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危害最大的盗墓贼——温韬

唐朝共有21位皇帝(含武则天在内),其中19位皇帝的陵都在汉陵以北的关中北山山脉一带,号“关中十八陵”(武则天与李治同陵)。但其中17座都被盗掘了,而第一祸首就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节度使温韬。在史料记载中,温韬是中国历史上盗掘帝王陵最多、危害最大的盗墓贼,民国时期盗掘清东陵的孙殿英和他比起来也是小巫见大巫。

中国历史上危害最大的盗墓贼——温韬

温韬(?-928),后更名李彦韬,五代时梁国人。温韬祖籍京兆华原,曾任耀州、崇州、裕州等地节度使,镇辖关中地区。据《新五代史·温韬传》记载:“温韬,京兆华原人也。少为盗,后事李茂贞,为华原镇将,冒姓李,名彦韬。茂贞以华原县为耀州,以韬为刺史。梁太祖围茂贞于凤翔,韬以耀州降梁,已而复叛归茂贞。茂贞又以美原县为鼎州,建义胜军,以韬为节度使。末帝时,韬复叛茂贞降梁,梁改耀州为崇州,鼎州为裕州,义胜为静胜军,即以韬为节度使,复其姓温,更其名曰昭图。”

关于温韬有一个传说,温韬生下来时刚好有匪星殒落在昭陵所在地区的嵯峨山,迷信者遂传:将给唐皇陵带来一场灾难的人物出世了。温韬在长安地区做了七年行政长官,关中地区几乎所有唐朝皇陵,都是温韬趁战乱在其任期内盗掘开的。温韬盗掘唐皇陵是有案可稽的,不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有明确记载。

《旧五代史·温韬传》:“唐诸陵在境者悉发。”《新五代史·温韬传》:“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资治通鉴》亦载,“华原贼帅温韬聚众,唐帝诸陵发之殆遍。”而乾陵保住不被盗掘之身,要感谢奇异的天象。宋人程大昌《考古编》中称,“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就是说,在盗掘乾陵时,出现了极为反常的天象,狂风骤雨闪电雷鸣,怕遭报应的温韬被吓跑了。

温韬所盗陵寝之多,堪称有史记载之最。在他任节度使的七年时间内,唐朝诸帝的18个陵寝竟然被他一一光顾。(在乾陵之前已经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温韬和黄巢一样,他也兴动数万人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风雨大作,人马一撤,天气立即转晴。温韬不解其中缘由,但他也是心有余悸,没有再继续挖下去,遂此绝了念头。乾陵至此逃过第二劫。)

温韬也是史上最大胆的盗墓贼。温韬盗陵时一般都率领众兵,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在当时,偷坟掘墓是不赦的大罪,虽然五代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堪,但在老百姓心中却是难以原谅的。可见,此人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盗墓,并将所盗物品编成名册公诸于世,其胆量之大为天下所有盗墓者之“楷模”。

温韬给中国帝王陵墓带来的破坏是灾难性的,许多珍贵的文物让其给毁了,所以史学界、考古界都认定温韬是中国历史上危害最大的盗墓者,有千古之罪。唐太宗李世民死后,把《兰亭序》等众多珍贵的名家书画真迹作为陪葬品带进了昭陵。搞笑的是,不通文墨的温韬在把一批书画作品带出陵后,看上的却不是价值连城的书画作品,而是装裱在外的华美绸缎。他让手下将上面的绸缎全部撕下来,而把作品扔了。史学界推测,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从此不再出现,可能就是让温韬给撕毁了。但让人不解的是,在温韬逐一登记的盗得宝物中,却无此帖。后世学者抱着一份美好的心愿,希望《兰亭序》在武则天的乾陵内,果真如此,真乃中华文化之大幸。

关于温韬之死,《新五代史·温韬传》载:“其后朱友谦叛梁,取同州,晋王以兵援友谦而趋华原,韬惧,求徙佗镇,遂徙忠武。庄宗灭梁,韬自许来朝,因伶人景进纳赂刘皇后,皇后为言之,庄宗待韬甚厚,赐姓名曰李绍冲。郭崇韬曰:“此劫陵贼尔,罪不可赦!”庄宗曰:“已宥之矣,不可失信。”遽遣还镇。明宗入洛,与段凝俱收下狱,已而赦之,勒归田里。第二年,流于德州,赐死。”

从史书上记载的温韬生平来看,这是一个狡诈善变的人物。他对朝代的更替看得很开,谁的势力强大一些就依靠谁。而温韬的毁灭,其根源还是他没有掌握好度。早年盗陵的臭名、善变的性格注定为统治者不喜,虽然他有大批的宝藏来打点上下,甚至连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皇后刘玉娘都能贿赂,但最终温韬还是被后唐明宗李嗣源所杀。在当局者的眼里,他是一个生有反骨的人,今天你能够反了后梁,明天就能反我后唐。今天你能盗先唐的陵寝,明天就有可能盗我的陵,这样的人,在非常时期还有些利用价值,在时局平定后是一定不能让他生存下去的,这也是他遭受灭门之灾的根本原因。(史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