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粒肿可能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Blood_puppet


麦粒肿又称针眼、睑腺炎,是睫毛毛囊附近皮脂腺或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麦粒肿分为内麦粒肿和外麦粒肿。眼睑有两种腺体,在睫毛根部的称为皮脂腺,开口于毛囊,另一种靠近结膜面,埋在睑板内的称为睑板腺,开口于睑缘。麦粒肿就是这两种腺体的急性化脓性炎症。麦粒肿多是细菌感染导致的,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麦粒肿是感染导致,一般会累及睑缘或脸睑内的腺体,另外,麦粒肿也会自发形成。平时不注意眼部卫生清洁,经常用手揉眼睛,导致眼部感染往往是麦粒肿形成的直接原因,当然过度用眼、长期眼疲劳、平时过食辛辣刺激食物等都可能会导致麦粒肿发生。

一旦患了麦粒肿,早期可湿热敷,每天湿敷三四次,还可局部应用抗菌消炎药物理疗,有脓点形成的人,要尽快切开排脓;出现严重症状的人,要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对于生长在眼睑内的麦粒肿,可以自行滴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或妥布霉素滴眼液。对于生长在眼睑外的麦粒肿,可以将红霉素眼膏涂抹在患处。要注意的是,是需要使用红霉素眼膏,而不是红霉素软膏,因为眼膏的效果比软膏好。此外,可吃些清热解毒的中药制剂治疗麦粒肿,一般可选择新癀片、片仔癀片或连翘败毒片等。平时要注意不吃辛辣刺激、容易上火的食物,注意多喝水。


家庭医生在线网


麦粒肿,俗称“针眼”,可能很多人都长过。记得小孩子长的时候,朋友之间还会互相开玩笑,是不是看了不该看的东西。但是其实,这和看什么东西没关系,它其实是一种眼睑腺体的炎症,临床上我们叫睑腺炎。

眼睑腺体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睫毛根部,叫眼睑皮脂腺,开口于毛囊,如果是这里的腺体发炎了,称为外麦粒肿;另一种埋在眼皮睑板里面,叫睑板腺,开口于睑缘,发炎的话我们叫内麦粒肿。

不管是内麦粒肿还是外麦粒肿,都是由于细菌感染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通常发病都比较迅速。快的话,可能2、3天眼皮上就会鼓个包块,又红又肿,患者也会有疼痛的感觉。一般需要用抗生素治疗,具体需要去就医,医生根据你的情况给你用。

麦粒肿和用眼卫生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儿童经常拿手揉眼,年轻女性卸妆不彻底,老年人生活环境不是很洁净,都容易发病。还有一些人反复长麦粒肿和饮食过于油腻导致睑板腺油脂分泌过多有关系,建议可以吃的清淡一些。


YOYO游医生


麦粒肿又叫眼睑炎,俗称针眼,它是睫毛毛囊附近的皮脂腺或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相当于皮肤的疖肿,多由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常伴轻微瘙痒,局部红肿热痛,疖肿成熟时,可自行溃破流脓,是眼科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如果知道造成麦粒肿的原因,便可以做到未病先防,那么导致麦粒肿的原因有哪些呢?

第一,眼睑腺体发育障碍,使腺体导管出现感染或堵塞。第二,用眼过度:生活中过度用眼、屈光不正等易致眼睛过度疲劳,致使眼睛四周的眼轮肌收缩,堵塞腺体开口,加之机体抵抗力下降、情绪紧张等引发的内分泌失调,共同导致皮脂腺排泄不畅,进而导致麦粒肿的发生。故建议尽量避免眼睛过度疲劳,可以做眼保健操,注意让眼睛休息,避免熬夜、长时间玩游戏或者工作。第三,皮脂腺分泌旺盛:有研究发现,在生活中偏爱吃油炸食品的油性体质的人,其皮脂腺分泌颇为旺盛,更容易导致分泌出口堵塞而导致麦粒肿的发生。建议避免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平时更要戒除烟酒。第四,卫生不当:经常用不干净的手揉眼睛,或是长期配戴隐形眼镜,都容易使细菌自腺体开口处进入眼睛而导致葡萄球菌反复感染眼部,进而引发麦粒肿。因此,在生活中应避免用不净的手搓揉眼睛,一旦发生麦粒肿,更应禁止揉眼,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系统治疗。第五,对于反复发作的麦粒肿患者,建议及时就医行相关检查以除外糖尿病。

