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為何不直接殺了慈禧,自己親政?

小離Olina


光緒如果真的搞什麼“圍園殺後”,那絕對是清廷中樞的大地震,慈禧死了,光緒和維新派也該收拾收拾準備“上路”了。

光緒雖然是大清合法的皇帝,但整個朝廷不是他的,天下的士大夫、地方大員、八旗貴族、漢族軍頭等等也並不站在他的一邊。

光緒更沒有能力和實力去維護洋人們在中國的利益,洋人們也不會支持他,“要求太后歸政皇帝”也只是說說而已,只是為了給慈禧施加壓力,讓慈禧出賣更多的利益給他們。

光緒若有幸殺了慈禧,應該也有幸能目睹大清統治的崩塌。

下面就圍繞上述的觀點,來看看光緒當時的處境。

光緒幼年時被慈禧欽定為皇帝人選,由慈禧在深宮之中一手帶大,目的就是培養“母子般的感情”,以便更好的操控光緒皇帝。

理論上來說,光緒的權力來源是慈禧,沒有老佛爺點頭,這個皇位不是他的。

從幾十年的臨朝統治來說,慈禧執掌中國權柄近半個世紀,她的權力,雖不合儒家禮教,但時間久了,朝廷大臣和地方大員們也默認了慈禧的權威,洋人們也認可慈禧在中國的統治,慈禧雖治國沒什麼大才,玩弄權術卻是駕輕就熟,當時漢族地方大員離心傾向明顯,八國聯軍侵華期間還整了個“東南互保”,但總體上這些大員們還是至少表面上畏懼慈禧的權威的。

1889年,光緒18歲,舉行大婚,慈禧礙於傳統,可能也要看看自己十幾年培養的成果,也就讓光緒正式親政了。

從1889年到1898年戊戌政變為止,光緒還是握有一定實權的,期間更是經歷了中日甲午戰爭,只是可憐的是,核心權力不屬於他。

在遇見康有為搞變法之前,光緒基本上就是處理一些日常性事務,權當歷練吧,大的決策還得慈禧來。

自公車上書之後,光緒年輕的心也被點燃了,他迫不及待地按著康有為等人的建議,大踏步地搞起改革來。

這變法,若能循序漸進、方法得當,一點一點向前拱,倒是有一些成功的概率,可惜啊,光緒太急了。

那段時間,光緒多的時候一天頒佈上百道詔令,不少平頭百姓的維新派直接上位三四品官員,取消旗人特權、裁撤冗員、廢除八股、裁汰綠營、興辦西學、整頓吏治……幾乎每一項都是在挖這幾百年大清的根。

這些政策,把天下官僚、漢族軍官、傳統士子、八旗貴族、朝野官員都得罪了個遍,畢竟這些都嚴重侵害他們的利益,而這些人畢竟代表了當時的精英統治階層。

雖然光緒任命了很多維新派官員,但是相關政策就是推動不下去,沒人聽哪!似乎大家都在看老佛爺有什麼舉動。

老佛爺呢,為了避免光緒再胡亂任命官員,先把光緒帝任命一二品官員的權力和京畿的防務權力給收回了。

維新派和傳統官僚在朝堂上吵架,榮祿抱怨這個改革步子太快,“祖宗之法豈能一下子都變了”,不該“徐徐圖之嗎”。

康有為怒了,大袖一揮,當著眾臣工的面,說:“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即變矣”。

維新派看日本的改革整的真好,就建議光緒帝把日本的伊藤博文請過來做顧問或首相啥啥的……

漸漸地,光緒帝和維新派就被整個統治集團孤立了,維新派是沒有什麼權力基礎的,更沒有軍隊,如果維新派被鎮壓,那光緒帝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

當變法失敗,維新派被鎮壓,光緒帝被軟禁,整個統治集團沒有一個人願意為皇帝發聲。

這樣的基礎,殺了慈禧又能如何?

沒了慈禧,地方大員更加肆無忌憚,辛亥革命提前10年,大清轟然倒地。


雲中史記


1.光緒完全沒有必要殺掉慈禧,光緒是慈禧妹妹的兒子,本來沒有機會當皇帝的,是慈禧將天下給了他,讓他能夠當皇帝。慈禧也讓光緒親政,也讓光緒變法,更重要的是慈禧已經掌握大清朝的權力幾十年了,從咸豐皇帝、同治皇帝、光緒皇帝,歷經三朝,天下那裡不是慈禧的人。各地的封疆大吏那個不是為慈禧馬首是瞻,光緒根本沒有能力殺慈禧。

