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貸——居民槓桿率上升的真凶找到了!

房貸——居民槓桿率上升的真兇找到了!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其是去槓桿政策的實施,近年來我國宏觀槓桿率過快上升的勢頭得到了初步遏制,非金融企業槓桿率穩中趨降。但隨著過度負債文化的興起,住房抵押貸款的快速增長以及新興消費金融的蓬勃發展,近年來我國居民部門的槓桿率快速上升。相比非金融企業債務,居民債務一旦出現問題將難以解決,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更大,不僅會降低居民儲蓄、抑制居民消費,還使得居民儲蓄下降,抑制經濟可持續增長,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一、近年來我國居民槓桿率明顯上升

近年來,我國居民槓桿率(居民債務/GDP)快速上升,由2008年一季度末的18.8%上升至2018年一季度末的49.3%,十年間上升了30.5個百分點,上升速度快於多數國家和地區。同期,全球及主要發達經濟體國家的居民槓桿率逐步下降。全球及發達經濟體國家居民槓桿率分別從2008年一季度末的67%、83.2%下降至2018年一季度末的61.8%和75.2%,分別下降了5.2個百分點和8個百分點。其中,美國居民槓桿率更是下降了21.3個百分點。

居民槓桿率的快速上升加大了居民償債壓力。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數據,我國居民債務本息收入比(居民債務本息/可支配收入)也由2009年的6%左右上升至2017年的12.8%,已經超過美國(8.2%)和日本(6.7%)。根據筆者測算,我國居民債務收入比(債務/可支配收入)從2008年的31%增長到2017年的近80.3%,日益接近德國(93.4%)、日本(109%)、美國(111%)等發達國家水平。但相比OCED國家132%的平均居民債務收入比仍有一定差距。

與歐美等發達國家不同,我國居民負債主要集中於個人住房按揭貸款。2018年6月末我國居民個人住房按揭貸款餘額為23.8萬億元,佔居民總負債的60.8%。再加上公積金貸款(2017年約為7.56萬億元)、“首付貸”等,居民實際的住房相關貸款佔居民總負債的比例在70%以上。住房按揭貸款增速明顯快於居民總負債增長速度,2013年至2017年,住房按揭貸款年均增長24%,同期居民總債務年均增長9%。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費觀念正在發生改變,由過去習慣存錢、擔心欠債、謹慎消費的生活方式向少存款、敢借貸、超前消費轉變。不少80後、90後甚至00後通過網上借貸平臺、銀行卡透支等超前消費。2018年8月末,我國消費性貸款規模達31.5萬億元(預計2018年末將達到36.6萬億元),近年來一直保持20%以上的年均增速,遠高於美國4%、歐元區和日本2%左右的年均增速。2009年至2018年一季度末,我國信用卡貸款年均增長32.9%,比各項貸款平均增速高出17個百分點。消費貸款的快速增長,也帶來違約風險的增加。個人信用卡不良貸款率高企,2016年為1.9%,比個人貸款不良率高1.14個百分點。

目前,除了銀行貸款外,居民還可以從消費金融公司、電商平臺、互聯網分期平臺和小額貸款公司等獲得貸款。由於缺乏完善的個人徵信系統支撐、風險管理模式尚不成熟,這些新型消費金融機構快速擴張的同時風險也在集聚,衍生出“裸貸門”、信用卡套現黑色產業鏈、逾期暴力催收、“現金貸”變相高利貸等市場亂象。近期部分互聯網金融平臺通過手機回租等方式將“現金貸”業務變身為“回租貸”,名為租賃、實為借貸(“名租實貸”),並強行搭售會員服務和商品變相抬高利率。這些不僅擾亂金融市場秩序,還使得大量低信用人群進入信貸市場,導致居民債務規模迅速累積。

