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民营企业创新创业活力 构建航空“硬科技”良性生态

激发民营企业创新创业活力 构建航空“硬科技”良性生态

近年来,西安市高度重视航空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千亿级航空产业集群,将其作为大西安工业大走廊的重要支撑。作为航空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和“排头兵”,西安航空基地紧密结合区域航空产业资源禀赋特征,依托航空产业专业化分工特色,做足“补链、强链、扩链”文章,积极推动社会资本向航空产业投入。截止目前,西安航空基地累计入区企业近1000家,民营企业积极参与航空产业分工,形成了和谐互生的航空产业配套环境,为航空“硬科技”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微循环”产业生态。

“三机三压三材”

航空“硬科技”结出创新硕果

西安航空基地瞄准航空“硬科技”领域,按照“龙头带动,专业分工,集群构建”的产业培育思路,在新舟系列支线飞机和大型运输机等整机制造项目的带动下,聚集了一批飞机制造、航空专用装备、航空新材料、航空维修、通航运营、航空培训以及航空旅游博览等项目,已初步构建了以飞机制造为龙头的航空产业集群。

在集群内部,基地充分发挥西安地区科技资源优势和加工制造优势,建立了航空制造与航空服务协同发展、军品研制与民品开发相互促进、整机研制与零部件制造紧密配套的产业结构,使得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以新型重点型号飞机为牵引,围绕整机制造生产和关键技术共建,与军工央企实现信息共享、技术共用、人才互动、成果共享,开展“主制造商—供应商”并行开发、联合攻关、协作研制,进一步提升社会化配套率。

随着集群规划效益显现,一批航空“硬科技”创新项目逐步成长壮大,彰显出了大西安航空产业的硬实力。目前,西安航空基地已拥有“三机”(大运、新舟、小鹰)、“三压”(模锻液压、数控旋压、热等静压)、“三材”(陶瓷基、镁锂合金、碳纤维)的特色产品体系和优势配套体系,为产业规模增长夯实了基础。这些诞生在大西安的创新技术和品牌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拿得出、叫得响,正是西安航空硬科技加速发展的珍贵实践和丰硕成果。

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营造培育航空“硬科技”沃土

在西安航空基地,尤其注重创新驱动对于激发园区活力的催化效应,在核心装备、核心人才、核心技术、核心产品等关键领域,着力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独当一面的“领头雁”,持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为此,基地始终将民营企业作为航空“硬科技”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精心布局“众创空间平台+实验研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园区平台”四位一体的创新载体矩阵,推动民营企业走“专、精、特、新”的路径,构筑“硬科技”的核心竞争力。

西安航空基地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促进区内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开展广泛合作,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持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一批技术研发中心、技术创新联盟和创新创业基地先后落地。目前,西安航空基地一拥有3个国家级工程中心、7个省级技术创新平台、23个市级工程实验室,已建成各类创新创业平台18个,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为航空产业创新研发提供支撑,是航空“硬科技”项目研发的强力助推器。

为进一步把航空“硬科技”产业培育壮大,西安市科技局和西安航空基地管委会每年投入3000万元,对基地科技创新创业中心的公共平台建设、航空创业资金、小巨人企业培育、招商引资、供应商体系建设、发展环境提升等方面给予持续支持。

彰显专业服务特色

助力民营“硬科技”企业成长

航空产业属于专业性极强的产业领域,为推进企业培育壮大,西安航空基地悉心培育了一批深谙航空产业的专业服务团队,懂市场、懂研发、懂制造、懂产业,同时,持续加速行政效能,贴心提供零距离的“店小二”服务,用心助力广大客商投资兴业。

服务不仅要做专,更要做细。西安航空基地常态化开展细分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交流活动,针对特色产业项目,组先后组织了无人机、航空模拟器、航空钛合金等项目的产学研合作交流会,帮助富沃德光电、靖轩航空、天翼航空等企业与西航院、西航职院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校企政“联姻”,在无人机、模拟器、新材料领域的“硬科技”成果转化、教育教学、人员培训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

围绕企业“硬科技”成果产业化需求,西安航空基地组织企业融资培训、智能制造培训等专题活动,一年服务企业600余家共1500余人次。邀请航空国有企事业单位高管作为创业导师,指导企业分析市场趋势和潜在风险,帮助企业充分利用已有的能力和资质,选择容易进入的领域,做精做专做强。基地还专门引进了专业的军品取证服务机构、军民融合创投公司、知识产权公司等服务机构40余家,构建航空军民融合服务平台,帮助民营企业办理生产资质认证,平均缩短时间7-10个月,大幅缩短了企业取证周期,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