更為重要的,法理上說不通呀,慈禧本身沒有犯過大錯,對大清,她平定了太平天國,捻軍,搞起洋務運動,也給漢人官僚以權力,遠比清朝皇家貴族有眼光,有謀略。另外,慈禧還將光緒撫養長大,還給光緒皇位。

最為重要的一點,光緒遠遠比慈禧年輕,當時的大清朝形式遠遠好於太平天國時期,光緒只需要好好當皇帝,不做出過分的事情,慈禧百年之後,自己肯定能夠完全掌握權力的

2.如前文所說,光緒完全沒必要殺慈禧,為什麼最後兩個人還是鬧掰了。原因很簡單,慈禧和光緒不但是兩個人,他們各自代表的是各自的利益集團,也就是所謂的後黨和帝黨。慈禧的後黨把持朝政幾十年,慈禧百年以後,慈禧肯定不會擔心自己的,因為她是皇帝的養母,皇帝的親姑姑,對皇帝有恩,皇帝拿她是沒什麼辦法的。但是慈禧下面的後黨則不會有好結果,光緒完全掌握權力,肯定不會用慈禧的舊人,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光緒若是掌握權力,光緒底下的人肯定會將慈禧那一派的人剷除乾淨的,歷史上皆是如此,無可厚非。

3.所以說最希望慈禧和光緒鬥起來的,其實是他們手底下的人。慈禧的宮廷勢力,榮祿這些權臣,各地的封疆大吏,那個不是靠著慈禧庇護著;光緒底下的帝黨,康有為這些人,還有皇帝身邊的人,那個不希望皇帝早點掌握權力,自己能夠替代慈禧的人。其實,按照道理來說,慈禧手底下的人更急,因為慈禧年紀大了,熬到死,其實權力自然就光緒了,到時候這些人都沒什麼好下場的。光緒其實也不急,急的是康有為這些人,他們對朝廷其實沒什麼功能,能夠入朝為官,完全是皇帝賞識。這些人毫無根基,也毫無貢獻,朝廷的大臣必然不服,

所以他們肯定要弄出一些事情來證明自己

4.如前面所講,慈禧和光緒並不是維新和保守的衝突,而是帝黨和後黨的權力之爭。特別是維新派,雖然他們心繫國家,但是做的事情真的是不太可能成功的。

比如他們改革的內容:

取消旗人特權裁撤冗員,

澄清吏治裁汰綠營

廢八股,興西學

基本上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八旗貴族,天下官僚,漢人軍頭,傳統士子,而且還沒有受益者。你做一件事情把大多數人得罪了,肯定會遇到所有人阻撓。但是你做的這些事情,卻沒有人收益,也就是說沒多少人支持你,關鍵皇帝權力本來就是別人給的,這肯定是成不了。

比如康有為,榮祿問他變法不是應該慢慢來麼?

康聖人大袖一甩,“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即變矣

要知道,康有為只是一個書生,也沒中過科舉,對朝廷有什麼功勞,完全是憑藉皇帝寵幸,一時猖狂。

維新派還籌備著聘請伊滕博文來當顧問,甚至還有上奏讓光緒帝跟英美日本四國組成聯邦,讓伊藤博文做首相的。

要知道變法的那幫人,完全什麼政治經驗,很多想法只是美好的想法。有人會說,商鞅變法為什麼能成,商鞅變法雖然得罪人,但是能給底下的老百姓實實在在的好處呀,而且還是馬上都能給的那種。比如獎勵耕戰,種地種得好,打仗有功勞,能授予爵位,這一年之內能讓大部分人收益,當然有人支持呀。

5.最為關鍵的是康有為這些人最後採取極端措施,光緒帝意外背鍋。光

緒還沒來得及想到要不要幹掉母后,政變就發生了

八月初二,袁世凱來京謝恩,康有為遂開始計劃幹掉慈禧的細節。他計劃讓袁世凱圍頤和園,然後由畢永年帶一百人“奉詔往執西后”

當然,最後肯定是失敗了。

所以說,殺慈禧這事情,其實和光緒帝沒啥關係,都是康有為、譚嗣同這幫人“皇帝不急太監急”。

但是隻要光緒還沒有徹底失去理智,一定不敢這麼做的。因為就當時滿清統治集團來說,慈禧是絕對掌握局面的人,尤其集團中的高級人員都是慈禧的人。這種情況下,一旦慈禧死去,局面很可能迅速混亂且光緒帝沒有任何可能掌控的機會


歷史是什麼


歷史從來不容假設,因為它具有必然性。但今天我們偏斗膽一下:假如光緒真的吃了狗屎運,將慈禧殺掉了,結局究竟會如何呢?以下,純屬合理想象,介意的慎點!

