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篇文章,一位大学教授把碗留给八十高龄的母亲洗,知道为什么吗?

中华善德网


我看过这篇文章,可能初看这个问题,会让很多人误会,觉得母亲都80岁高龄了,就应该让她享清福,但听了这个大学教授的解释后,不得不让人佩服,他觉得让妈妈洗碗,是让她体现自己的存在感与价值。很多老人操劳了一辈子,勤快惯了,你一下子不让她干活,她会很不舒服,她会觉得自己老了,没用了,儿女都嫌弃了。

何为孝顺?不是让父母吃好穿好这么简单,还要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的父亲64岁了,去年非要去新疆工作,一开始我和弟弟、妹妹都非常反对,因为家里根本不需要父亲赚钱,而且父亲原本在当地也有一份令同龄人羡慕的工作,所以,我们特别不理解父亲的做法。

不管我们怎么劝父亲,父亲都铁定了要去,而且还偷偷地买了飞机票,后来,我也想通了,既然他高兴,就让他去吧,硬把他留下来,他过得不开心,我们也会看着难过。现在父亲在新疆工作得很愉快,工作也不累,时不时地还去旅游,前段时间给我发了他去天池的照片。

孝顺父母,首先得是顺,其次才是孝。


沛泽妈读心理


大学教授掏腰包,购回美味与佳肴,宴请学生家中到,推杯举盏好热闹。

饭后桌上一团糟,学生争着要打扫。教授连说都别动,有人自然会操劳。说罢自己用手抱,收拾碗筷放水槽,先将油污冲一下,随后卧室迈动脚,轻唤白发老太太:妈妈该您洗碗了。

老太一听连说好,立即翻身碎步跑,直奔厨房袖子捞,洗刷碗筷满脸笑。口中不忘小调哼: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之前老太不做声,一副愁眉又苦脑,而今判若如两人,学生惊诧费思考。教授没有把话回,侍娘洗毕送睡觉,随后又进厨房来,重把碗筷洗刷好。

学生不明大胆问,老师为啥这样搞。教授深深叹口气,声情并茂实情掏:可怜天下父母亲,子女事情总心操,就是子女花甲过,父母面前永远小。无时无刻不担忧,随时随地细念叨,从不认为自己老,儿女面前最重要,什么事情都能包,就连性命也可掉。所以子女父母孝,不能光看掏钱钞,要让人有存在感,父母作用不可少。父母充实又自在,孝顺真正才做到。


学生听后齐鼓掌,称赞老师您真高,别出心裁慈母孝,无微不至真情抛。但愿母子福如海,寿比南山松不老。


平淡人生一帆顺


初看到这个题目时,以为是遇到了一个好吃懒做的不孝儿子。在阅读过原文后,觉得这是个很孝顺的儿子,而且,孝顺的很聪明,让人感触良深。

文章大意为,教授带着的学生实习期间,在自己家里招待了学生们。吃饱喝足后,学生抢着要去洗碗,教授阻止道:“不急,有人洗碗”。他将碗筷放入水池并冲洗掉油脂后,走到他80岁的老母亲跟前说:“妈,洗碗喽”。同学们愣了,只见老太太立即有了精神头,慢慢走到水池吧开始洗碗。半小时后洗完了,教授高兴的对老母亲说:“妈,您辛苦了,歇歇吧”。随即,他用毛巾帮母亲擦净手扶回了屋。自己返回又重新将碗洗了一遍。

教授对差异的学生们说:“做母亲的没有不想为孩子做点什么的,即使她老了,在她眼里儿子永远需要她的帮忙。让她洗碗,她会感到儿子需要她,会一天都充实。孝敬父母除了给父母帮助外,还要给他们一个爱你的机会。”

这位教授说的没错,他给了我们一个孝敬父母的新思路。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思维里,都觉得孝敬父母就是尽量让他们少劳累、多享受。或者有些人觉得,只要多给父母钱就是孝顺父母。虽然千人千想法,但其实想的都差不多。