在了解了麦粒肿的致病因素后,还需要劳记“针眼”患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眼睑红肿有脓点时,禁止用手去挤,以免造成炎症扩散,引起更为严重的合并症;2、患病后及时到眼科就医,若已成脓,可行切开排脓,这样既能促进早日痊愈,又可以减少疤痕。

欢迎关注生命召集令,获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识。


生命召集令


麦粒肿就是眼皮上出现的大疙瘩,俗称"长针眼",根据部位不同分为外麦粒肿和内麦粒肿,前者是眼睫毛毛囊的皮脂腺化脓性炎症,就和我们平常脸上长的痤疮差不多,后者是眼睛睑板里面的睑板腺的化脓性炎症,这个疼痛程度要更重一些。

很多老一辈的人认为"长针眼"是看了不该看的东西引起的,这个解释很不科学,麦粒肿其实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性疾病。

主要诱发原因有三个:

1.眼部卫生不佳

有些人习惯直接用手或不洁净的毛巾等直接擦眼睛,很多近视人群长期佩戴隐形眼镜,但隐形眼镜的清洁工作没做好,这些会把大量细菌直接带到眼内,诱发麦粒肿。

2.用眼过度

有些人长期熬夜工作、打游戏导致睡眠不足,机体劳累导致免疫力下降,眼睛局部的防御功能也下降,细菌入侵占了上风,容易出现麦粒肿。

3.眼部其它疾病

如果眼睛有沙眼、结膜炎、角膜炎等疾病,没有及时有效的治疗,感染可能会扩散到眼睑而出现麦粒肿。

得了麦粒肿,可以用一些OTC类的眼药水,如果脓肿已经形成,不要自己用手挤压,最好去医院眼科进行相关治疗。

希望春雨医生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关注头条号【春雨医生】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识哟。


春雨医生


麦粒肿也称睑腺炎,它是化脓性细菌侵入眼睑腺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炎症。睑腺炎分为外睑腺炎和内睑腺炎,外睑腺炎是指睫毛的毛囊或者其附属的皮脂腺或变态汗腺的感染;内睑腺炎是指睑板腺的感染。很显然内外睑腺炎主要是感染部位的不同。

外睑腺炎发病比较急,睫毛的根部红肿、疼痛是其特征性表现,眼睑局部还可能出现水肿以及充血,有压痛和胀痛的感觉,在近睑缘部位常可触及到硬结,经过一段时间,硬件将逐渐变软,在睫毛根部形成黄色脓疱,它会自行破溃排出脓液而自愈。如果炎症在外眼角,可引起球结膜的水肿。内睑腺炎的症状跟外睑腺相似,但是其疼痛的程度较外睑腺炎更加严重,由结膜面穿破而排脓,如果病原体的毒力很强,炎症还可以扩张到其他部位,引起整个睑板组织的感染,形成眼睑脓肿。

睑腺炎的病原主要是各种葡萄球菌,尤其是毒力比较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这是因为眼睑的腺体开口大多在眼脸和睫毛的毛囊根部,特别容易感染细菌。平时不注意眼部卫生,用了不干净的纸巾、毛巾、手帕等擦眼睛或者一些眼部的疾病为及时治疗或者身体抵抗力下降等,细菌都有可能趁虚而入。

