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目!還記得那個“蜈蚣”般的公交車嗎?

作為城市一道流動的風景

公交的變遷不僅演繹著一座城市的歷史

更折射了油城這40年間的改革發展歷程

已有13年公交駕齡的宋霞親眼目睹了這一切

也留給她一段段難忘的回憶

淚目!還記得那個“蜈蚣”般的公交車嗎?


淚目!還記得那個“蜈蚣”般的公交車嗎?

宋霞

1978年8月出生

  • 大慶油田礦區服務事業部公共汽車公司東風分公司六車隊專線駕駛員
  • 曾榮獲大慶市“誠實守信好人”稱號
  • 連續三年被評為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傑出員工”

宋霞的父親幹了一輩子的公交司機,正是受他的影響,如今宋霞也傳承著這份技藝。

“小時候,爸爸開的是廣州牌通道客車,靠手搖才能啟動,趕上冬天,還得拿個棍子綁上棉絮沾點汽油給發動機‘烤火’,他的臉和手常常被煙油燻的油漬麻花的。那時候,車的發動機上面有個大蓋,噪音特別大,也練就了爸爸的大嗓門……”在宋霞的記憶中,爸爸最早開的是4路車,從中七站開往標杆村,乘車都是免費的,從1979年之後才開始售票。

車裡有一名乘務員,總是穿著一件白襯衫,揹著一個黑色的售票兜,裡面除了錢還有一沓車票,2分、5分、最大面值的是一角。“過去站點少,線路也少,等車的人總是裡三層外三層,車還沒等停穩,乘客就一擁而上,腿腳慢的別說找個座,車都上不去。”

淚目!還記得那個“蜈蚣”般的公交車嗎?

“那時候,20米長的通道車分前後兩節,中間有一段軟連接。冬天溫度低時,車廂內特別冷,穿著大棉鞋用不上半小時就凍透了。為了保暖,乘務員穿上小棉襖,外面還要套個羊皮襖,毛褲外面套棉褲更是‘標配’。到了夏天就更難熬了,車廂裡熱得像蒸籠,司機手邊放一塊毛巾,‘跑’一趟車回來溼得都能擰出水來。”悶熱的車廂、汗溼的毛巾、滾燙的方向盤、工作服上一圈圈汗漬……都成為宋霞那些年夏天最深刻的記憶。

2005年,宋霞這個“公交娃”懷揣著公交夢,如願以償地被分配到了公共汽車公司東風分公司做了一名駕駛員。她的第一臺車是亞星中巴。

從依卡露斯、廣州通道、牡丹中客到現在的金龍、宇通客車,公交車型換了一代又一代,車裡有了助力器,方向盤比以前輕了,空間比以前更寬敞了,安全性、舒適度也都趨於完善。

“以前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能吹著空調開公交。” 宋霞笑著對記者說。現在公交線路車都裝上了暖風,車內環境也是煥然一新,車窗更明亮,座椅更舒適,車廂內還設有愛心專座和老會戰專席,為乘客提供更貼心的服務。

2001年11月,27路公交車開始實行準無人售票

2002年8月,34路公交車實現了無人售票,隨後無人售票逐漸推廣

淚目!還記得那個“蜈蚣”般的公交車嗎?

宋霞說,自從有了IC卡電子售票服務,不但不用專設乘務員賣票,還免除了乘車人隨身攜帶零錢的麻煩。另外,自動語音及LED屏報站系統,也更好地滿足了不同乘客的乘車需求。

“現在在手機上使用掌上公交或公交秘書軟件,便可以查看公交車行駛位置、等待時間、出行線路規劃,並設置到站提醒。除此之外,在讓胡路和乘二村始發站設立了電子站牌,在2路線投入使用了太陽能電子站牌,讓百姓可以隨時看到車輛的位置信息,出行更方便。”說起油田公交這些“新科技”,宋霞如數家珍,一臉的興奮。

40年

身邊的變化隨處可見

40年

身處油田的你

又有怎樣的慨嘆

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

油田官微“身邊·變化”專欄

請你告訴我

40年的變化有多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