我们大多数人在孝顺父母这个问题上,几乎都只做到了我能给予父母什么,或者金钱、或者物质、或者亲身的照顾、或者情感慰藉。当然,这些都没错,也都是应该对父母做的、应该给予父母的。

只不过,我们忽略了另一个更重要的角度,即:父母他们自己想要什么、想获得什么样的孝顺。我们多数人只是单项的将自己认为的孝顺强加给父母,没有过多的思考过,我们所给予他们的,是不是他们真正所需要的那种孝顺,这确实是我们做儿女的应该思考的。

另外一点,正如这位教授所言,要让父母在儿女面前有存在感,不能仅仅是将父母当做小孩来养。要让他们感觉到,虽然自己老了,但依然是被儿女需要的,是有价值的。这位教授正是用洗碗这种方式来让老母亲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让老母亲体会到自己的存在感,既对老人是一种心理安慰,同时让老人力所能及的动动,对身体也有好处。

的确如此,无论父母年龄有多大,能为儿女做些什么,他们都是很开心的。儿女年龄再大,在父母面前仍然是孩子,当我们开口叫那声“爸、妈”时,他们会充满幸福感,他们仍然愿意为儿女做任何事,为儿女付出一切!因为我们是他们的孩子!

这位教授深深的给我们上了一课,孝敬父母,说简单,也不简单。只要做儿女的尽量想的周全一些,哪怕是喊一声“妈,洗碗喽”,也可以体现出母亲与孩子之间的那份温暖爱。

大家有什么感悟吗?

【谢谢朋友们耐心阅读,欢迎关注、评论等,发表看法,一起互动交流!】


龍族社


人老了,要勤活动,不能啥都不干,那样不是对老人好,而是害了老人。 \r 身边的事儿。有一个老太太,八十多岁,家住农村,每天自己做饭,还上山摘苹果。儿子在城里住,看见母亲这么大岁数,还自己操劳,就把老母亲接进城里,住了楼房。每天也不用老太太干啥,除了吃就是呆着,因为岁数大,不会乘坐电梯,结果也不出门,每天在家里呆着,儿子儿媳妇都上班,也没人陪着说个话,结果住了半年,老太太痴呆了,也不会说话了,问啥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后来还是把老太太送回了农村,让她每天出门走走,串门说话,老太太半年多才缓过来,再也不愿意去儿子家了。 \r 所以老教授做的对,让老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让她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让她感觉自己还有用,这样老人才会长寿。


书妖纨衣


刚开始看到这个标题我以为是教授对母亲不好,即使80岁了,还让母亲做一些家务活。但看完整篇文章,正如那句:文章很短,但是故事很感人!

我们家中肯定会有些老人,而老人和孩子们住在一起,就总想着为孩子们做些什么,或者说很多老人都非常心疼自己的孩子。我姥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姥姥现在60多岁,这两年身体不太好,我小时候就喜欢到姥姥家玩, 可我过了20年,姥姥依旧是把我捧在手心里,回家了到姥姥家吃一顿饭,姥姥不让我炒菜,说她自己可以。

吃完饭我要刷碗,姥姥总跟我说的就是一句话:都是油,不要你弄。尽管我在坚持,她都是这样的一句话。

我比较感触的是,每次春节回家,或者是过什么节,姥姥和姥爷总是忙前忙后的准备,看着三个女儿和家人都回来过节,回来吃饭,他们每次都非常开心。很早起来做早餐,早餐做好了叫我们起床,不愿意起来的,就端到床前给我们吃,很惯着我们。

每次过节三家人在姥姥家住几天,几天后都要走了,姥姥姥爷就很失落,他们总是说: 这一下都走了,家里又冷清了。对于他们我很感触, 他们尽管是老了,但还是很想为我们多做些什么,在他们面前, 我们永远都是孩子。