在治疗上,早期睑腺炎应给予热敷,一日多次,每次持续10-15分钟,这样做的目的是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临床症状,促进炎症的消退;每日还应多次滴抗生素滴眼液,对于反复发作、局部使用抗生素滴眼液无法控制感染者或者有全身感染症状者,可以给予口服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对于已形成脓肿,应当切开排脓;对于脓肿尚未形成者,不宜切开排脓。对于切开排脓的操作建议有专业的医生进行,不建议自行进行该操作。如果睑腺炎的病情严重,应当立即就诊,进行必要的治疗。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作为用药依据,请在医师或者药师指导下用药,有什么疑问或者观点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评论。


药事健康



得了麦粒肿诊断很容易,主要就是眼睑局部红、肿、痛、触及硬结和触痛,红肿主要可以位于结膜面和脓肿穿破的结膜。也可以位于皮肤面。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实验可以协助病因诊断和选择敏感性药物。


在治疗上在睑腺炎尚未化脓以前可以进行热敷以及其他中西医结合治疗。反复发作以及伴有全身反应时刻给予全身治疗,当脓肿形成时,应及早切开排脓,不可挤压。


眼科医生史永利


麦粒肿,在医学生一般称为“睑腺炎”,是常见的眼睑腺体的细菌性感染,主要是因为葡萄球菌感染,特别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主要原因如下:

1.局部卫生条件差,导致细菌感染;

2.儿童、老年人,或者机体抵抗力差;

3.有糖尿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抵抗力差;

4.也有些没有明显的诱因,就出现了麦粒肿。

5.麦粒肿的处理

建议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去诊治,一般早期可以给予热敷,脓肿形成是可以切开引流;同时给予抗生素局部或者全身的治疗。


杭川医侠陈医生


麦粒肿是眼睑眼睑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因发病部位不同它可分为外麦粒肿和内麦粒肿两种。

1.外麦粒肿:是睫毛毛囊或附近的皮脂腺发炎,在睑缘部位可以触到硬结,带软化慢慢形成脓包,等脓包戳破,症状也就随之减轻了。

2.内麦粒肿:它的症装与外麦粒肿相似,只是疼痛较剧,发展缓慢。在脓肿尚未戳破前,表面就会隐约露出黄色脓头,如未能自行突破,则炎症就会加剧,形成眼睑脓肿。

在这里一定要注意: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不宜多吃油腻厚味的菜肴,多吃蔬菜;注意用眼卫生,注意休息不能熬夜,不能用眼过度疲劳,杜绝用脏手以及脏手怕擦眼睛。


王恩菊


麦粒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针眼。

以前人们常说,看了不该看的东西会长针眼。这种说法是没有任何医学根据的,大家听听笑笑就好。

关于患上麦粒肿的原因,下面给大家一一介绍:

1、细菌感染:不为知细菌或是手部不干净搓眼睛等都会感染眼睛,就会导致细菌进入睫毛根部的皮脂腺,引起急性化脓性炎症,形成麦粒肿。

2、抵抗力下降:健康的眼睑是具有防御能力的,如果抵抗力下降,如营养不足,经常睡眠不足或者糖尿病等都可能会引起麦粒肿

3、眼部疾病:慢性结膜炎、沙眼等都可能引起麦粒肿

4、其他因素:经常熬夜、连夜追剧、懒得洗脸等不好的生活习惯容易使致细菌感染眼睛,从而引起麦粒肿。

患上麦粒肿,应该怎么办?

初期麦粒肿最有效的做法就是热毛巾热敷、吃药,滴眼药水,但是如果这些方法都没有效果的话,剩下唯一的方法就是选择手术治疗了。通过手术切开脓疮排脓会让眼睛恢复的更快。


希玛眼科


由眼睛熬夜,麦粒肿,就是长期熬夜,眼睛疲劳,造成的上火症状引起的麦粒肿,可以口服阿莫西林胶囊配合清火栀麦胶囊来改善症状。意见建议:同时配合眼部的热敷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的话,请点评价,多谢。来促进麦粒肿的消退。要多饮水,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休息,避免熬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