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時節如何養生

霜降時節如何養生


霜降是秋天最後一個節氣。它的到來預示著秋天的結束,冬天的開始。季節轉換,冷暖無常,養生保健尤為重要。

《二十四節氣解》中說:“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 “霜降”表示天氣逐漸變冷,露水凝結成霜。

霜降時節如何養生

深秋飲食有講究

霜降時節正是秋之暮,人們的精氣開始封藏,進食滋補食品較易被消化、吸收和藏納,有利於改善臟器的功能,增強人體素質。俗話有“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說法,認為“秋補”比“補冬”更要緊。到了這個節氣,牛肥羊美,建議大家可以適當煲羊肉湯進行飲食秋補,佐以姜、棗、蔥白、當歸、黃芪等補氣益血、健脾的中藥飲片,男女老幼均可食用。

秋季燥氣盛,易傷津液,秋燥表現為口乾、唇乾、咽乾、便秘、皮膚乾燥等。燥易傷肺,還會使人體免疫力減弱,不適應冬天的寒冷而生病。《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應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春天吃花,秋天吃果”,白薯、山芋、山藥、藕、荸薺,都是這個時節適宜吃的食物。

在我國的一些地區,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這樣可以潤肺去燥,補筋骨。柿子具有清熱、潤肺、祛痰、鎮咳的功效。泉州老人對於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對於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柿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柿子雖好,但脾胃虛寒、痰溼內盛、舌苔厚膩、外感咳嗽、脾虛洩瀉、瘧疾等症均不宜食。且必須注意的是,如果空腹吃進大量柿子或與酸性食物同吃,柿子中的柿膠酚與紅鞣質便與胃酸或酸性食物凝結成硬塊,形成“柿石”。胃裡若有“柿石”,就會引起胃痛、噁心、嘔吐等不適。因此,柿子宜在飯後吃。由於胃酸已與食物結合,就不容易出現“柿石”。

霜降時節如何養生

要注意保暖

霜降已是深秋,不少人的手腳溫度似乎也和天氣一樣冷了起來。天氣逐漸轉涼時,晝夜溫差變化增大,特別要注意腳部和胃部保暖,俗話說“寒從腳入”,禦寒當從腳開始。如果下肢保暖做得好,全身都會覺得暖和,熱水泡腳是個不錯的選擇。

儘管應注意保暖,但也不要過早穿上棉衣,霜降後的氣候變化較大,晝夜溫差懸殊,體質較好的人不必頓增厚衣,應適當受些寒涼,以逐步增強抗寒能力。故在我國民間素有“春捂秋凍”的說法。抵抗力較弱的兒童及老年人,為避免舊病復發或增患新病,宜逐漸增衣,切不可頓增頓減,以防寒氣侵襲,誘發新病。另外,勤習吐納而修身養性,加強鍛鍊以增強體質,強身健體,預防疾病,也是防秋凍之本。

消化性潰瘍的防護

霜降時節,季節更替,是消化性潰瘍的高發時期。深秋及冬天,氣溫較低,寒冷刺激使人的胃腸調節功能發生紊亂,胃酸分泌增多,進而刺激胃、十二指腸黏膜;同時寒冷還可以造成胃腸自身缺血、缺氧。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破壞胃腸粘膜的防禦屏障,引起急性胃炎甚至消化性潰瘍的發生。

曾患或已患消化性潰瘍,應嚴格限制對胃腸黏膜有機械性刺激的食物,如生硬、油、炸、煎、炒等難消化的食物,及化學刺激的食物和藥物,如酒類、酸性飲食、濃茶、咖啡等。此時宜軟食,半流汁且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稍高的食物,如大米粥、蛋花湯、蒸雞蛋、藕粉、蜂蜜、果汁等清淡易於消化的食物,每日進餐6~7次,使食物常與胃酸結合,以緩解症狀,促進潰瘍癒合。此期應適當限制肉湯、雞湯、魚湯,因含氮高的飲食能強烈刺激胃液分泌,增加胃的代謝負擔。甜的東西也要少吃,甜品中的糖分水解的過程中會產酸產氣,不利腸胃的修復。同時應注意保暖。既往有潰瘍病史合併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應積極根除幽門螺桿菌。如需長期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地塞米松等藥物,應嚴格依照醫生的指導進行。如果出現上腹痛、燒心、噁心,嚴重時可出現嘔血或黑便等症狀,一旦與上述吻合,尤其當出現嘔血、黑便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不可過度大意,以免延誤病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