第一幕:頤和園之變

戊戌年八月初五,傍晚,有一騎黑衣人自頤和園飛馬奔向紫禁城。一路上,鞭子跟不要錢似的落在馬身上,受痛的馬,死命向前狂奔。三十里路雲和月,夾雜著榮辱與帝國的興衰,盡在這位騎士身上。

約摸一刻鐘的時間,這匹馬已經飛奔到神武門。黑衣人自懷中掏出一枚金牌,守城士兵看到金牌,立馬將人放入城中。大清國雖然是馬上得天下,但是在皇宮內院騎馬者,除非位極人臣,否則的話,根據大清律例後果很嚴重。

這匹馬在皇宮內院橫衝直撞,它在主人的引導下,想盡快找到這座城池的主人。軍機處,年輕的光緒帝正在焦急的等待。忽然,一陣噠噠的馬蹄奔來,光緒帝緊忙站起,向隆宗門疾走而去。推開門,黑衣人將懷中一個錦囊遞給光緒帝,便反身離去。

光緒帝顫巍巍地打開錦囊,就著忽明忽滅的燭光,將錦囊裡物件掏出來擱在左手心。定眼看時,竟是一隻晶瑩通透纖塵不染的羊脂玉無事牌,上面雕刻著一束荷花。皇帝看到這個牌子,滿眼激動,想喊又不知道該喊什麼,想跳又覺得不合適,於是左手握緊拳頭朝著自己的右手狠砸了一下。

早晨光緒帝接見袁世凱時,向袁世凱傳達了圍捕慈禧太后的計劃,並許諾事成之後任命袁世凱為軍機總理大臣。雙方設定密語,若是事成,則派使者攜完整的無事牌回覆皇帝;若是失敗,則將無事牌摔碎,帶一碎片回來,以使皇帝另作安排。

皇位上坐了十幾年的光緒,這一刻終於站到權利的巔峰,你說他能不高興嗎?接下來的問題只有一個,該如何處置慈禧皇太后。畢竟這是他的親姨媽,也是他的養母,如果處置不當,則會留下千古罵名。

第二幕:皇太后之死

看著滿目瘡痍的大清國,光緒帝太想恢復祖宗的榮光了。可是,自繼位以來,兩宮皇太后壓著他喘不過氣來;直到他親政,仍如傀儡一般,被可惡的慈禧操縱,皇帝怎能不憋屈?

正當光緒暗自高興時,從軍機房內閃出三個人影。這三人乃是大清國的政治新秀,因為勸諫皇帝施行新政而名噪京師,為首的這位,便是康有為。只見他們三人來到皇帝身邊,也不行君臣之禮,徑直對光緒說道:“大事已成,陛下今後可以安心施行新政了。”

光緒被這突如其來的聲音嚇了一跳,平復心情之後,對康有為說道:“愛卿有何良策?”康有為並不喜歡別人叫他愛卿,他覺得這不夠維新,但是為了迎合皇上,他還是忍了下去。稍稍思考片刻,康有為咬牙切齒道:“將那些與慈禧太后有關的一品大員,全部殺掉,法自然通矣!”

年幼無知而血氣方剛的皇帝聽完這句話,心中一愣,自己親征以來所遭受的各種恥辱,如放電影一般,在腦海裡走了一圈兒。漸漸地,他的腦海中出現一個人影:李鴻章!於是,光緒帝對康有為說道:“那朕就先拿李鴻章下手吧!”

康有為提醒道:“只要太后還在,萬歲的位子就不踏實呀!”光緒帝說道:“將她囚禁在瀛臺不好嗎?派人嚴加看管,不與外界溝通。”康有為斬釘截鐵的回道:“不可!昔日拿破崙被囚禁在厄爾巴島,便是藉助星星之火,將歐巴羅燃燒的。”

拿破崙的故事,光緒是聽維新派講過的。他非常渴望自己能像拿破崙一樣戰無不勝,卻擔心這樣的人出現在敵人的陣營裡。想到這裡,光緒擺擺手,示意康有為他們見機行事。

第三幕:紫禁城之亂

八月初六,晨光熹微,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欲仰觀宇宙之大,奈何紫禁城中刮過陣陣腥風,雖無血雨,敏感的人都知道將有大事發生,只得將頭低下。也不知是誰走漏了風聲,一夜之間,所有人都知道發生了什麼。

一大早,新任軍機大臣袁世凱帶著新軍駐紮紫禁城外,名曰勤王,實則為皇帝剷除異己。有袁世凱在,光緒皇帝忽然覺得一切都不是事兒了。似乎在他眼裡,袁世凱的新軍就是天神,只要魑魅魍魎敢來,見一個殺一個。

