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公攤面積,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相信買過房子的人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房子的公攤面積,這一直是購房者的一個心病。那麼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房子的公攤面積吧!

房屋公攤面積,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一、什麼是公攤面積?

公攤面積有稱公用建築面積,是指整個樓棟的產權人共同擁有的整個樓棟的公用部分的建築面積,包括: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間、垃圾道、變電室、設備間、公共門廳、過道、地下室、值班警衛室、共用牆體等,以及為整幢服務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的建築面積,以水平投影面積計算。

除此之外,倉庫、車庫車道、供暖鍋爐房、作為人防工程的地下室、售房單位自營、自用的房屋、管理用房等這些地方不會計入公攤。

其實說白了,公攤面積就是這棟樓所有業主一起分攤的公用建築面積,與套內面積之和構成的一套商品房的建築面積。有些人不太重視這個公攤面積,也不知道公攤面積到底是怎麼計算的,實際上,公攤面積問題積弊已久。

房屋公攤面積,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二、利用公攤面積做貓膩

近年來,隨著房價的不斷升高,一些開發商趁機推高公攤比例,在公攤面積上打起了主意。

一般開發商在辦理房產證前,都要請測繪公司去實地測量面積,而後會向開發商出具測繪的報告,裡面有詳細的建築面積、套內面積、公攤面積情況。

開發商並不會把這份有詳細公攤情況的測繪成果報告交給購房者,那麼就可以在公攤面積的大小上做文章。

購房者雖然可以輕易的測量出自己實際的使用面積。但卻無法測量公攤面積到底有多少,而購房者還不能明確的去維護自己權益,只能迫不得已的去為多餘的“服務”買賬。

房屋公攤面積,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三、更有利於收取取暖費、物業費等相關費用

目前為止,房屋的物業費、取暖費等等一些七七八八相關的費用,都是按照建築面積來計算的。

也就是說,購房者不僅要自己的房子實際面積交取暖費,還要為電梯、管道、樓梯、設備間、門廳、地下室和門口的警衛室交取暖費。

但小編覺得,這是不合理的,室內的物業費本身就包含了這些所有的費用,公攤面積不過就是重複的收費罷了。

而且,據調查,一般樓棟的過道、設備間、公共門廳,甚至是值班門衛室是沒有暖氣的,這些費用都去哪兒了?

房屋公攤面積,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四、能否取消公攤面積?

有的人會問,既然公攤面積缺少標準、管理混亂,不僅會讓消費者在購房時需支付更多房款,更會在未來要支出物業費、取暖費等更多成本,這麼不利與民的問題為什麼還不取消呢?其實也是有重大原因的。

一套房子的總價是固定的,如果取消公攤面積,按室內建築面積來計算,那麼每平方米的單價肯定也會有所上升。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一個100平米的房子,公攤20%,總價100萬,那麼就是1萬元/平米,取消公攤面積,按照室內面積來出售,那麼就是80平米的房子總價要100萬,均價足足漲了25%。

還有就是,如果取消了公攤面積,開發商就會增加很大的成本,開發商沒了利潤,這就不能保證開發商會不會在公共區域偷工減料的縮小成本。

房屋公攤面積,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小編覺得,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地方政府把地價降下來,更多的讓利於民,讓開發商有點利潤,起碼有了可以競爭的空間,之後就會出現不收公攤費用並且擁有優質公共區域的小區了。

又或者物業費、取暖費等一系列相關的費用按照室內面積收取即可,這樣不僅節省了業主多花的冤枉錢,也能更好的擁有優質的公共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