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攤面積」是怎樣讓房子變小的?

何來“公攤面積”?

按目前比較公認的說法,公攤面積概念由香港“引進”。

“引進”之初,公攤面積的出現既“看似”拉低了平均房價,又讓開發商賺足了利潤。這種“何樂而不為”的計算方式,開始在大陸生根。

1995年,《商品房銷售面積計算及公用建築面積分攤規則》實施,為公攤“買單”開始與我們息息相關。

極具諷刺意味的是,作為“師父”的香港,早已於2013年取消了公攤面積。

在世界範圍內,絕大多數國家的辭典中,未曾有“公攤面積”一詞。

何為“公攤面積”?

“公攤面積”是怎樣讓房子變小的?

【公攤面積】即為公共行為和公共活動方便開發商建設的建築面積,例如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間、垃圾道、變電室、設備間、公共門廳、過道、地下室、值班警衛室等。公共面積由該樓棟業主分攤。

【套內面積】即室內面積。地板能鋪多少平米、你家套內面積就是多少平米、牆體佔用的面積不算在內。

房屋價格由【建築面積】決定,【建築面積】=【套內面積】+【公攤面積】。

假設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建築面積70平+公攤面積30平米)共500萬元,其中有150萬元花費給了看不見、摸不著、用不了的公攤面積。

“公攤面積”怎麼算?

公攤面積收費是否有規則可循?

公攤面積在我國實行了13年之久,一些業內人士還真摸索出了規律——

聯排、疊加別墅公攤面積一般為1%—8%

7層以下多層住宅公攤面積一般為7%—12%

7至11層住宅公攤面積一般為10%—16%

12至18層住宅公攤面積一般為14%—20%

18至33層住宅公攤面積一般為16%—24%

相信不少有住宅的人,看到這裡默默拿起了計算器,想算算自家的公攤面積合不合理。

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上述數據既無法律約束,也無具體規定,只是早年的數據規律總結。現有的法律法規並沒有對公攤係數設定上限,公攤面積均根據開發商實際樓盤情況而定。

因此,近年來,隨著房價上漲,公攤係數迅速攀升,部分住宅超過了30%。

2010年,山東某樓盤推出後的公攤係數甚至超過52%。2017年,南京某商住公寓一些戶型的公攤面積竟然比套內面積還大,得房率只有42%。

“公攤面積”的貓膩

你知道自己花錢買的公攤面積在哪裡嗎?

你知道哪些地方屬於公攤面積麼?

公攤面積包括樓梯間、過道、電梯井、管道井、變電室、設備間、公共門廳、警衛室、公共牆體等。

你實際調查過所在小區的公攤面積總數是多少嗎?

你清楚本小區公攤面積的實際計算方式嗎?

相信大多數人對於這些問題一臉蒙。

也正是這種信息的不對稱,給開發商帶來了可乘之機。

開發商界流傳著一種說法:各戶公攤面積之和,大於公攤面積總數。即1+1>2。而多出的這部分利益,由開發商方所得。

開發商如與第三方測量團隊達成默契,在公攤面積的大小上做文章。哪怕每戶多分攤零點幾個平米,一個幾十萬平米的項目,將餘錢不少。

假設一線城市某樓盤共有4000套房,以均價6萬元/平米計算,假設開發商每套多算0.1平米的公攤面積,那麼整個樓盤就可多賺2400萬元。

即便有良心的開放商,公攤面積一分錢也不多給你算,陷阱依舊重重。

何不取消“公攤面積”?

既然“公攤面積”那麼傷人,既然大多數國家都沒有公攤面積收費,直接取消不就行了?

其實,國外部分國家按照實際使用面積計算,自有道理。

一些國家人口較少,大多為獨棟住宅,房子按套賣,自然沒有“公攤面積”的存在,更不存在收費的合理性。

公攤面積有無好處?

自然也有。

在一定程度上,小區公攤面積越高,說明小區環境越好。

假設有一天公攤面積費用全部取消,以盈利為目的房地產開放商,將把公用面積縮小到極致——電梯只能容納1-2人,樓道口窄小不堪,小區保安站在大街上。

對公攤面積的計算和管理,其實不難。關鍵在於交易信息是否透明,開發商是否願意公開具體的公攤內容、是否有虛報公攤面積的嫌疑。

其實無論按哪種方式,最關鍵的是把標準制定清楚,能讓人看得明白。大家花出的血汗錢,也要花得明明白白,暢暢快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