誰都知道太后之死意味著什麼。那些舊黨舊官僚在失去太后的庇佑之後,人人自危。本來這事兒跟宮裡的太監也沒什麼關係,不知道誰放風說太監乃是舊社會冗餘,應該被驅逐出皇宮。尤其是聽說太監總管李蓮英在頤和園死的老慘了,更是風聲鶴唳。

皇城紅牆之外,除了袁世凱的新軍如鐵桶一般,安營紮寨守護,許多聞到政治氣息的掮客們,紛紛卷著細軟離開京城。上行下效,一股返鄉潮爆發了。那些曾經與皇太后密切的大臣,早在昨夜事發之時,便已先行離去。

這日早朝,並沒有往日那般人多,光緒皇帝心中格外興奮,畢竟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品嚐權利的滋味。沒有慈禧皇太后的制約,雖然像是少了點什麼,高興的皇帝,渾然不覺。

在新黨的建議下,皇帝連發數到諭旨,皆是與清除舊官僚有關。首當其衝的人,便是李鴻章和榮祿。於是,便下令讓袁世凱帶兵清繳這些禍患。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袁世凱竟然以需要保護紫禁城為由,拒絕發兵!

聖旨已出,哪有收回的道理?眼下光緒帝除了仰仗袁世凱的新軍,還有誰肯聽他調遣?那些個手握軍權的,多是舊黨,也就都是被清理的對象。連年被太后當做金絲雀般的圈養,使得他根本就無暇培養自己的勢力。想到這裡,光緒一下子就懵逼了,竟有些不知所措。

第四幕:清君側

臨近中午,光緒帝與維新黨人仍在乾清宮商議下一步該怎麼辦。這使得光緒自信滿滿,彷彿一切又都重新回到掌控之中。至於袁世凱的抗命不遵,或許他真的在庇佑紫禁城的安危吧。

三天之後,光緒帝逐漸察覺了氣氛的不對勁。因為,所有從皇宮出去的人,再也沒有回來過。他根本就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於是,皇帝陛下便率領著維新黨人,徒步來到午門,並登上午門城樓。紫禁城外,袁世凱的新軍依舊在筒子河外駐紮。看到這些袁世凱的部隊,光緒稍感心安。

待中午時,隔著厚厚的城牆,光緒帝忽然聽到一陣槍炮聲。隱隱約約的,他還能聽到一陣整齊的呼喊:誅新黨,清君側.......

歷史之所以不能假設,恰是因為歷史具有必然性。倘若,光緒當真殺了慈禧,也恰如無數穿越劇一般,最終結局也必是“殊途同歸”,而已!


奇扒公式


事實上,光緒並非沒有親政過。自光緒十五年到光緒二十四年,光緒皇帝整整親政十年。

這十年間,不可否認,慈禧的心腹大臣們仍然佔據要職。但是,很多大事的決策權是屬於光緒的。慈禧及其心腹們,並未掣肘。

如果光緒有能力,完全可以一邊使用著慈禧重用的舊臣,一邊慢慢提拔自己的人馬。同時抓住某些大的時機,為自己立威。

歷朝歷代,權力更迭,不都是這樣的嗎?

慈禧能夠一步步站上權力巔峰,也不是無故得來的。按她自己的說法,滅長毛(太平天國),平捻子,為大清國操碎了心。

正是通過這些大事,她在朝廷上立了威,這才能夠讓李鴻章等人中龍鳳甘心受其驅使。

光緒應該也想過立威的事情,比如甲午戰爭,就是光緒皇帝力主的。

如果當時這場戰爭打贏了,我敢打賭,光緒絕對能夠順利從慈禧手中接過權柄。可惜,他輸了。

光緒親政期間,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戊戌變法”。其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依然是失敗。

光緒的病根,是能力不足,尤其是不能識人。甲午戰爭時,他聽信翁同龢;戊戌變法時,他聽信康有為。事實證明,這二位都非能臣,甚至可以說,這二位都是謀私不謀公的小人。

這樣的一個皇帝,即便殺了慈禧,獨掌大權,又能如何呢?何況,他根本殺不了慈禧。

一來,清朝是儒家立國,忠、孝為儒家最重要的兩大信條。如果光緒膽敢弒母,如何向天下人交代?如何向身為儒家信徒的大臣們交代?

