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卡的世界里感受静与定

作为西藏文化名片之一的唐卡绘画,为外界所普遍知晓,应该说是近三四十年间的事情。而在西藏,其历史渊源至少已有1300年以上了。据五世达赖时期的《大昭寺志》记载,吐蕃时期藏王松赞干布就曾以自己的鼻血为色绘制了一幅班丹拉姆神像,虽然这幅作品如今已了无踪迹,但可据此推断在布面上绘制神祇造像的唐卡绘画于那时已经出现。

在唐卡的世界里感受静与定

2014-10 《唐卡》(4-1)

斑斓的色彩,繁复的内容,瑰丽的想象,庄严神圣的佛像,平稳丰满的构图,这是唐卡的印象符号。用最珍贵的颜料,最虔诚的态度,描绘最美的佛国世界,给芸芸众生多一个向往和膜拜的理由,在佛教被广泛接受的同时,唐卡也有了不可替代的位置。

在唐卡的世界里感受静与定

2014-10 《唐卡》(4-2)

由于西藏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西藏历史上没有文人画与文人画家的概念。无论是寺院画僧还是民间画师艺匠,首先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其次才是社会分工意义上的画家画师。对于他们而言,绘制唐卡首要是宗教上的修为与供奉,而后才是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

一幅唐卡作品的绘制过程,即是一位丹青妙手信徒修持的过程。因此,唐卡绘制之前,须举行或简或繁的仪式,如诵颂经文、沐浴焚香、礼拜佛像与发放布施等等,算定吉日良辰方能开笔。这样的过程,从初涉画坛的艺徒到名满雪域的大师均不能免除。

在唐卡的世界里感受静与定

2014-10 《唐卡》(4-3)

不乏审美感受力的欣赏者,可以在炫丽辉煌的画面中,体会到某种静气与定力;在佛陀度母安适善美的形容仪态中,读懂修身齐家与知足知不足的人生课题;在缤纷繁复的曼陀罗变相中,感受到大千世界和谐与丰饶之美的折射……

在唐卡的世界里感受静与定

2014-10 《唐卡》(4-4)

总之,一幅优秀唐卡作品,应具备合乎规范的造型构图比例、疾徐变幻的线条勾勒、匀称的着色晕染、富丽和谐的色调氛围。简言之,“致广大、尽精微”这六个字乃是其硬性审美指标。所以我特别赞同著名藏族学者康·格桑益西先生为上佳唐卡绘画下的三条定义:数学意义的和谐,逻辑意义的完善,秩序意义的美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