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人員點贊阜陽農村改廁工作

11月3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總部人員來我市考察農村改廁工作。通過實地考察後,一行人對我市農村改廁取得的成績予以肯定,並打算在國際上推廣我市改廁專家李乃林發明的廁具。

農村改廁後環境大變化

在潁州區西湖鎮五里村的一座小院中,村民戴紅敏被一群人圍在中間,其中還有白皮膚和黑皮膚的外國人。戴紅敏怎麼也想不到,這些遠道而來的外國客人到她家中,只為參觀家裡的廁所。

提起坐落在小院一角的廁所,戴紅敏說,六年前她家使用的是露天旱廁,夏天蒼蠅到處飛,氣味難聞不說,還易造成疾病傳播。農村實施改廁後,戴紅敏家裡用上了乾淨衛生的廁所。

改造後的新型廁所被稱為“節水型雙甕式無害化衛生廁所”,蹲便器底部是一個擋板,糞便落下去,擋板會自動合上,起到防臭效果,每次上完廁所後,僅需四兩水就能完成沖洗,這樣以來,在廁所就聞不到臭氣,環境衛生變好。

那麼糞便要怎麼處理呢?“兩個甕起到了大作用,糞便流到第一個甕,密封發酵一段時間後,糞水再流入第二個甕,經過無害化處理後可以引出來做肥料。”戴紅敏說,她家的菜地就是使用這種肥料。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總部人員聽著介紹,連聲稱讚:“Very good.”

“她家的廁所是我改造的,管理得很好。”雖然六年過去了,著名的改廁專家,原市愛衛辦主任李乃林仍然清晰地記得,“之所以使用這種廁所,是因為它簡單、實用、便宜。”在西湖鎮,不僅戴紅敏家,幾乎所有的農戶家都用上了這種無害化的衛生廁所,農村改廁已實現全覆蓋。

就我市而言,今年全市計劃完成農村改廁27萬戶,截至9月底已完成17萬戶。各地還在改廁的基礎上完善運行維護機制,鼓勵現有化肥或堆肥企業接納改廁後產生的糞渣,並進行資源化利用,鼓勵種植園區、種植大戶回收糞渣和糞液,確保農村改廁“建起來、用起來、管起來”。

改廁技術將在國際推廣

“退休後,反而更加忙碌。”說起現在的生活,李乃林說,他現在忙著在各地推廣他所發明的廁具。除了人們熟知的雙甕和三甕式無害化衛生廁具外,李乃林還發明瞭免衝式、不沾便等多種廁具,由於各地情況不同,他又根據情況,設計出不同的改廁方法。

如今,李乃林的廁具發明專利已達20多項。市經開區安徽潔諾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根據李乃林的發明,生產了多類廁具,產品銷售網絡遍及全國各地。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人員參觀了工廠的生產流程,聽完了各類廁具的介紹後,豎起大拇指。

李乃林發明的廁具除了銷往全國各地外,目前還銷往韓國、蒙古等4個國家。此次,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總部人員來我市考察農村改廁,就是為了在更多國家推廣李乃林的改廁技術。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人員點贊阜陽農村改廁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