二來,慈禧是個老謀深算之人,不可能不考慮自己的安全,而且掌握兵權的又是她的心腹。光緒就算真的想殺她,也沒那麼容易。

所以,光緒要想接過慈禧的權柄,不在於殺不殺慈禧,而在於他自己是否有能力掌握這個權柄。

事實證明,他並沒有這個能力。


趣談秘史


曾經年少無知的時候也在想這個問題,光緒是皇帝為什麼不直接殺了慈禧太后,自己親政不就完了嗎?那樣“朕的大清就不會亡了”。但等到了現在才明白“皇帝並不是至高無上”,至高無上的是權力,

這就像東漢末年大家都聽曹操的,而對於漢獻帝這個皇帝視為“傀儡”。光緒之於慈禧就好比於漢獻帝之於曹操,傀儡而已!如果有什麼不同,大概就是光緒和慈禧還有點血緣關係。。

清朝末年,慈禧是掌握清廷最高權力的人,在她的身邊聚集了李鴻章,榮祿,剛毅等一系列實權大臣,只要稍微有些權力的人基本上都是慈禧提拔上去的,這些人自然把慈禧當做他們的“老佛爺”,光緒死了沒關係,慈禧一定不能有事,

可以說慈禧在清廷政壇地位的穩固是無法想象的。

而我們反觀光緒皇帝,他的身邊是一些什麼人呢?有理想,有抱負,有才學,但缺少了權力。朝廷三品以上的大臣沒有一個站在光緒這邊,外邊的九大總督更是沒有一個為光緒辦事。在他身邊沒有出謀劃策的“孔明”,有的只有科舉不中的康有為。


此外殺慈禧還得有人“操刀”吧,光緒不可能自己親自動手吧,但當時紫禁城,頤和園的侍衛都是慈禧的手下,都是慈禧正藍旗的人,光緒身邊的兩個太監總管都是慈禧太后一手提拔上去的。宮外的兵權,對於光緒來說就是“可望不可即”的“白月光”了,當時榮祿節制北洋各部,奉命拱衛京城,雖然榮祿的幾萬人馬打不過八國聯軍,但保證慈禧的安全還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光緒冒冒失失的殺了慈禧,他必將難逃一死!


一樹梅花一放翁


關於光緒和慈禧之間的關係,應該分好幾個階段!

在戊戌變法之前,其實光緒對慈禧還是很客氣的,慈禧這個人也並不說大家都知道的那樣,是一個老妖婆,相反,慈禧對光緒很好。

慈禧的親兒子是同治,但是同治英年早逝,在任何朝代沒有太皇太后,慈禧想要垂簾聽政,必須當太后,於是慈禧讓他妹妹的孩子,同時也是同治的堂弟,光緒來當皇帝。

光緒進宮的時候只有四歲,所以,在承受了喪子之痛後,慈禧對光緒非常好,也並非不讓光緒親政,相反,誰都明白,熬死慈禧,一切都是光緒的,這個時候光緒是沒理由要殺慈禧的。

1887年光緒親政,但是政權還是在慈禧手裡,然而,皇上不急太監急啊,很多人都希望通過光緒這條捷徑一飛沖天,通過製造矛盾,解決矛盾然後成為光緒的心腹。

這一點從國的政權愛好者都喜歡,最典型最成功的就是戰國時期的范雎了,范雎一開始啥也不是,就是魏國的一個門客,後來到秦國去和秦昭襄王見了面,范雎就挑撥秦昭襄王和宣太后(就是羋月)還有魏冉的關係,已經當了40多年傀儡的秦昭襄王早就受夠了。

范雎挑撥秦昭襄王的結果是秦昭襄王驅逐了宣太后和魏冉獲得親政,在位56年親政15年,范雎因此成為秦國宰相。

所以,後世的很多人都在效仿范雎,希望通過捷徑來獲取政治地位,這裡面最上進的就是康有為了,本來自己就管什麼不是,但是卻希望通過變法使光緒徹底親政,以達到自己成為輔助之臣,或者成為類似外國宰相的那種實權者。

剛開始慈禧對變法是支持的,慈禧是清朝末期最開明的人,在位期間任用漢臣,主持了洋務運動等等措施,尤其是在戊戌變法後,僅僅三年,慈禧就頒佈了比戊戌變法更進一步的清末新政,所以,那些鼓吹慈禧因為沒有變法使得清朝滅亡的人,實際根本就沒看過清末的歷史。

因為康有為做的不僅僅是維新變法,他是在借用變法的名義使自己上位,培養自己的勢力範圍,打壓慈禧的後黨,實際上滿清權貴很多都認同變法,大清要是亡了,他們還哪來的特權。但是隨著戊戌變法的推進,人們越來越清楚的看到康有為的真面目,後來和袁世凱密謀刺殺慈禧(袁世凱其實也支持變法),老奸巨猾的袁世凱表面答應,實際上已經跑了,他才不會蠢到去做以下犯上並未他人做嫁衣的事,因為,袁世凱本身已經受到重用,他跟沒有受到重用的康有為是兩個態度。

