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學步(122):一線識破仿古意 一絲不苟真遊絲

古玉製作的遊絲毛雕工藝,已有講述(參見《古玉學步(98):揭去層層故玄妙圖說古工遊絲描》),側重介紹了《古玉失傳工藝遊絲毛雕的發展歷程》,仍似意猶未盡,本篇接著介紹遊絲毛雕的痕跡特徵和辨識技巧。

遊絲毛雕是失傳的古玉製作工藝,今人不可仿(或者說無法仿到位),掌握古代遊絲毛雕工藝特徵,凡涉及遊絲工藝的藏品只要觀察一線即可輕鬆識仿,遊刃有餘。

明代高濂對“遊絲毛雕”的描述本來是非常到位的:“漢人琢磨,妙在雙鉤,碾法婉轉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均,交接斷續,儼若遊絲白描,毫無滯跡。”但是後人在理解上更多猜懵、望文生義。

太過學究的高深理論在此不再論述了,直接圖說來得輕鬆——

被稱為中國第一春秋浮雕的《春秋獸面龍首紋玉飾》(圖1:淅川下寺楚國墓地出土,河南博物院藏品)就帶有典型遊絲毛雕技法的藏品,凡獸面鬚毛紋的部分都是遊絲毛雕工藝技法的展現。

古玉學步(122):一線識破仿古意 一絲不苟真遊絲

圖1

國家博物館藏西周人龍紋玉璜也是一件帶有遊絲毛雕技法的藏品(圖2),人首的頭髮紋即是遊絲毛雕工藝再現;

古玉學步(122):一線識破仿古意 一絲不苟真遊絲

圖2

類似的藏品還有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品西周弧形人紋玉吊墜(圖3),同樣是人首的頭髮紋用遊絲毛雕工藝展現;

古玉學步(122):一線識破仿古意 一絲不苟真遊絲

圖3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龍紋佩也是一件帶有遊絲毛雕技法的藏品(圖4),龍首須毛紋和細網格紋都是遊絲毛雕工藝的展現;

古玉學步(122):一線識破仿古意 一絲不苟真遊絲

圖4

如此是遊絲毛雕工藝古玉很多很多,不再列舉……

選取第一春秋浮雕的《春秋獸面龍首紋玉飾》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龍紋佩兩件藏品的微距圖,分析遊絲毛雕的工藝特徵:

1)緻密——遊絲紋如人與動物的鬚毛一樣纖細而密集,遊絲陰刻線相互之間不見間隙,看上去陰刻線粗細相類、深淺一致,是為“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均”(圖5-1);

古玉學步(122):一線識破仿古意 一絲不苟真遊絲

圖5-1

2)連續——遊絲紋無論在任何區域,都是保持一線到底,中間無斷續,看上去就與真的毛髮一樣,是為無“交接斷續”(圖5-2);

古玉學步(122):一線識破仿古意 一絲不苟真遊絲

圖5-2

3)靈動飄逸——遊絲紋雖然纖細,但章法嚴密,該直的絕不會產生無故彎曲、該彎(弧線)的絕對不會無故出現直行,所以產生如須發一樣的靈動飄逸,是為“碾法婉轉流動”(圖5-3);

古玉學步(122):一線識破仿古意 一絲不苟真遊絲

圖5-3

4)梳理有序——遊絲紋無論直線、弧線始終保持平行狀態,絕對不會產生一絲交叉或者中途滅失,真正一絲不苟,是為“儼若遊絲白描,毫無滯跡”(圖5-4);

古玉學步(122):一線識破仿古意 一絲不苟真遊絲

圖5-4

5)工藝失傳——這樣的陰刻線工藝,砣痕嗎、刻線嗎?皆不得而知了,即使後世有仿也絕對仿不到古工的神韻,所以“妙在雙鉤”是何工藝有待進一步探索,至於高濂把遊絲毛雕僅僅界定為“漢人琢磨”,是由於時代的侷限產生的偏差而已。

如果掌握上述古工遊絲毛雕的工藝特徵,則在遊絲工方面輕鬆識別、一線可知。

戰國和田青玉楚式鏤雕龍鳳紋珮(圖6),不識者奉為到代真古、半識者認為高仿、能識者察一絲而見低仿。

古玉學步(122):一線識破仿古意 一絲不苟真遊絲

圖6-1

古玉學步(122):一線識破仿古意 一絲不苟真遊絲

圖6-2

奉若至寶的雙龍佩(圖7),遊絲已然做得很不錯了,但是蹦碴頻頻、“滯跡”盡現。

古玉學步(122):一線識破仿古意 一絲不苟真遊絲

圖7

看上去整齊劃一的遊絲描(圖8),其平行規則的程度顯然超過了古工,人所難為。

古玉學步(122):一線識破仿古意 一絲不苟真遊絲

圖8

最後看一下真仿對比,就知一線可識遊絲工了(圖9):

古玉學步(122):一線識破仿古意 一絲不苟真遊絲

圖9-1

古玉學步(122):一線識破仿古意 一絲不苟真遊絲

圖9-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