的App通過各種手段進入中國不少學校內部,成為老師推薦的“作業神器”。(圖片來源:大陸央視視頻截圖)

【綜合報道】打熱水一個App,跑步一個App,連無線網絡一個App,刷網課一個App……如今,在中國一些高校,原本為方便師生、提高效率的信息化手段在實際管理和運營中卻出現了過度傾向:一個個打著“智能便捷”“強制使用”“學分掛鉤”旗號的手機App逐漸編織成一張網,將許多大學生裹挾其中:有的粗製濫造,存在不少漏洞;有的視學生市場為“唐僧肉”,投放各類奇葩廣告;有的僵化管理,讓學生自行承擔損失……

網民“超前的傑”稱,任何事和商業牟利粘上了邊都會變味,校園智慧管理同樣也是如此。

“ 光學習的App我手機就有6個,不刷畢不了業。”網民“宇飛天外”吐槽道。

網民“七月橙子味星空”亦稱, “‘智慧校園’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無盡的問題。前天我下載了一個學校推薦的學習App,結果裡面居然有校園貸服務,這明顯是在給學生們挖坑嘛,幸虧我不借錢。”

“我們學校強制學生安和學習無關的商業App,還要截圖上交,並且在規定時間內還不能刪除。簡直服了,把學生當成賺錢的工具!”網民“層樓誤少年”說。

廣州南方網刊文稱,App對於學校管理、學校教育還是能起到積極作用,比如教輔類App如果得到善用,能夠緩解老師工作壓力,減少批改學生作業的負擔,也能改善學生的學習行為,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還有一些App則能提高學校管理效率,能讓師生感受到人工帶來的方便。

然而,對出於商業牟利,把學生當成“唐僧肉”,強制其使用各種與學習無關的App的做法,應堅決說“不”。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高校推廣一些粗製濫造的App,強制學生安裝,這就很可能並非簡單的失職,背後可能存在利益輸送、權力交易等問題。

廣州新快網亦稱,對於校園生活服務類App氾濫成災現象,應當像過去的校園一卡通一樣,對不同功能的校園生活服務類App進行必要的合併和減少,只要是學校或者院系等機構研發或者委託商家研發的校園生活的服務類App,應當統一為一個可以通用的App。在這個App上,可以操作發學分、選課、跑步、打熱水等涉及到學生基本權益和生活服務,這在技術應該並不是一件難事。

杭州金報網刊文指出, 高校作為教育機構和學術單位,不應該被商業廣告大肆侵染。而且,不健康的廣告也與大學精神相去甚遠。而相對單純、沒有固定收入的大學生,更不應該成為各種App瓜分的“唐僧肉”。所以,當學生成為“唐僧肉”,須有人來“捉妖”以保護學生免受侵害。

那麼,該誰來“捉妖”呢?首先,各所高校要對進入校園的App嚴格把關。其次,App運營商應有良知和責任感。最後,教育主管機構應該清理規範高校App。唯有此,才能還校園清靜,讓學生少一些信息化方面的負擔。(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