二、居民槓桿率快速攀升將導致經濟金融風險

國際經驗表明,當居民槓桿率超過30%,其對經濟增長的效應將由正轉負;一旦超過65%,將給經濟金融穩定帶來衝擊。

一是債務過度擴張將透支居民消費潛力,抑制消費能力。居民債務增長遠超收入增速將制約居民消費增長。特別是低收入群體持有債務佔比較高的國家,其債務過快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更大。經過多年的調整,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2018年上半年達到78.5%)已遠遠超過投資和出口(2018年上半年,其對GDP增長貢獻率分別為31.4%和-9.9%),一旦消費動力減弱,將嚴重影響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二是槓桿率上升降低居民儲蓄率,影響投資和經濟增長。居民槓桿率快速攀升,不僅加大償債壓力、擠佔消費,還會降低居民儲蓄率,導致投資率下降和經濟增長放緩。2017年,我國居民存款與可支配收入之比從2010年的25.4%下降至12.7%,國民儲蓄率也從2010年的51.2%下降至46%(國民儲蓄是指投資可用資金來源,對應當期沒有消費掉的所有收入,包括存款、理財、貨幣基金、股票投資等,居民部門儲蓄構成國民儲蓄的一部分)。未來,隨著金融脫媒的加快、老齡人口占比的上升,儲蓄率還將持續下降。

三是債務過度擴張帶來虛假繁榮,增大系統性金融風險。居民債務增加會造成經濟虛假繁榮,扭曲市場預期,引起居民非理性負債。樂觀預期下銀行也傾向於放鬆信貸條件,增加對居民部門貸款,推高資產價格。一旦債務難以持續、資產價格大幅下降,容易引發經濟金融市場的動盪調整。通常,非金融企業債務可以通過債務展期、債轉股等方式來實現“以時間換空間”,促進債務風險逐步化解。與非金融企業債務相比,居民債務問題更難以解決,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更大。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低收入居民債務迅速積累。

三、政策建議

長期以來,居民部門低債務、高儲蓄是我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和比較優勢之一。但近年來我國居民過快負債、槓桿率攀升,將對未來經濟金融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針對這一新現象、新問題,需要高度重視、合理引導,有序控制居民槓桿率過快上升。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未雨綢繆,引導居民理性消費、合理負債。吸取美國鼓勵過度消費、超前消費導致經濟金融失衡的教訓,引導居民理性負債。一是避免形成超前消費的社會環境,對消費金融公司等的過度宣傳、誘導性推廣等加強審核和監管。二是開展消費者金融教育,幫助公眾學習現代金融知識,提高債務風險意識。三是加強消費者保護,建立消費者投訴信息收集和反饋制度,識別潛在的消費者保護問題。

第二,充分運用宏觀審慎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審慎發放居民部門貸款。一是引導金融機構更加審慎發放居民部門貸款,適時採取提升貸款價值比例、貸款收入比例等宏觀審慎政策。二是加強資金流向監管,防範其以各種形式流向房地產市場。三是將網上借貸納入個人徵信體系,多方位、全口徑監測居民債務信息。

第三,實行統一監管,避免監管套利導致的風險轉移。

借鑑國際經驗,對從事消費貸業務的各類機構一視同仁,在牌照準入、信貸額度、限制槓桿等方面建立統一的監管標準。按照實質重於形式原則,對同一類金融業務實行同樣的監管標準,避免監管套利。針對“名租實貸”等新型消費金融加強監管執法。

第四,糾偏住房過度消費傾向,引導住房消費迴歸理性。一是針對當前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現象,提高房地產調控政策的精準性,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二是對地方政府“明調控、暗刺激”行為進行糾偏,形成房地產調控合力。三是加快財稅體制、貨幣金融、土地供應等一攬子的改革來推動房地產長效調控機制建立。四是穩步推進房地產稅,改變目前因較低的持有成本導致的房地產過度投資投機。同時,房地產稅的推出需要充分考慮實體經濟承受力及居民整體稅收負擔。

第五,建立居民部門債務風險預警和監測機制。借鑑美國等國應對家庭債務危機的經驗,加強對居民部門債務風險的預警和監測。一是實行差別化的家庭負債控制措施,分區域(不同城市)、分主體(不同收入群體)監測居民負債狀況。二是監測房地產價格變化、抵押貸款比率和家庭收入變化對居民短期償還能力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