就像这位教授说的一样:“做母亲的没有不想为孩子做点什么的,即使她老了,但在她眼里,儿子永远需要她的帮忙。让她洗碗,她就会感到儿子需要她,一整天就会过得充实。孝敬父母,除了帮助父母外,还要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爱你。”


一棵会结果的树


我在以前读书时的课外读物上看过一则故事,名字和人物名字已经记不清,但是故事记得很清楚。

一男孩,从小母亲对他很好,父亲早逝,其母以烙饼小生意养他到大,他也想留在母亲身边,但是免不了外出赚钱养家,留下母亲独自在家,他总是会按时短时间回来看望。后来他得机遇做了大生意,时间很忙,但也会抽时间来看望母亲,母亲看着他西装革履,豪华轿车总是很高兴,因为自己付出终于有了收获,自己也无欲无求了。街坊邻居也很羡慕其子有位。有一次,他在外面,有人带话给他说母亲病在床上时日许久,他大惊之下想起,很久没有回去看望母亲了,于是遍回。母亲一人卧床在家孤单无望,虽有邻居送来饭菜,也是过得,一天,儿子突然回来了,头发凌乱,衣衫不整,以前的豪华轿车已不见,开回来的是一台上了年纪的老车,破旧不堪,卧床许久的母亲见儿子这般模样,突然就弹坐起来了,问儿子怎么了,儿子把头埋在他胸口说,我破产了!母亲听到突然声音坚定的说,怕什么,我还在呢!硬拖着病体把放下很久的烙饼工具退出门外,在街上重新做烙饼,街坊也是吃惊,问她何故,她说,我儿子破产了,我也还在,我们要重新好好生活!就这样,母亲每天坚持去做烙饼挣钱,身体却慢慢好起来了,还多活了些许岁月。直到母亲去世后,有人又见到他穿回了干净整洁名贵的西装,开着豪华轿车。有人问他,你没破产啊?他说,我根本就没破产。那人问,那你为何让你母亲重新操劳呢?他说,我要让她动,我懂她,她一直有一个信念!(此文仅作参考,非天下所有母亲如此!)



聂公子说事


看题目我就知道是什么了,想起了小时候看的一个故事。大体就是男人的妻子生病了只能在家呆着,就这样男人每天都会打电话告诉妻子,中午我想吃什么什么,你给我做吧吧啦吧啦,同事不解,你的妻子都生病了你为什么还要她做饭?男人说,如果总是什么都不让她做,她会觉得自己很没用,这样告诉她我想吃什么,还能转移她的注意力,她也很开心自己不是一个无用的人。应该是这么个意思,只记得大体梗概,具体我忘记了到底怎么说的,越长大也越能体会这种感觉,我爸妈就闲不住,你要是让他们什么都不干,整个人都没精神,所以,对人对事吧,只要开心,愿意做什么就做吧


柠檬不萌XXX


文章很短,意义深长,有一种幸福叫被需要。

几年前我曾看到过一篇文章,内容大概如下:

几位大学生即将毕业,在一次实习之后,带队的教授邀请学生们到家里聚餐,大家欣然前往。整个用餐过程十分愉悦,大家相谈甚欢。晚餐结束后,几位同学都抢着要帮教授收拾残局,也有人把碗碟收起来,撸起袖子准备洗碗。这时,教授走进厨房微笑着阻止道:“不着急,有专人洗。”

只见教授先将那些碗碟放进水池里,冲去了上面的大部分油污。然后轻轻地走到他八十岁老母亲的身边,他把嘴巴凑到老母亲的耳边:“妈,该您洗碗了。”

几个学生有点错愕,只见刚刚在饭桌前略显疲态的老人仿佛一下子有了精神。老太太走到水池边,不紧不慢地洗起碗来。大概过了有三十分钟,老太太把碗碟、筷子、勺子分别归置好了。这时,教授高兴地走到母亲身旁说:“妈,您辛苦了,去歇歇吧。”