到了這個地步,慈禧只能結束變法鬧劇,康有為口口聲聲說變法,結果自己最先跑了,到後來,康有為娶了六個老婆,果然是身體力行。

到戊戌變法後,光緒想殺慈禧已經不可能了,相反,慈禧還有廢光緒的意思,到1908年慈禧死的時候,光緒在慈禧死前前一天被毒死,其實劇情早就安排好了,就看你怎麼猜了,光緒死的時候才38歲。

光緒悲劇的一生,其實就是康有為這幫變法派造成的,光緒四歲當皇帝的時候,慈禧已經將近三十多歲了,怎麼熬,熬不死她,你看秦昭襄王,當了四十一年傀儡,不照樣把他們攆走了,相反,慈禧還真給光緒親政,只要光緒表現的好,天下早晚不是他的。


史論縱橫


光緒不該殺慈禧,也殺不了慈禧,光緒只是起心動念要殺慈禧,就直接導致了清朝最後十幾年的巨大混亂。

1,光緒不該殺慈禧。

從感情上來說,慈禧是光緒的嬸嬸,也是阿姨。最重要的是光緒從5歲開始就養在慈禧身邊,所以慈禧是又當爹又當媽,和光緒的感情,絕不是一般的母子關係,更不可能是你死我活的仇敵。

慈禧是光緒的嬸嬸、姨姨、爸爸、媽媽,感情上來說,光緒下不了這個手。有證據表明,光緒稱呼慈禧“親爸爸”可能是一種真情流露。

我們國家歷來以孝治天下,如果光緒冒天下之大不韙殺死慈禧,不管後來能做出多大貢獻,都始終會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

從政治上來看,慈禧的光緒政治上的引路人,光緒一直在和慈禧學習處理政務。光緒也是慈禧唯一的合法繼承人,愛新覺羅家與慈禧關係最親密的,只有光緒一個人。在政治上,兩人結合成了“母子一體”的關係,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光緒是慈禧的唯一。這一點和呂雉、武則天在位時的情況大不相同,看不到這一點,還說光緒應該殺死慈禧,真是幼稚的可笑!

2,光緒殺不了慈禧。

光緒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力量,從本質來說都來自於慈禧的教誨和讓渡。如果沒有慈禧的大度,光緒什麼都不是。也正因如此,光緒的一切所作所為都在慈禧的掌控之下,光緒不可能殺死慈禧。

光緒自己不行,他的同盟更不行。

光緒的第一個同盟是翁同龢。本質來說,翁同龢是慈禧的人,慈禧重用他,讓他當光緒的老師,又讓他組織了“翁門六子”為首的後清流黨,正是看上了翁同龢的老實可靠,看上了翁同龢的膽小怕事。

另一方面,翁同龢在光緒年幼時扮演了慈父的角色,與慈禧嚴父嚴母的形象截然不同,這也是光緒信賴翁同龢的主要原因。

光緒的第二個同盟是康有為。事實上,康有為算不上光緒的親信,因為戊戌變法中最受重用的是軍機四章京——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康有為只能算是戊戌變法的意見領袖、公知噴子而已。“圍園殺後”陰謀到底來自於康有為還是譚嗣同,不得而知,如果來自於康有為,那就太滑稽了。

史料表明,康有為一生只見過光緒一面,談了15分鐘。而慈禧撫養教育光緒23年。一個見過一面聊過15分鐘的老騙子,騙你殺掉養育自己23年的人,怎麼聽都像是滑稽戲。

3,光緒殺慈禧的起心動念,導致了清朝最後十幾年的大混亂。

光緒殺慈禧,錯就錯在只是起心動念,但這個起心動念,撕裂了“母子一體”的穩定執政狀態,造成了清朝最後十幾年的大混亂。

戊戌政變時,慈禧直接找光緒興師問罪,養育你20多年,給你權利讓你親政,甲午戰敗也沒追究你責任,如今你要造反殺我?光緒只能辯解自己沒有要殺人。但是有袁世凱的密詔副本作證,光緒真是黃泥巴掉褲襠——不是屎也是屎了。

事實上,袁世凱的密詔,可能也是假的。即使是真的,也不會明確說要圍園殺後。但是,康有為這個豬隊友,徹底坐實了光緒的“圍園殺後”的“真實性”。因為康有為偽造出“衣帶詔”在海外招搖撞騙,外國人沒有鑑別衣帶詔真偽的能力。於是光緒和慈禧徹底決裂了。(康有為為了當網紅ps了自己光緒的合影,呵呵)