等教授把母亲搀扶回卧室后,他轻轻带上门,又返回厨房把那些碗碟筷子重新洗了一遍。

教授似乎看出了学生们眼中的诧异,他顿了顿道:“做母亲的总想为孩子做点什么,即使她老了,但在她眼里,孩子永远需要她的帮忙。让她洗碗,她就会感到孩子需要她,睡觉都会很踏实。孝敬父母,不是简单地帮助父母,还要给他们机会,让他们爱你。”

让老人感到被需要,要有智慧地尽孝心

当时看了这篇文章,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教授的做法。可以说,他是真正在有智慧地践行孝道。一般的子女只会注意到老人们需要关爱,很少有人能注意到老人们也需要付出爱,他们享受被子女需要的存在感。

做子女的往往认为父母们老了,能歇着就歇着,能替他们做什么就替他们做什么,一来是真的想尽孝心,担心老人们一不小心伤筋动骨,二来也是怕别人看到了误会,认为自己不够孝顺。

其实,在父母的眼里,为孩子付出是天经地义的,无论孩子年龄多大,在父母眼里仍是孩子。他们习惯了被孩子需要,越是年老体衰很多事情都干不了,越需要付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找到他们的生活重心。

有位网友小王描述,90多岁的外婆曾在父母家里住了几年。小王带着新婚妻子去看望外婆,那天中午饭大家准备吃饺子。小王和妻子担心外婆年龄大,真心想让外婆休息,让他们这些年轻人来包饺子。后来母亲告诉小王,外婆当时就不高兴了,自己回屋里闷着了,外婆认为年轻人嫌弃她。后来,小王的女儿出生,特意打电话告诉外婆让她给孩子做衣服。母亲告诉小王,那几天外婆可高兴了,一边哼小曲一边做衣服。

父母们年纪大了,做子女的并不是什么事情都要替他们做才好,要是什么事都不让他们操心,他们会认为自己对子女后辈没什么用处了,挫折感会更加强烈。做子女或者晚辈的,应该找些老人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去做,让他们去操心。比如:向他们请教一下人生问题,听一听他们在遇到那些事情时是怎样做的。让他们帮你照看一盆花,记得每天浇水。向他们学一道家常菜,让他们在旁边指导。总的来说,就是让他们有被需要的感觉。只有被最亲近的人需要,才能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存在很有用。

做子女的有孝心很重要,能够智慧地运用这份孝心更重要。除了付出爱还要适时地学会“撒娇”,学会让老迈的父母们感觉到被需要。

芸芸众生世世代代正是被这种浓浓的亲情所牵绊,你养我大,我养你老。

父母在家就在,要尽孝需趁早。

最后,希望全天下的老人们都能够安享晚年,幸福长寿。


夜雨如书


看到题目我就知道大学教授为什么会这样了。先说说我的一个故事吧。

在我家,我妈妈她是以孩子为重的一个人。孩子她在心目中排第一,其次才是她自己。



平时在家就是做饭,然后打扫卫生。把水果各种东西摆好,等我们都去学校之后她才会去玩或者做其他事情。

有一次她过来深圳玩。因为我在深圳工作,我就带她去逛了逛。

因为我那个地方太小,放不下洗衣机。我妈妈呢,就每天帮我洗衣服,我是觉得手洗真的很辛苦,因为我的衣服都是好多件的。不是说每天穿着的那一套衣服。

有一天,我就觉得她很辛苦,那天洗完澡就顺手把衣服洗了,在洗的过程中被我妈看到了,

她过来看着我,然后问我一句,好像很不开心,又有点害怕。她说,你为什么要自己洗衣服,你是怕我洗衣服洗不干净吗?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不是,我明天想穿这个,所以先洗了,您明天帮我洗剩下的那些,好嘛?