慈禧大怒要廢掉光緒,再立新帝,她選中了端親王載漪的兒子溥雋。這也是不得已,溥雋是慈禧侄女的兒子,祖上是乾隆的弟弟。溥雋當時已經15歲了,但慈禧也找不到更合適的人,只能瞎湊合了。這就是“乙亥建儲”,年號都擬好了。

溥雋準備登基當皇帝的當口,八國聯軍發揚雷鋒精神來給光緒看病。沒病啊?為什麼要退位?再加上榮祿、李鴻章等人都不同意,慈禧只好退而求其次,立溥雋為大阿哥(就是太子的意思)。

溥雋沒當上皇上,但是載漪為首的端王黨是成事了!榮祿、李鴻章、張之洞這些明白人全都在端王黨成事的情況下靠邊站。端王黨比洋務派和清流黨更噁心,招撫義和團、怒懟八國聯軍,就是這幫蠢玩意幹出來的。

庚子國變,端王黨被當做戰犯全部處理掉,死的死亡的亡,一個也沒剩下。這讓清廷內部的滿漢衝突更加激烈了。慈禧一死,滿漢衝突總爆發,清廷就滅亡了。

當然,乙亥建儲的另一個副產品是讓慈禧再也不敢公然立繼承人,直到慈禧臨終幾天才匆匆選了溥儀和他爸爸載灃,這個國家那還經得起這樣亂來。但,慈禧真沒辦法!

如果沒有圍園殺後這個誅心之論,戊戌政變不會有、乙亥建儲不會有、庚子國變不會有,清朝在慈禧死後還能保持相對穩定,或許還能多存在幾年。


歷史知事


光緒的能力差。要真有能力早就玩死慈禧了,皇帝本身的號召力就是一大資本,況且慈禧呆在宮中,很多事不便出面。光緒能力差在五方面:1,無帝王之才。既不能發現人才,又不會用人,更不能辨別人。侍衛統領是自己的老丈人都不知道拉攏,認錯袁世凱等,梁啟超等又都只能搞點內政。2,魄力不夠。當斷不斷,政治鬥爭殘酷無情,而他卻悠柔寡斷。3,權謀基本沒有。4,有機會把握不住。戊戌變法其實是個好機會,任命梁啟超等一個小小的宮內行走,七品小官。當時如用譚嗣同等做直隸總督等高官,情形都變了,要麼外出巡遊,召各地總督見駕,京師慈禧只好束手就擒。5,見識面太窄,坐等成敗,不知道主動出擊。總結以上五點,他只有等慈禧把權力施捨給他,歷史證明他就是很傻,很天真。


劉備1866


有這樣的疑問是因為很多人並不瞭解兩人之間的關係,大清王朝這部積弊過深老機器,不是誰都能夠駕馭的了得,慈禧是百年不遇的管理型人才,能夠從咸豐留下的那個爛攤子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全面復甦,軍力快速回升,創造同治中興,這個難度是非常之大的。

慈禧培養光緒也是不遺餘力的,可這時候的大清國問題重重,內憂外患不斷,光緒根本就撐不起來,慈禧就算有心避開這些煩惱頤養天年也是不可能的。慈禧需要有人替他承擔這副重擔,而且知道自己早晚要交出政權的,所以他必須慎重地選擇一個有能力承擔起這副擔子的繼承人,慈禧的心理還是非常希望光緒皇帝能夠迅速成長為一個合格的皇帝的。但事實上光緒距離慈禧的期望還差了一大截。有些東西可以通過學習得來,有些東西則完全需要智慧和天分,光緒明顯是缺乏政治敏感和權術思維,未能達到慈禧的期望,兩度試著還政都以失敗告終,這個和光緒的能力和大清王朝末期複雜的政治環境有關。慈禧對光緒,始終抱有幻想,但最後只能恨鐵不成鋼。