然后我就不洗了,放下,跟她说。我去吃个东西,你帮我洗一下这几件衣服,她听了很开心,然后就过来帮我洗了。

她住在我这里的这段时间,每天的任务,就是问我要吃什么,然后去买菜回来做。

怎么说呢,我感觉作为母亲,如果她以孩子为重的话,她是需要被孩子需要的。

如果孩子不需要她的话,她可能就没有什么存在感的意思,这对母亲来说是非常不好的一种现象,因为她会心里会觉得:孩子长大了,不需要我了!



这位位大学教授他母亲八十岁了,在这个年纪呢,一定要让她感觉到她是被需要的,不然的话,她可能就会失望。

如果她没有什么存在意义的话,她就会产生自我怀疑,所以我觉得大学教授他的做法非常好。

因为洗衣服也不是一个很重的活,就这样。

(欢迎关注娱乐砖家的后院,只生产独到的娱乐观点)


娱乐砖家的后院


最近忙于琐事,少有回答和图文发表。在此,感谢条友们的关心。

话归正传,“大学教授把碗留给八十高龄的母亲洗”的故事,我在很早之前就曾看到,好像是《读者文摘》上刊登过。具体内容我就不再介绍,有朋友已经详细表述了。

怎么善待自己已经老去的长辈,传统意识里,一直教育人们,尊敬老人,赡养老人,能够让老人在舒适的环境里颐养天年。俗称“老有所养”,而这篇文章从另一个角度,也是绝大数平常人的视角,说明了老人的一种生活心态,他们不光是渴望“老有所养”,更希望能够“老有所为”。

这种现象在很多老人身上,特别是劳碌一辈子的农村老人身上,非常明显。

我的老家来自江苏农村,后来移居到城里,老家有日渐变老的父母还有一个年迈的奶奶。一年当中,总会请他们到城里坐上一段时间。前几年,八十多岁的老人身体不适,给带到市里医院做了个检查,就安排坐在家里。开始两天都还挺好,慢慢地就开始闹着要回老家。好在市里有很多亲朋好友,时常来看她,家里也就显得热闹,可是慢慢地发现她总是吃完饭一个人坐在餐桌上发呆。问母亲,母亲说可能是坐在城里没有事做,她显得无聊。大家商量让她和母亲一起接送小孩上下学。后来干脆家里的衣服也不用洗衣机洗了,母亲和她洗一些单衣,一起洗碗、打扫家里的卫生,这样算是安定了一段时间,后来还是要回去。检查结果出来没有大碍,也就让她们一起回去了。

老人习惯了在老家的生活,如今九十多岁了,依然保持着早晨六点左右起床,小院子里不再养鸡了,于是每天早起用井水浇浇花草,扫扫地。父母起得都很早,上班的上班,下地干活的干活。老人就在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年纪大了,不再让她去河边洗衣服,都是晚上母亲在家用洗衣机洗好了。倒是会乘个好太阳,晒晒自家种的花生、芝麻什么的。老人不喜欢看电视,一天里实在无事可做了,就坐到小巷子里,几个老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自说自话,因为有几个老人耳朵不好了,根本不知道对方说什么。

人都有老去的时候,城里的老人会在公园里下下棋,打打拳,聊聊天,有些还会打打小牌。农村的老人,劳碌惯了,身子骨要是躺着、卧着久了,就会显得不舒畅。

人老了,除了希望的儿孙满堂,也希望自己老有所依的同时,继续老有所为。有所依,有所为,才能老有所乐。他们希望凭借自己的双手继续为家庭多做贡献,哪怕拿一把扫帚清扫庭院,洗洗家人吃的碗,收一收晾干的衣服。她心里会自觉,自己还是这个家庭里不可忽缺的一份子。所谓,存在的价值。

年迈的老人,洗的不仅仅是一只碗,是她对岁月的抗争,对子女的疼爱,对家庭的留恋。从我个人的角度,希望给老人一个既舒适更宽松的颐养环境,让她自觉自己的价值,开开心心地度过晚年生活。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来自水泊不是梁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