再說光緒,自己的皇帝位置是慈禧給他的,他對慈禧抱有感恩之心,對慈禧能力也是非常佩服,早期對慈禧感激又恭敬。但成年以後的光緒慢慢對事情有了自己的看法和分析,對慈禧也不再是盲目的崇拜,年輕的光緒看到了西方的迅速崛起,從心底崇尚西方思想,想通過改革改變大清的命運,但年輕的光緒對滿清政府內部的複雜性嚴重估計不足,所謂改革基本上也是受那些維新派的慫恿,自己並沒有多深刻的認識,一次次看著慈禧化解危機,又對自己的將來缺乏信心。這使得慈禧就像光緒的一根柺杖,甩掉她隨時可能摔跟頭,握著她又礙手礙腳不方便。在保皇黨和維新派的鼓動下,光緒有了人掉柺杖闖一把的念頭,但還沒走多遠就被慈禧拽住了胳膊,在慈禧眼裡,再不扶一把,光緒就要摔跟頭了,但在光緒眼裡慈禧多慮了,自己能走好,顯示出了反抗意願,但風雨飄搖的大清朝已經禁不起任何風吹草動,不放心的慈禧只能對光緒橫加干涉,外人看到的是兩人爭權,但對大清國的走向誰更有前瞻性是很難下定論的。兩人的關係非常微妙,對大清國的未來都有自己的想法。但顯然慈禧在大清未來走向更有決定權。

你問慈禧為什麼不廢掉光緒,那是因為沒必要,她完全能夠掌控得住局勢。慈禧早晚會交出政權,只是交給誰,什麼時候交的問題,廢了光緒,除非是慈禧找到了一個真的有能力,自己也非常信任的人來接替光緒,否則沒有這個必要。至於光緒皇帝,自己的維新之路到底會有什麼結果他根本沒有十足把握,只是對此充滿了希望,再說他也沒有這樣的必要和能力殺掉慈禧,除非他可以肯定維新一定會是大清朝重現輝煌,並有足夠的力量在後邊支持他,或可能拼死一搏,否則他沒必要也不可能去冒這個險。


山野論史


在光緒動手之前,他應該認真考慮以下三個問題:他為什麼要殺了慈禧?殺了慈禧對他有什麼好處?慈禧死後,他能不能收拾爛攤子?

自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與以往任何歷史時期都不一樣。

在鴉片戰爭以前,不管時局如何動盪,總歸總的都是認識的人在打架;而在這一時期,忽然殺入一幫洋人,而且還是異常彪悍的洋人。他們的出現,直接把大清國給打蒙了,以至於自上而下談洋色變

洋人的出現,只能算是外敵入侵。想我泱泱大國,憑藉洋人那幾個槍炮,想佔領中國幾乎是不可能的。真正的威脅,還在帝國內部。鴉片戰爭之後,所有的人都看清了清政府的軟弱,都想上去捏一把。

在這種情況下,各種勢力紛紛崛起,農民起義也接二連三的爆發。外敵加上內憂,使得整個大清猶如一盤散沙,隨時都有崩盤的可能。

講道理,這樣的時局,幾乎是亡國滅種的前兆了。倘若帝國內部沒有強有力的代言人,西方列強分分鐘會把清政府滅掉。

於是,慈禧出現了。這個女強人在內憂外患之間,縱橫捭闔,使得各方勢力平衡,倒也相安無事了十幾年。這短短十幾年的光陰,在歷史上被稱為同治中興。一直到光緒帝繼位,大清的局面都在朝著好的方面發展。

年幼的光緒帝血氣方剛,禁不住權利的誘惑,他想完完全全地掌控帝國。

後來,光緒帝大婚,按照祖訓,慈禧應該讓皇帝親政才對。事實上,慈禧的確還政了,並且將許多權利逐漸下放給光緒。即便按照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大清國仍然有那麼一絲絲活下來的可能。

可惜,光緒帝太急功吉利了,他太渴望光宗耀祖、恢復康乾盛世了。

在一幫嘴強王者的忽悠下,光緒帝貿然開始了百日維新。在維新變法裡,他把矛頭直指四大勢力:旗人特權,舊式官僚,地方團練,八股取士。一下子,帝國的統治階級都成了皇帝鬥爭的目標。

要知道,這些勢力可是慈禧千方百計想拉攏的呀!這個破敗帝國的一切,都是靠著這些人維持的呀!皇帝一下子把他們全都開除了,誰替他賣命呀!唉!年輕的皇帝啊,到底是嘴上沒毛。

光緒帝再怎麼犯蠢,有一點他是清楚的:他的一切,都是慈禧給的。是的,你沒有看錯,光緒的一切都是慈禧給的,包括這個皇位。既然慈禧有給他皇位的能力,必然也有隨時剝奪能力。

殺掉慈禧並沒有多大難度,無非是圖窮見匕首。可是,真要把慈禧殺了,她背後的那些勢力發生叛亂怎麼辦?憑藉維新黨的那幾個歪瓜裂棗能行嗎?恐怕,這幫白眼狼比誰跑的都快!

換言之,殺掉慈禧帶來的好處,相比於壞處而已,簡直是雲泥之別。即便光緒帝把刀架在慈禧脖子上,他也不會動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